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 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240440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90.33KB
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 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二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
专题二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学案)
总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思想文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
(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1.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海峡两岸关系
(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政策调整: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展开反恐外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
时间
特征
成因
目的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孤立、封锁;③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①朝鲜战争后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外交环境恶化;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积极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
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②苏联在边境给中国造成压力;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不结盟、对外开放
①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③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拨:
现代中国的外交重点随历史阶段而不断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
[真题例证1] 财政政策中的外交转向
(2012·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解析 1969年之后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政策也随之作出了改变。
[考向预测1]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冷战格局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
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
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美关系改善反映出不同意识形态友好共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对苏联的影响,故B项错误;苏联为应对中美关系改善导致国内经济进一步下滑,社会矛盾尖锐,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苏联采取的措施会导致苏联经济更加畸形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短板22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
例题 (2010·课标全国卷,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查短 没有找到分析问题的正确角度,从而选错答案。
例如本题中,很多考生从外部原因的角度去分析,从而误选了A、B、C选项。
当时苏联仍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故A项可以排除。
当时苏联改革已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但和题干信息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苏联解体后,故C项错误。
补短 找到分析问题的正确角度,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本题中中苏两国未再签订类似同盟条约,要从中国的角度去分析。
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必然影响到中国对苏政策,故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练1]
(2017·江西高三联考)2015年7月,“上合组织”乌法峰会决定,在坚持本组织初衷的基础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上合组织扩员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
这主要反映出“上合组织”( )
A.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B.努力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致力于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
D.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原则
答案 D
解析 上合组织的扩员问题,与地区和平安全问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活动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该组织对国际事务协调的相关行动,故C项错误;“上合组织”不区分国家性质的扩员行动体现了其开放的原则、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特点,故D项正确。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
3.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1)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大众传媒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点拨: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先农村,后城市。
农村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城市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有所变动:
以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 学案 二轮 复习 专题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1978 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