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docx
- 文档编号:12458132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35KB
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docx
《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
蒙古人创造了人类“三古”文化
一、引言
探索蒙古族族源问题,必须将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研究,也就是将地壳变迁的“珍贵档案”,即地层,以及记载生命活动的“特殊文字”,即化石等资料和国内外有关蒙古史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索和研究族源问题。
但是,在有关蒙古民族历史文献资料方面,从以往的历史资料来看是很不全面、很不系统、很不完整,因而参考价值十分有限。
例如:
自《蒙古秘史》到《风暴帝国》,近800年间出版了20多部《蒙古史》。
这些蒙古史都是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开始的,是800年的《蒙古史》。
这显然不符合蒙古高原土著人—蒙古人的发展历史,即不符合全人类三大人种之一蒙古人种的根基和中流砥柱——蒙古人的历史情况。
另外,上述这些有限的史料水份也很大,其原因,由于原作者志趣不同,要求各异,其结果也就与历史的真面目背道而驰了。
例如: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蒙古诸氏族部落名称的不同称呼,都说成为不同的民族来称呼。
这样把本来同一个蒙古民族就“分裂”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民族。
诸如猃狁民族、北狄民族、胡奴民族、匈奴民族、契丹民族、室韦民族、鲜卑民族、锡伯民族、突厥民族、回紇民族、回鹘民族、维吾尔民族、达斡尔民族、裕固民族、图瓦民族、哈萨克民族……等。
实际上猃狁、北狄、胡奴(匈奴)、契丹、鲜卑(锡伯)、突厥、回紇(回鹘—维吾尔)、达斡尔、裕固、图瓦、哈萨克等都是蒙古氏族部落的名称。
这些部落的名称,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100多个蒙古部落,建立蒙古大帝国之后,这些部落的居民自然变成了蒙古国的国民而其部落名称自然就消失了。
例如:
契丹人,当时达到120多万人口,但自元末明初以来,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了“契丹”之部落名称。
其原因是,成吉思汗统一了100多个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这时契丹人自然变成了大蒙古国的国民,因而契丹这个“名称”(或八部联盟的名称)逐渐被淡忘而演变成统称的蒙古人,所以史籍中不单独记载契丹之称呼,统一称为蒙古人而已。
再如:
上述这些蒙古部落的名称,有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个蒙古语读音的部落名称,用不同的汉字来注音而变成几种不同的汉文名称。
例如:
蒙古语读音为[t?
0?
6?
0?
5b?
0?
5r(洁净)]
[①[t?
0?
6?
0?
5b?
0?
5r]蒙古语读音用国际音标标注的,以下同。
]
这一蒙古语[t?
0?
6?
0?
5b?
0?
5r(洁净)]名称,以往所对应的几个“汉文名称”有,诸如西伯利亚的西伯[t?
0?
6?
0?
5b?
0?
5r]、室韦[t?
0?
6?
0?
5b?
0?
5r]、鲜卑[t?
0?
6?
0?
5b?
0?
5r]、锡伯[t?
0?
6?
0?
5b?
0?
5r]、失韦[t?
0?
6?
0?
5b?
0?
5r]等,都是源自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原始蒙古氏族部落的名称西伯[t?
0?
6?
0?
5b?
0?
5r]演变而来的。
因为“西伯”这一名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时代的史官笔下逐渐由“西伯”演变成室韦、鲜卑、锡伯、失韦等系列汉文名称。
这些本来都是蒙古语[t?
0?
6?
0?
5b?
0?
5r(洁净)]一词读音的不同汉字注音而已。
可是以往对这些汉字注音的不同汉词,诸如室韦、鲜卑、锡伯、失韦等汉词后面分别都加了“民族”二字,而“创造”出了室韦民族、鲜卑民族、锡伯民族……等不同的诸多民族来称呼,如此从同一个蒙古部落名称演变成了几个不同的民族来称呼。
再如蒙古语叫[xumun(人)],使其汉文意译为“人”,音译成鲧、昆吾、胡奴、简称“胡”等多种形式,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把“胡奴”二字改记成“匈奴”,简称“胡”,它东边的叫“东胡奴(东匈奴)”,简称“东胡”等。
这本来与当今所谓的东蒙、西蒙的叫法是一样的。
可是有人在《新论》一书中,使同一个蒙古部落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史官笔下演变成了不同注音的汉文“名称”后面也分别都加了“民族”二字来称呼,如此使同一个氏族部落演变成几种不同的民族了,即诸如胡奴民族、匈奴民族、东胡民族……等多种不同的民族了。
再如:
上古时代的同一个蒙古氏族部落名称,如“肃慎”,原本这一名称是在夏商时代的称呼“肃慎”,到了胡奴时代称邑娄、鲜卑时代称勿吉、突厥时代称靺鞨、金朝时称女真、北朝时称满族等。
如此,“肃慎”之氏族部落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成不同的称呼后面也都加了“民族”二字,使其“分裂”成六个不同的民族了,即肃慎族、邑娄族、勿吉族、靺鞨族、女真族、满族等。
这样,把当今所谓北方民族,本来全部都是同根同源的蒙古种族人。
可是,以往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史官的笔下,不仅“肃慎”一个氏族部落分裂成六个不同的民族了。
如此把整个一个蒙古种族人分裂变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民族来称呼。
其原因,古代信息不畅通,各地史官方言作崇,注音不准而出现多种“汉词”来记载是时代造成的,是历史造成的,有情可原。
可是,近代有的学者还在继续使用这个历史上形成的不标准及不恰当的命名,而且继续“发扬光大”之势头,这样把同一个蒙古种族人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民族了。
因而,当今应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近年来红山文化考古挖掘研究解开了这个谜底。
根据西拉木论河流域地区古文化考古成果,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概括为
“古文化——古城——古国”:
“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上述“三古”文化,都是西
拉木论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原始蒙古人创造的“三古”文化。
第一编蒙古族族源与蒙古种族人的远古祖先
一、蒙古高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蒙古高原是世界著名的大陆之一,它位于地球的亚洲北半部。
占地大约350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85%,占世界总面积的24%。
考古发现证实,在蒙古高原上发现多处古人类遗址,诸如,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人”、西伯利亚的“阿尔泰人”、呼和浩特市郊的“大窑人”、渤海之滨“金牛山人”、燕山一带的“山顶洞人”、哈尔滨阎家岗“科尔沁人”、满洲里“扎赉诺尔人”、喀喇沁左旗“鸽子洞人”、山西“峙峪人”、山东“大汶口人”、太湖“良渚人”……等十几处古人类遗址。
地球形成以后,蒙古高原也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从300—150万年前,由自然史的时代转入了社会史的时代,由生物史的时代进入了人类史的时代,这便是人类史的开端,也是蒙古史和蒙古文化的开端。
如多少万年前,在这个蒙古高原上,远古蒙古人——蒙古种族人赖以生存,经历了猿人时代、直立人时代、智人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社会、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创造了人类文化,开创了蒙古种族史。
二、蒙古种族人的远古祖先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以蒙古族牧民旺楚克提供的线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流域科学考察时,从萨拉乌苏河大弯找到人类股骨化石和一颗人的上门齿化石,对此发现起初经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命名为“鄂尔多斯(ordos——[?
0?
0rd?
0?
0s])人”,后来使其汉文篡改成“河套人”而代替了最初命名的“鄂尔多斯人”。
如此篡改不仅失去了名词概念的原来的涵义,而且也造成了名词概念的巨大混乱,这样造成的不良影响后患无穷。
继1923年,桑志华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鄂尔多斯地区进行考察,发现200多件人工制造的石制品,这进一步证实了鄂尔多斯高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即蒙古种族人的发祥地,是蒙古人的摇篮。
2006年12月28日,中国学术界确认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鄂尔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至少提前了3.5万年(起初认为约5万年左右),也就是进一步确定了
“鄂尔多斯人”是生活在距今7——14万年前鄂尔多斯高原古人类群体,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新人)。
从而确认“鄂尔多斯人”是亚洲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也是蒙古高原土著人——蒙古种族人的直接祖先。
所以,英国人包勒、美国人普木坡里和威廉姆斯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源自中亚细亚——蒙古高原,认为蒙古种族人是人类第一个直立人,
第一个智人。
三、蒙古种族人的形成及其氏族部落的标志或图腾
1、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
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
要有共同的居住区域,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等,其形成过程描述如下:
根据上述,萨拉乌苏古人类遗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是一处生活着距今7——14万年前的“鄂尔多斯人”的遗址。
专家们通过对萨拉乌苏区域大剖面的综合研究得知,距今7——14万年前的鄂尔多斯高原处于地球历史上末次冰期,当时的自然植被以针叶、阔叶混交的森林草原景观为主,整体气候温湿。
而在距今7——1万年前,鄂尔多斯高原进入了地球历史上的末次冰期,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整体处于一种干旱、寒冷的自然条件下,处于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时侯。
因此,在距今7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来临之后,伴随全球性气候的不断寒冷,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古人类曾一度离开了这块生活了数万年的土地,追逐着适宜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顽强地辗转在欧亚草原上。
数万年之后,追逐着回升的气候,他们又再次踏上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地。
这样,在距今7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来临之后,发散到各地的鄂尔多斯人,再返回故地的时候,又分散落籍于蒙古高原各地,诸如山顶洞人、阿尔泰人、金牛山人、科尔沁人、札赉诺尔人、鸽子洞人、大窑人、峙峪人、大汶口人、良渚人……等远古人群,都是从“鄂尔多斯人”发散的分支或派生的人群?
因为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等分支人群的生存年代都不超过5万年左右。
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公社制社会,氏族社会——母系氏族到父权制氏族社会时,以血统为标志形成诸多氏族部落、部族等。
在共同地域环境中的诸多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宗教信仰,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蒙古民族也不例外,由蒙古高原这个地域上形成的诸多氏族部落,若干氏族部落组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蒙古民族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例如:
上述“鄂尔多斯人”和从他发散的分支或派生的远古人群,在这个蒙古高原大内海的地方,生活在这个同一地域(共同地域里)的原始人,为了生活下去,必须成群结伙地去寻找食物,采集可食之物(共同经济生活方式)。
为了不受野兽威胁伤害,更必须凑在一起集体行动抵御外来的侵扰(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为了传达彼此之间的思想信息,就需要表达的方式方法。
除了面部表情、手脚动作(哑语)以外,最重要的是声音(有声语言)。
当时是从最简单的音符开始,天长日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就逐渐形成了表达力最强的语言(语言的形成),这就奠定了用不同声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原始方法。
使用统一信号(共同语言)的人群,我们可以称其为“语群”。
我们所说的“语群”
是说蒙古语的群体,可以称之为
“蒙古语群”,也就是“蒙古语族群”,即蒙古种族人——蒙古人。
这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古人类——“鄂尔多斯人”和由从他发散出走的分支或派生的古人类,即“山顶洞人”……等,在蒙古高原这个共同地域自然环境下一起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共同语言或蒙古语言、共同风俗习惯,产生了共同宗教信仰或萨满教信仰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
这就是蒙古种族人形成的自然过程。
这个蒙古民族形成的过程,完全反映了孙文的民族组成原理和斯大林的民族形成理论的实质。
2、蒙古语群中的不同群体的标志或图腾
人类从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当原始人群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和人类的活动中,从大群体分成小群体的时候,为了区别不同的群体,就产生了群体标志的概念。
用什么做标志呢?
当时人们,只能在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中选择,在敬畏的物体中寻找。
黄帝时代的人感觉到云中孕育着风雷雨雪,冷暖祸福,由敬畏而崇拜,故黄帝族五个部族以云为名,如黄帝之名为姬云(尚有以畜为标志和虫、鸟为标志的黄帝部族)。
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故神农氏(炎帝)以火为标志。
北狄蒙古部族中之丁零(突厥——高车)部落及蒙古部落皆以“狼”为标志。
这些标志受人类的尊敬崇拜,就是今天所说的“图腾”和“图腾崇拜”。
这些标志、图腾,人类的子孙们为了表示尊崇和怀念,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出很多的动人的神话,以示其族来历之不凡。
有的人还把最显赫的皇帝、可汗、单于、天神、圣女等附丽其间,以示祖源之崇高神圣。
近来有些蒙古族同胞对本民族崇敬的图腾大为不满。
他们认为,狼之为物,危害人群,其性凶残,不应做部族标志,崇拜之图腾。
古今之狼不变,狼的习性亦无变化,惟狼所处的环境,则古今大异,狼与人的关系古今亦不一样,人对狼的看法,也就有古今之别。
太古时代生物繁茂,资源丰富,狼猎取的动物,遍地皆是,不需要侵犯有自卫能力的人。
即使人类发展到狩猎经济阶段,狼也不侵犯受人保护的少量牲畜。
太古时代,人类看到的狼却是机智、勇猛、护群、爱仔、不争食、不互斗、配合默契,围斗凶畜猛畜,轮番作战,各有分工,似有指挥者也。
原始狩猎人群吸收了狼的优点,以狼为
“师”,自然要产生对狼的尊敬崇拜,以狼为氏族标志和部落的图腾也就不奇怪了。
3、秦始皇始祖发源于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地区是原始蒙古人创造人类“三古”文化,即人类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诞生地。
西拉木伦河的源头出自百岔河,古籍称为“高凉河”。
它发源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西南部七老图山中,即今芝瑞乡石头庙子山和面子山间的百岔山。
西拉木伦河经过的左右两岸中下游地区,就是史前岩画所在地。
在长达60公里的河岸两侧展示了极为丰富的狩猎的画卷,极为壮观。
西拉木伦河地区古时为山戎人的居地,以后为东胡、乌桓、鲜卑人的居地。
那么这些岩画究竟出于何时,由何人绘成的呢?
已有地方史家断定这些岩画,“绘于先商时期”,即北狄蒙古建立的商王朝时期。
据史料证实,这些岩画是秦国先祖绘制的,也就是说,秦国的先人一部分是出自山戎。
山戎在古籍中称为“戎胥轩”这里的“戎”是当时的史官对异族的蔑称,“胥轩”是本称。
“胥轩”是后来的“东胡”鲜卑的祖先之一。
或者说,胥轩人一部分西迁了,成为秦国人的祖先,一部分留下来的成为后世的东胡。
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和东胡人的祖先都出自山戎,即出自胥轩。
上古时代山戎——胥轩的一部分人西迁到当今甘肃、青海一带,与当地居民古羌人融合,逐渐演变成当时所称的“氐羌”部族,即当今所称为的羌部族。
这就是当今史学界公认的秦
始皇是羌族人的来历。
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
在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传说姜姓始祖为炎帝。
《后汉方?
6?
1西羌传》说:
“及武王伐商,羌髦率师会于牧野”。
这里的羌当指的是,就是部分古羌部族人。
羌是夏之遗民,或同性族群。
也就是说古羌部族人源自建立夏王朝的猃狁蒙古。
“氐羌”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
《逸周书?
6?
1王会解》说“氐羌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蒙古人 创造 人类 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