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2432295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21.21KB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
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
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
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
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
作者的感想的?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
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
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任务二:
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
读想象画面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
相机点拨理解:
欲、穷。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
拓展运用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
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
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
“,学习新笔顺:
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
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
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2,读课题。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
。
过渡:
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1,同桌互读2,游戏:
”闯关争星”。
第一关:
我会读。
。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
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3,闯第二关:
我会写出示田字格生字:
山,日,目,入,千。
师范写学生书空笔画笔顺。
④学生仿写:
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2,评一评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过渡:
是啊!
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过渡: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过渡:
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
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课件出示: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山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望远《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
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
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
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
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
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
“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
丿人入:
入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
“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
“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纸,彩笔主要板书计划1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
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1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四作业1背诵古诗。
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
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依尽入穷3教学字形/article/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
楼:
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景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
认字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
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
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
《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
1、山
2、日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
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抽生画眼睛小结:
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
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
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
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
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
欲:
想要。
穷:
穷尽。
千里目:
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
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
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依尽入穷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图片导入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
它叫什么你知道吗?
师:
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
2.师: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指导1.师:
这首诗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4.齐读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师: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
一、二两行。
指名读
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
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一、二两行。
2、学习
三、四两行。
师:
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
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
那怎么办?
指名读
三、四两行。
理解。
欲:
想要。
穷:
穷尽。
千里目:
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
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1.过渡语:
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
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
竖折。
板书:
竖折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
“山”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
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
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3、边听边想:
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课前感知:
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
太阳。
“尽”:
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
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
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
小结:
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
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
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
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
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
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
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
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鹳雀楼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