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12410427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4.53KB
最新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最新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
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
2011-09-20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
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
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
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
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
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二)发展现状通过全面实施“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科技初步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奖励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在“十二五”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
1.海洋调查观测能力显著增强海洋调查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调查范围已从海岸带、近海拓展到三大洋和南、北极海域。
初步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状况,构建了我国“数字海洋”基础信息框架;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了南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开展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共发现17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占全世界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近1/10,国际海底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广泛参与了“国际大洋探索计划(IODP)”航次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南海海域的调查航次;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科考活动,建立了南极地区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首次实现抵达北极点。
海洋观测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发射了海洋1B卫星,投入使用了高频地波雷达、海底观测设备、Argo浮标等,开始走向从空中、海面、水层到海底的立体综合观测阶段。
2.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围绕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和数值计算模型;构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揭示了东海大规模赤潮潜在危害性及危害机理,提出了宏观调控措施和治理技术;建立了鱼虾贝抗病力和免疫遗传特性的理论基础,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绘制;揭示了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及其早期演化过程和气候历史情景;发现了大洋碳储库的长期性,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对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性;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表的科技论文比“十五”增加了10.7%。
3.海洋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研发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促进了我国海洋技术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性转移。
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一批近海、深水油气田和大洋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已投入应用,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攻克了一批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开始示范运行,海上风能发电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研发了一批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仪器和系统,初步形成了专属经济区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海洋环境预报范围初步实现从近海、西北太平洋向全球和重要海上通道的拓展,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海上突发事故应急预报技术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
“十一五”共发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6项,专利申请比“十五”增加了47.3%,专利授权增加了70.9%。
4.海洋科技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海洋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软硬件水平。
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新增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覆盖9个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得以推进;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4个、涉海部委重点实验室16个、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4艘;大型科研设备装备全面更新升级;省级以上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比“十五”增加了24.8%,直接从事海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32.9%。
5.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海洋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国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沿海地区纷纷发布本地区的科技兴海发展规划,国家、地方和企业形成了科技合力,建设了一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实施了一批示范工程,壮大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培植了一批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5%;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海洋高端船舶装备制造、海洋石油勘探和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保持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和发展的势头,产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带动就业数十万人。
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和海洋管理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能满足增强海洋能力拓展的战略需求。
海洋调查探测仍然不足,重点区域的持续性调查和观测研究不够,海洋重大基础研究与生态系统研究不深;海洋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深海技术亟待突破,海洋高技术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化水平仍较薄弱;海洋科技资源利用仍需增强和优化,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优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拓展能力、支撑发展”的海洋科技指导方针,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着重提升海洋探测及研究应用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海,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更加有力,海洋生态环境更加健康,海洋公益服务更加优质,海洋权益维护更加有效,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尽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综合发展。
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巩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从区域、领域和体系建设上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强化创新,扩大开放。
注重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加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利用全球海洋科技资源,提高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引导,市场配置。
以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突出系统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全面部署,重点推进。
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海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建设,前瞻部署海洋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发展,引领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计划带动学科和领域发展,促进海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仪器设备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沿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海洋调查实现新跨越,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强。
重要海域调查实现常态化,近海基本实现透明化,国际海域与极地考察国际竞争能力大幅提升,资源和生态研究实现新突破,基础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
科技论文数量比“十一五”增长8%以上,论文影响力显著提高。
海洋开发技术自主化实现大发展,专利申请增长30%以上,专利授权增长35%以上,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前沿海洋技术取得新突破,重大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
在沿海地区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海洋创新型企业,形成若干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不断完善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业务化进程,为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和引领。
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深远海环境监测能力,海洋预报技术实现精细化和全球化,海洋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对海洋管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能力拓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科技研究体系及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覆盖中国海、邻近海域及全球重要区域的环境服务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整体实力满足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的需要。
三、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强化调查探测研究,突破开发关键技术,发展服务保障技术,加强生态保护研究,深化综合管理技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地平台建设,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发展,培育和支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强化海洋调查探测研究,提高海洋认知能力综合协调国家海洋调查活动,加强近海、重点区域和重点研究对象的常态化调查观测,拓展深远海和极区的调查探测能力,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基本形成辅助决策信息支撑能力,提高对海洋的认知和预测能力,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支撑。
1.海洋调查和探测持续实施我国近海综合基础调查。
重点开展低潮滩和潮下带、海岛及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内水和领海季节性综合调查,海草床、海藻场、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调查,重点海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水下文物调查,海洋能资源详查,继续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定期更新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为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综合调查,深入开展南海海洋环境资源的基础调查,继续加强国际海域和极地考察调查,积极参与“国际大洋探索计划”,稳步推进深海钻探研究。
开展重点区的环境调查,深入开展国际海底资源环境和南北极综合环境的调查,为深入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国际海底的资源分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等奠定基础。
2.海洋基础研究加强在海洋科学前沿和重要方向的部署,促进海洋科学分支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
重点支持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海陆相互作用、海底深部过程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加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优势学科建设;扶持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海洋观测技术科学等薄弱和交叉学科形成与发展;重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研究西太平洋海洋动力、海气、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尺度过程及其与高纬度区域相互作用,古海洋学记录与气候变化;我国近海陆源输入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体系响应、陆架环流与物质输运过程、边缘海环境变迁的高分辨率记录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海陆对比研究;海洋上层、深层海水和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因素,微生物与海洋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系等;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近海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近海环境变异与生态安全等;深水油气系统形成与构造和沉积过程、深海热液系统与成矿作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其环境效应、海底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环境影响等;北极上层海洋过程和海洋环流系统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北冰洋碳循环与生态系统变迁,南极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及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大洋碳、氮、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南大洋锋面、中深层水团的演化历史,极区冰盖进退和上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等,探索南极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影响。
3.数字海洋建设开发多源多尺度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和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管理和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多学科、多类型海洋基础数据框架和重点海域的示范系统;研发基于地球球体的海洋数值计算模型和数字海洋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海洋场景及海洋现象的真实显示与动态仿真技术,海洋数据服务与共享技术;建设虚拟海洋环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业务化应用系统。
(二)突破海洋开发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需求,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油气资源、战略性资源为重点,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推进海洋开发技术由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拓展,提升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深远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大洋重要生物资源的分布、变动规律,开展南大洋生物资源综合考察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研发主要远洋生物资源评估、信息服务技术及相关装备。
发展近海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发展数字化、集约化的养殖技术。
深化研究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良种选育及扩繁、生殖调控及性别控制理论和技术,开发优质环保饲料,研发重大病害防治和环境调控原理与技术;研制适于水深20-40米海域自动化养殖设施与技术,研发海洋牧场建设和评估技术;建立现代海水健康养殖模式和深水底播等养殖示范基地,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水增养殖技术体系建设,构建海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并形成相关标准。
发展海洋生物产品精深开发的理论、技术与装备。
重点开发基于功能基因、功能酶和活性物质等功效因子的生物材料和生物制品;研究海洋药物的成药机理和开发技术,开展细菌等微生物和微藻的开发利用研究并形成相关标准;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药谷,加快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应用。
2.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高效智能化的大型反渗透、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装备,发展适于海岛的多能源耦合海水淡化装置,并在重点海岛建立示范工程;研发膜蒸馏、正渗透、膜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新技术和装备,深化海冰淡化技术研究,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开展产业技术经济和政策性示范,实施海水淡化科技产业化工程,鼓励并支持沿海城市、海岛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建设。
突破超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装备,开展与海水脱硫耦合、脱硫后海水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研究,研发大生活用海水高效预处理和后处理技术和装备,开展深海水开发利用研究,促进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化和环保化。
研发高效节能的海水淡化后浓海水制盐并联产钾溴镁锂、重水等化学资源的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高效吸附材料和提取方法,构建高效联产型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开展海水利用战略研究,绘制产业战略路线图,研究制定淡化水分类利用标准。
3.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开展近岸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分析和评估研究;研发适合我国海洋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特点的发电装置,开发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并开展示范,构建具有集设计验证、样机试验和综合测试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试验/检测平台;开展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温差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制海岛离网风电装备,突破离岸风电低成本、模块化、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逐步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加速海洋能产业化进程,形成海洋能产业体系。
4.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开展海洋深水区和海底深层油气地球物理采集技术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查技术;加强研发海底中深层复杂构造地球物理资料精细处理与解释技术、盆地模拟技术、资源综合快速评价技术等;研究精细油气藏描述和剩余油气分布规律、高效化学驱油体系及其配套技术、钻井压裂适度出砂技术、整体井网加密及综合调整技术等;形成3000米水深探查作业技术能力,开发适应于1500米水深油气资源开发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和保障配套技术,系统掌握深水工程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水下产品自主技术,发展深水工程地质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建成深水工程海上试验基地与1500米深水油气田开发示范基地。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新型能源探测、高保真取样以及资源评价等技术研究,完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识别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机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环境影响等模拟技术研究。
5.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深化研究深海探测技术与装备。
加快实施“蛟龙号”5000-7000米海试,研制一批载人/非载人潜水器作业系统,开发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技术与装备,实现国产化;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开发、基础件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批海洋装备设备工艺和技术标准;初步具备深海勘探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形成集开采、运载、作业、探测为一体的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的综合作业能力。
开发特种船舶装备技术。
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关键技术,大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关键技术,海上救捞作业船和深潜救助打捞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新型游艇、大型海洋船舶发动机技术,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提高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制造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海洋及海岸工程技术。
重点发展离岸深水港海工结构物建设技术,港口群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海底隧道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海上构筑物建造技术,海洋新材料及防腐、水下焊接技术等。
(三)发展海洋服务保障技术,促进深远海能力拓展围绕海洋公益服务事业需求,形成近海现场实时、快速观测技术体系,拓展深远海的调查、观测能力,提高近岸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报和全球海洋环境服务水平,为防灾减灾和海上安全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1.海洋立体观测探测技术突破近海环境观测关键技术。
研发低功耗、小型化海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开发生态环境现场原位测量和水下自航行剖面测量技术;加强自主研发的卫星航空遥感、浮标、潜标、海底观测平台和装备的集成与应用,开展无人机监测监视、微波遥感、重要生态过程与生态区遥感遥测、海洋航空遥感监测等技术研究,形成重点区业务化海洋学研究示范系统;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和装备,促进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产品化和国产化,促进海洋监测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近海实时、快速观测能力。
发展极地遥感技术、极地测绘技术、天文观测技术、智能化新探测技术、连续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及极地大气探测技术。
2.海洋环境灾害预警报技术加强海洋观测资料数据同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灾害成灾机理和近海近岸精细化海洋环境预报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近岸浪潮流耦合技术和河口与海岸带精细化漫滩数值模拟技术,重点海域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等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海上溢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发展全球和区域海啸快速预警报、海洋地质灾害预测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预测技术、海平面变化预测与评估技术,开发防灾减灾辅助决策支持及应急示范系统,发展沿海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
3.海上活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技术发展中国近海、重要国际海上通道及重点海域的实时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和导航服务技术;开发海上航线、海洋渔场和重要海上通道、重点区域的海洋环境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区域海上活动综合服务保障系统关键技术;发展近岸滨海旅游区及重大海洋工程等环境预报及服务技术,以及近海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系统;加强对海洋航运和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多式联运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无缝连接技术,开发航运与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完善管理系统及相关关键设备研制。
(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研究,推进人海和谐发展围绕沿海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制约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理论瓶颈,形成近海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保护、修复和灾害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能力,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为促进海洋经济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海洋生态健康维护研究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服务等指标体系并示范应用,加深对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认识,提高预测社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力,加强生物分类学研究与应用;建立气候与生态系统相关作用、海平面上升对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地理物种改变及影响、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影响等分析评估方法;开发海洋生物扩散评价技术、跨多个营养层的动力模型、生态资本和服务价值评价技术、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方法、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技术等;加强海洋保护区网络化和海洋公园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推进黄海、东海和南海大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加强在重点生态监控区的应用示范;从种群、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初步建设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国家 十二 海洋 科学 技术发展 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