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2449773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78.22KB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的平台”。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有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习惯,也有传承良好习惯的任务。
少年儿童如果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基本良好习惯,必然终身受益。
所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教会学生做人有责任感,在家庭、学校、社会承担具体的责任,是学习做人的最基础的道德。
经过深入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作为我们研究的子课题。
(一)研究目标的确定
责任心是指个体在身心自由的状况下,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对其所做出的、满足个人和愿望的决定或行为选择承担应有的责任,其基础是责任。
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孝心、关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
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主要反映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在抵制各种诱惑中,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
根据责任行为的指向,可以把责任行为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四个方面,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小学生生活的范围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的差异和认知的特点,确定培养责任心应该从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三个纬度来进行,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二)研究的思路
在课题研究中,依据课题研究的三个目标体系,分年段选择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责任的习惯”、“培养学生反省的习惯”作为子课题,从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三个维度制定了具体的详细的行为指标,围绕行为指标研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紧紧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课题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责任心的培养
五六年级培养学生反省的习惯
三四年级承担责任的习惯
一二年级自己
的事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研究维度
对集体负责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自己的
学习负责
对集体负责
对自己的
学习负责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行为指标
具体行为指标见附件一。
从这个根系结构图可以看出目标反映出了课题之间的关系,又从目标派生出12个行为指标,这些行为指标按年级从易到难。
二、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
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自2003年元月课题立项审批后,我们在12个实验班分别进行了前测、中期测、后期测,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在12个实验班先后三次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2041份,回收2041份。
(二)行动研究
1.多彩的活动:
课题实施两年多来,我们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在课堂上注重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落实课题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责任行动,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
2.正强化法:
正强化通俗地讲就是刺激,这些刺激是人们乐于接受的,
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这种刺激就被称之为正强化。
行为心理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
当孩子的行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研究者都应实现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
当孩子每一次的适宜行为出现后就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正强化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小红星作为“代币”刺激物,不断地“表扬”、“奖赏”、“鼓励”孩子,在全校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3.个案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依据小学生责任心目标体系,加强了个案研究分析,探索出了很有特色的“循环曲线分析法”,为研究个案效果的检测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方法。
在两年多的课题实践中,我们研究了21个个别案,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从三个角度重点去培养研究:
(1)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我责任感;
(2)对集体负责,让学生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3)对家庭负责,在家里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为父母排忧解难。
引导他们认识理解责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第二部分实际效果
1、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情况统计,成效令人振奋,实验班学生的习惯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们在全校12个实验班中,抽取了1、3、5三个年级中的3个实验班的前测和后测数据统计表,对统计表中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目标行为进行优秀率抽样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生活行为优秀提高率前后测对比图
(一)
黄色柱体:
前测优秀率绿色柱体:
后测优秀率
从柱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生活优秀率从26.4%上升到52.7%,提高率为26.3%,三年级生活优秀率从39.3%上升到59.3%,提高率为20%,五年级生活优秀率从42%上升到45.5%,提高率为3.5%,我们从这三个年级的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在绿色柱形后测统计图中,我们看到三年级的后测优秀提高率最大,而五年级的后测优秀率却最低呢?
我认为这与学生面临升学择校,父母教师将视角转向学习,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父母的期望值也随即增大,对孩子学习的满意度也就降低,同时为了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包办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从而忽略了生活习惯的培养,这就导致高段学生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生活方面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养成。
学习行为优秀提高率前后测对比图
(二)
蓝色柱体:
前测优秀率红色柱体:
后测优秀率
从柱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学习优秀率从42.5%上升到53.6%,提高率为11.1%,三年级学习优秀率从23.9%上升到33.3%,提高率为9.4%,五年级学习优秀率从23.2%上升到32.3%,提高率为9.1%,我们不管从这三个年级的前测柱形图还是后测柱形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提高,家长期望值的增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优秀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我们从这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这正好与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当代父母“望子成龙”教育心理是吻合的,或者也可以说这两个统计图恰好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实情。
与此同时,我们又在12个实验班中随意抽取了4个实验班,将其目标行为的数据分成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图表显示下:
二年级(1、2)班行为前后测对比图(三)
这两张统计图分别是二年级(1、2)班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前后测对比图。
图(三-1)图(三-2)
从图(三-1)中我们看到在学习中“按时完成作业”这个目标行为的提高率为23.7%;图(三-2)显示在“7:
15按时起床”这个目标行为的提高率为26.4%。
三年级
(1)班行为前后测管状对比图(四)
这两张统计图分别是三年级
(1)班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前后测对比图。
图(四-1)图(四-2)
从图(四-1)中我们看到在学习中“学习资料统一放置”这个目标行为的提高率为18.6%;图(四-2)显示在“与朋友伙伴和睦相处”这个生活习惯的目标行为提高率为25.5%。
五年级
(2)班行为前后测柱状对比图(五)
这两张统计图分别是五年级
(2)班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前后测对比图。
图(五-1)图(五-2)
从图(五-1)中我们看到在学习中“主动积累课文词汇”这个目标行为的提高率为29.4%;图(五-2)显示在“与朋友伙伴和睦相处”这个生活习惯的目标行为提高率为16.2%。
从以上统计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年级的统计图,还是班级的统计图,我们看出后测比前测的结果都是有一定提高的,也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实际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研究是科学有效的。
二、责任意识增强,养成良好行为
(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以及低年级学生的现状制定了学生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的细化指标,即具体行为指标,强化训练,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学习,引起兴趣,诱发主动性,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训练中一点一滴地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督促矫正,积极鼓励,跟踪检测,持之以恒,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我们在低年级一个实验班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九所示:
图九洗漱、穿衣、叠被自理
从图九可以看出:
在“洗漱、穿衣、叠被自理”这项统计分析中,第一周“未完成”一项高于“完成”一项,第二周两线交差后“完成”一线骤升,“未完成”一线陡降,据此推测继续跟踪两周“自觉早睡早起,洗漱、穿衣、
叠被自理”就可形成习惯。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个案显示出了变化
通过对个案变化的分析,呈现出了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个案一:
四
(2)班学生汤文奇,10岁,女孩。
由于孩子从小由奶奶带大,总舍不掉隔代亲情,所以非常溺爱,没有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情况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较差。
家校沟通达成共识,使用“代币制”方法取得了双赢,家长、老师、学生皆大欢喜。
图(十)
个案二:
五(5)班学生范云驹,10岁,男。
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写,整天闹事打架,自称黑老大,是老师最头疼的一个学生,针对这个学生,教师采用了削弱与增强法紧密结合,进行行为类化,让他从每节课的纪律着手,进行反思,每周进行考核和跟踪评估。
从图十二、图十三可以看到他身上发生的变化。
图十一范云驹每周上课纪律曲线图
图十二范云驹每周行为考评曲线图
我们再听听范云驹同学自己说的:
过去父母看见我总是愁眉不展,同学说我最坏都不搭理我,老师也不喜欢我,半年来老师和同学热情帮助我,通过反思我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家里人和同学老师都说我有很大的进步。
个案三:
五(5)班学生陈欢欢,在自评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2002年10月放长假,我到农村姑姑家,看到姑姑家宰了四头猪给猪注水,要到市场上去卖,我就对姑姑说,这样做不好,是坑骗别人,对别人不负责,再说你家已盖了新楼房,不缺钱,姑姑你叫他们把水抽出来吧,爸爸也支持我一起劝说姑姑,姑姑照我的话做了。
从文字中可以看到她对大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好思想。
三、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能力得到发展
落实“人人上岗,人人有责”的岗位制度,各个实验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竞争,自主选岗,给每个学生一个“官”,班级里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他们在班级岗位实践中扬其长,服务于集体,在岗位角色中体验关爱,感受到为集体服务的快乐与责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个案四:
三(6)班学生,如今,8岁,男。
该生入学年龄比较早,行为举止总比别人慢好多,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相应慢,个人卫生脏乱,性格内向,同学视他为“小怪人”,不愿和他在一起玩。
教师发现他喜欢看书,是一个博览群书而且自尊心极强的孩子。
教师运用了区别强化的策略首先帮助他建立自信,让他读自己写的好作文,表扬他,让他当值日小组长,每星期给他提出纠正一两点的要求,做到一点就鼓励他。
如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现在他的行动快了,每天认真地做好值日小组长的工作,不再看到他的脏乱了,同学也愿意和他玩了。
个案五:
四
(2)班学生,杜志浩,12岁,男。
该生性格胆小、怯弱,在自我选择岗位时,他认为自己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树立了自信心,选择了为同学开门关门的职务。
每天他都乐呵呵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时刻关心着集体,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守门员。
他还经常带领值日生打扫清洁区,协助环保委员回收废旧物品,协助文体委员训练“三跳”运动员,协助文艺委员组织班队会,是同学们心中最负责的小干部。
2004年升入中学后,他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为了新的集体在“三跳”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利用休息时间回到母校向班主任“取经”,再给中学的同学当教练。
看来,对集体负责的责任心已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个案六:
五(5)班学生,胡迎春,11岁,女。
是一位活泼可爱聪明,能力强的学生,她还喜欢做科技小发明,但常常不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及集会纪律,而且对集体漠不关心,在人人上岗中她当上了自然课代表、科技委员,当了一个“官”,有了自信,不仅能按岗位要求去做,而且还能带领同学搞小制作、小发明。
她变了,变得关心集体了,在学校“三跳”运动会中连续两年获得了毽子单踢第一名,在田径运动会上获得校区市垒球第一名,科技小发明获得全国宋庆龄基金会科技发明三等奖。
(二)班级凝聚力加强,优良班风得以形成
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愿为
集体做事。
全校12个实验班的班级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直处于中下游的五
(2)班一跃成为了年级的“领头羊”,“三跳比赛”全年级第一,越野赛全年级第一,并获得碑林区“优秀中队”荣誉。
个案七:
2003年11月14日是“美丽的眼睛看西安——世界小姐西安活动日”,六年级实验班的余家璐同学有幸获选为“百名花仙子”,将在这天去咸阳机场迎接世界小姐。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日子啊,可是那天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三跳”运动会,正好余家璐同学有大绳集体项目,而替补队员又扭伤了脚。
在这种情况下,她毅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并主动给妈妈做工作说:
“花仙子后备的孩子非常多,少我一个不会影响活动的正常举行,而跳绳只有十个人,少了我就无法参赛,我不能影响班级的成绩。
”孩子说得多好啊!
(三)班级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小学生责任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推进了班级的整体进步。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对集体的责任心普遍增强,涌现了许多像杜志浩、胡迎春等一大批好干部好学生,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纪律不断加强。
二
(2)班刘云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摸索,经过全班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二
(2)班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变见表十四。
培养前
培养后
课堂听讲状况(教师评价)
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
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力每节课约能持续30分左右,听讲效果较好。
完成作业状(家长问卷调查)
30%的孩子能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70%的孩子做作业时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分散现象。
全班71%的孩子能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只有少数孩子写作业时不够专心。
学习成绩(学校质量检测)
语文、数学成绩在年级处于落后地位。
期末考试班级语文、数学总评成绩居年级一、二名。
表一
上表的内容反映了二
(2)班学生在习惯培养之前和习惯养成之后在听讲、作业、学习成绩上的变化,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已得到充分发展,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已初步养成。
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十二个实验班都取得显著的成绩。
据初步统计,实验班中先后有6个班级获得区级和市级先进集体,10个班级获得校级“文明班级”,实验班中的四
(2)班代表学校参加碑林区队会评优获得特等奖,四
(1)班获得西安市“标兵红旗中队”,六(5)班获得市级先进集体,为学校争得荣誉。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
在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获得了许多资料,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中我校课题组老师对好习惯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设计出我校实验设计的新模式,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养责任心从培养责任行为入手
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
这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这就是培养责任心从培养责任行为入手的很好的案例。
每个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把班级的各样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然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规范,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和权利。
当学生有了“一官半职”,就会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绞尽脑汁,付诸行动去干,而且尽职尽责干好,从而激励了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施,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使班级的荣辱与班级成员息息相关。
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就是要从他能不能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孩子对集体负责就是要从他能不能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做事,为集体争光;培养孩子对家庭负责,就是要从他能不能关心家人,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责任心的培养就要从孩子负责的行为中去检测。
二、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一个不良习惯的矫正,都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中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在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与矫正的,要靠顽强的毅力和意志。
因为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有反复,缺少定性,老师在这时作为外界因素就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孩子一旦有了这样外在的刺激,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我们可以从十五中看到一个刺激——反应链是由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组成的。
其中,一个刺激可以引发特定的反应,形成一个S-R环节;而每一个反应可成为下一个反应的刺激,最终形成一连串的S-R环节。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其实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随即就会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两种不同的刺激
刺激1
S1(刺激)
R1(反应)
强化物
R12(反应)……
(寒假外出旅游)(努力认真学习)(给予及时的表扬)(有信心能坚持)
刺激2
S2(刺激)
R2(反应)
没有强化物
R22(反应)……
(寒假外出旅游)(努力认真学习)(不予理睬)(放弃,信心不足)
表二
这就是刺激——反应链,我们可以表示为:
S1-R1-S2-R2-……Sn。
“Sn”标志着当链中的反应完毕后,要给予一个较强的刺激。
那么习惯的养成正是在这样的过程完成了从“被动——主动——自动”的养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刺激要适当,增强要跟上,不断地刺激,不断地增强,不断地反映。
对孩子的复杂行为,还要运用继续增强、区别增强、间歇增强等原理,这个过程更长。
同时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渐进的“亲身尝试与错误体验”的过程,当孩子尝到甜头的时候,他可能继续坚持做下去,就像我们图中所表示的一样孩子会信心十足,努力学习,直至最后的成功;相反,孩子尝到了苦头,他会转变自己的行为,另辟新径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培养每个习惯进程的步子要小,发现行为链中的一个环节完成比较困难时,应该再细分为更小的刺激和反应。
2.强化物是责任心和习惯养成的关键,同时还要设定一定的时间跟踪、评价、反馈、修订、检测。
三、正确运用强化物
强化物通俗地讲就是刺激。
这些刺激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就能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这种刺激就被称之为正强化。
一般的,正强化是指当一个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的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上次的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行为出现机率就会升高。
可以说正强化就是奖励的同义词,尽管每个人都有受奖励的经历,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强化也在每时每刻地影响自己的生活。
目前正强化原理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不管你信不信,只要具备了正强化的产生条件,就会产生正强化的结果。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罗森塔尔效应”与当今所提倡的“赏识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运用了正强化的原则。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来增强行为的强化物必须强力有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用起来比较顺手;其次多次使用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最后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尝试运用了各种强化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红星”最受学生欢迎。
因此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依据学生进步的程度,奖励不同的颜色星,再依据星的多少评选金奖、银奖、铜奖“五星少年”,并张榜公布,颁发金奖、银奖、铜奖证书,使奖励有层次有目标。
经过两年的实施,目前全校已形成了争金夺银的良好竞争氛围。
四、培养为主,矫正为辅,培养矫正相结合
在责任心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培养为主,矫正为辅,培养矫正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出了“循环曲线分析”模式,用它检测行为矫正是否有效。
具体方法是,在实验处理前后以及矫正阶段,取得多次观察值,把多次观察值绘成曲线图,再根据曲线内容,评估出行为的平均水平,以及阶段与阶段间的发展情况。
在行为循环设计中有四个阶段:
(一)基线阶段:
只记录相关的材料,不介入任何指导;
(二)矫正阶段:
采用正强化法或负强化法;(三)跟踪阶段:
不采取任何手段,不介入任何指导,观察;(四)检测阶段:
检验矫正者是否已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记录如下:
图十三
从图十六我们可以看出:
所运用的矫正方法确实影响了问题行为的改变,
“循环曲线分析”为我们在矫正问题行为,研究个案是否有效提供了科研法:
①基线和治疗阶段重叠越少,效果越好。
②矫正阶段曲线与基线相比,上升幅度越大,治疗的效果越好。
第四部分问题讨论
1.在课题研究我们发现:
数据的记录是一个比较费精力的事情,较好操作但含有较多的主观性,易操作但不好把握。
如家长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孩子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家长要求严,打分较低,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打分较高。
2.责任心训练要经常抓,反复抓。
培养责任心和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需要靠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行动,如果稍有放松,学生的责任心和习惯就会出现反复。
同时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这些将是我们今后所要继续探究的一个问题。
3.我们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探索有哪些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形成,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实验的设计逐步完善,探究出更多的方法,解决在此阶段所存在的困难,努力将研究的成果实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科学实验转变人的观念,科学实验培养了人的研究能力,科学实验锻炼了人的意志品质,科学实验塑造了人的良好人格,我们同课题一起成长。
2005年3月27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年
2.桑代克《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
3.陈荣华《行为改变技术》台湾五南出版社
4.卢台华《管教孩子16招》台北心理出版社
5.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
宫蒲荣西工大附小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
毛亚莉西工大附小副校长课题具体负责人
课题组主要成员:
周美英西工大附小教研员高段课题负责人
魏红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中段课题负责人
刘云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低段课题负责人
田园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低段课题负责人
杨娜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中段课题负责人
赵华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中段课题负责人
李媛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低段课题负责人
何小英西工大附小班主任高段课题负责人
汪静西工大附小班主任高段课题负责人
张延萍西工大附小班主任低段课题负责人
钟萌西工大附小班主任高段课题负责人
王海燕西工大附小班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 小学生 责任心 良好习惯 实践 研究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