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笔记.docx
- 文档编号:12451136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67KB
儿科笔记.docx
《儿科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笔记
生长:
指各器官,系统和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可有相应的测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
生长发育
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
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液体疗法:
脱水:
由于丢失体液过多和摄入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称为脱水。
钾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当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为高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
正常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
代谢性酸中毒:
指血液H+离子增高或HCO-3浓度降低
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体内H+丢失或HCO-3蓄积所致。
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通气障碍导致体内CO2潴留,H2CO3增高所致。
呼吸性碱中毒:
由于通气过度使血液CO2过度减少、血H2CO3降低所致。
液体疗法时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非电解质溶液:
常用5%和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液。
电解质溶液:
主要用以补充丢失的体液、所需的电解质,纠正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失调。
0.9%氯化钠溶液:
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混合,配成2:
1液。
复方氯化钠溶液除氯化钠外尚含与血浆含量相同的K+和Ca2+,大量输注不会发生稀释性低血钾和低血钙。
碱性溶液主要用于纠正酸中毒。
常用的有碳酸氢钠溶液(迅速纠正酸中毒)、乳酸钠溶液。
氯化钾溶液用于纠正低钾血症。
常用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应稀释成0.2%~0.3%浓度。
混合溶液
2:
1等张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4:
3:
2液4份生理盐水、3份5%~10%葡萄糖溶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2:
3:
1液2份生理盐水、3份5%~10%葡萄糖溶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各种盐溶液由生理盐水和5%~10%葡萄糖溶液配制而成的不同浓度的含糖、氯化钠的混合液。
维持液1份生理盐水、4份5%~10%葡萄糖溶液、并含0.15%氯化钾的混合液。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基础:
营养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次要功能是供能。
脂类包括脂肪(三酰甘油)和类脂,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和主要贮存形式。
碳水化合物为供能的主要来源。
主要以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矿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微,但在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水
膳食纤维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为不被小肠酶消化的非淀粉多糖。
主要功能为:
吸收大场水分,软化大便,增加大便体积,促进肠蠕动,并可吸收胆酸,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
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
(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常见的有:
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小儿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钙化不全。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表现。
锌缺乏症:
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存在于骨、牙齿、毛发、皮肤、肝和肌肉中,参与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儿童缺乏时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生长发育减慢、免疫功能低下、味觉减退和夜盲;青春期缺乏可致性成熟障碍。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概述
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足月新生儿胎龄满37周到不满42周出生者。
早产儿胎龄大于28周到未满37周者。
过期产儿满42周以上出生者。
低出生体重儿不管胎龄如何,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到2500g者
极低体重出生儿不管胎龄如何,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到1500g者
超低体重出生儿不管胎龄如何,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到1000g者
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000g者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儿。
新生儿窒息:
是指婴儿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在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在数分钟后仍有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临床上以神志改变,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改变为特征。
多发生在足月儿,重者常有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
新生儿颅内出血:
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产伤和缺氧引起,早产儿多见,临床以窒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相继出现为特征。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其临床特点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
新生儿肺炎:
可以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分别称为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性肺炎。
多由细菌、病毒和病原虫引起,也可有吸入羊水、胎粪引起。
是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亦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黄疸:
是指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
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溶血病(HDN):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种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出血症(HDN):
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一种因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活性降低所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出生后2~5天出现自发性渗血,以胃肠出血为多见。
新生儿败血症:
系指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感染。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因多有皮肤硬肿,亦称新生儿硬肿症。
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
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消化系统疾病
口炎:
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而引起的炎症。
鹅口疮:
亦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GER):
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返流如食管。
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小儿生理性反流表现为“溢乳”。
小儿腹泻:
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重者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
是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感染部位不同也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支气管炎:
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因气管同时受累,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表现,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肺炎:
是由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及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特征。
循环系统疾病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左向右分流型(潜在发绀型)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平时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发绀。
右向左分流型(发绀型)某些原因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液从右向左分流。
无分流型(无发绀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
病毒性心肌炎:
是由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时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性改变。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与感染有关的急性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和不同程度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肾病综合症(NS):
简称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状。
其临床特征为: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泌尿道感染(UTI):
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损害。
按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前者又称上尿路感染,后两者又称下尿路感染。
造血系统疾病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胚胎期造血造血细胞的生成始自卵黄囊的血岛,然后出现于肝、脾等髓外造血器官,最后移至骨髓,形成3个不同的造血阶段
中胚叶造血期自胚胎第三周起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的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的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肝脾造血期肝造血自胚胎第6~8周开始,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也可产生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器官。
脾在胎儿8周左右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胎儿5个月后,肝脾造血功能逐渐减退,并与出生时停止造血;但脾是机体终生造淋巴细胞的器官。
骨髓造血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骨髓出现造血活动,约在胎儿6个月后,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生成各种造血细胞。
出生后造血分骨髓在学和髓外造血
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骨髓外造血简称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随外造血很少。
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贫血、溶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此时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中幼粒细胞。
小儿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血红蛋白值的低限在6个月~6岁为110g/L,6~14岁120g/L;6个月以下婴儿:
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者为贫血。
贫血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分4度:
轻度Hb从正常值下限~90g/L;中度60≤Hb<90g/L;重度30g/L≤Hb<60g/L;极重度Hb<30g/L;新生儿:
血红蛋白120g/L~144g/L者为轻度,90g/L≤Hb<120g/L者为中度,60g/L≤Hb<90g/L者为重度,Hb<60g/L者为极重度。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
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发育受到抑制。
神经系统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
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
病毒性脑炎:
是有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同时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炎。
本病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小儿惊厥:
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以婴幼儿多见。
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自发的不自主收缩,多伴有意识障碍。
免疫系统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系免疫细胞或其组成成分量或质的变化,导致机体对多种病原体易感性显著增高的疾病,为儿科少见的免疫遗传疾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是出生后因环境因素导致免疫系统暂时性功能障碍,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状态,不利因素一旦解除,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
风湿热:
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的炎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器官,尤以心脏的非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和严重。
急性重症风湿热可致死,慢性反复发作可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JRA)是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儿童结缔组织疾病。
JRA病变的基础是关节滑膜与连接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持续可出现关节软骨或软骨下组织损伤及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如不有效治疗最终导致关节残废。
过敏性紫癜:
也称亨-舒综合症(HSP)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常伴关节炎、腹痛、便血和肾小球炎。
川崎病:
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21-三体综合症:
又称先天愚型,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患儿常有特殊的外貌,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等。
苯丙酮尿症(PUK):
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简称甲低,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儿童糖尿病:
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
分3类
1型糖尿病:
是以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类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是一类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
如青少年MODY型糖尿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感染性/传染性疾病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和红色斑丘疹,肺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
水痘为原发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同时存在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呈向心性分布,黏膜受累,全身症状轻,预后良好。
流行性腮腺炎:
是一种以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变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伴有脑膜脑炎,胰腺炎和睾丸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是由E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变异淋巴细胞。
儿童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原发性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首次侵入肺部、发生的原发感染,它是儿童结核病的主要类型。
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症、支气管淋巴结核。
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X线改变。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为结核杆菌侵入脑膜所致。
常常是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
寄生虫病
蛔虫病:
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小儿食欲和肠道功能、生长发育、重者可引起并发症并危及生命。
钩虫病:
是钩虫科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肠道寄生虫病。
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和异食癖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急诊
急性中毒:
为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在短期内引起某些组织和器官损害。
心跳呼吸骤停:
是儿科最紧急的危重症,表现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搏与呼吸骤停常为因果,伴随发生。
急性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和(或)外周性的呼吸生理功能障碍,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充血性心力衰竭:
是指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并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脏器淤血等一系列病理-临床改变。
颅内高压综合征: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严重临床综合症。
儿科以急性感染性疾病较常见。
感染性休克:
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失控所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量不足而致的综合症。
期临床特点是:
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皮肤发花或发绀、精神烦躁或萎靡、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及尿量减少等休克的表现。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发热:
小儿肛温>37.8或舌温>37.5、腋下>37.4时为发热。
头痛:
是指头颅、眼眶及枕骨部以上部位的疼痛。
有时可牵涉面部和颈部。
呕吐:
是指食物由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径口、鼻涌出的现象。
青紫: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从在异常血红蛋白的衍生物,使皮肤、黏膜呈青紫的现象。
青紫在口唇、鼻尖、颈部与甲床等处较为严重。
血尿: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
镜下血尿的诊断标准:
离心尿取沉渣镜检RBC>3个HPF;尿沉渣RBC计数>8000/mm2;12h尿细胞计数>50万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