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讲解.docx
- 文档编号:12399377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15KB
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讲解.docx
《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讲解
污水处理异常的应急处理
在日常运行中,当环境因素(气候、温度)、微生物种群的演变、水力负荷、有机负荷等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引发生物处理系统产生异常,现将生物处理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分述如下。
好氧段
一污泥浓度下降
1曝气过度,溶解氧控制过高
过度的曝气,会对已经形成的成熟絮体进行剪切,破坏其沉降性能,使其产生大量的游离细菌,这些游离细菌容易被过量的曝气所氧化。
为此,保持合理的曝气量就需要操作人员经常进行确认了,而且确认的曝气效果是整个生化池范围内的溶解氧值,一般保持溶解氧不小于2mg/l。
2营养剂投加不足
营养剂的投加在活性污泥培养和正常运行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剂作为细胞的组成必要元素,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否则连基本的菌胶团形成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保证营养剂的合理投加,通过对出水水质的营养剂残余检测来判断营养剂投加是否充足比较有效。
此处所说的营养一般运行中指的是C、N、P,在好氧中其比值是C:
N:
P=100:
5:
1。
3进水中含有过量的有毒或抑制类物质
难降解有机物或毒性物质的流入对活性污泥的正常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应对这样的情况需要降低此类有毒物质的排入,就是要在进入系统之前就解决它。
对蓄积在活性污泥内有毒或惰性物质需要通过排泥即使排除,而不是降低排泥来提高活性污泥的浓度。
另外,增加停留时间是应对惰性物质和难降解有机物的重要方法,很多难降解物质如苯类化合物、印染废水的染料等需要提高废水的生化系统的停留时间才能比较彻底的对其进行处理。
4污泥回流不畅
由于该好氧采用推流式,需要从二沉池不断回泥到好氧池的前段。
因此要保证通畅的回泥,其中包括管道的畅通和泵的正常运转。
二浮渣、泡沫问题
1浮渣产生位置的说明
生化系统产生的浮渣就其位置而言,常可发生在曝气池的池壁及四个角落;而在二沉池内发生的浮渣常常堆积在其出水堰内圈挡板四周。
2浮渣产生源头
曝气池产生的浮渣主要来自于曝气池本身的活性污泥系统不正常的代谢,也有部分是流入生化系统的无机颗粒,经过曝气浮于表面。
二沉池所产生的浮渣通常也是来自曝气池,积聚过多的浮渣会流入二沉池从而在二沉池表面发生积聚。
当然来自二沉池本身的浮渣也有,大致有两种:
一是污泥反硝化后导致沉淀的活性污泥上浮;二是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缺氧严重导致的厌氧污泥上浮,这些上浮的活性污泥就会称为二沉池的浮渣。
3泡沫和浮渣的关系
泡沫的形成可以归结为水的黏度增高所致。
导致黏度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水体有机物含量过高,曝气池混合液活性污泥老化,进水富含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丝状菌膨胀等。
其中,因为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的泡沫和浮渣相对来说其周期不会太长,通过调整运行控制工艺的参数和进水控制,都能很好的恢复系统状况。
泡沫和浮渣的关系,通常看到的是泡沫大量积聚,最和形成浮渣。
但不是所有的浮渣都是泡沫转变二来的,直接由污泥上浮产生的浮渣也很多见。
由于泡沫形成过程中会粘附生化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和无机颗粒,所以泡沫持续时间的长短、泡沫本身的黏度、活性污泥的状态等决定了浮渣积聚的程度。
4泡沫的种类
泡沫比较好的分类方法是通过颜色和黏度进行分类,因为泡沫不同的颜色和黏度能够指导判断目前活性污泥所处的状态。
泡沫颜色及常见活性污泥运行故障指导意义如下:
a棕黄色泡沫。
泡沫产生时数量不多,靠近曝气团四周液面少量产生,沿辐射方向逐渐消散,到四周角落是开始积累。
泡沫颜色呈棕黄色,泡沫色与当时污泥的颜色相同。
整个泡沫形成到积聚的过程中,泡沫呈易碎状态,所以此类泡沫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严重的积聚而导致大量的浮渣产生。
此现象的产生说明:
活性污泥处于老化状态,部分污泥因为老化而解体,悬浮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在曝气状态下附着在泡沫上,导致泡沫破破裂的时间延长,这为泡沫的积聚提供了条件。
b灰黑色泡沫。
泡沫产生的过程,数量,积聚,易碎性和棕黄色泡沫特性相同,但颜色中带有黑色的成分,所积聚的产物也呈灰黑色,观察整个好氧系统的活性污泥淹死也有带有灰黑色的感觉。
此现象的产生说明:
活性污泥处于缺氧状态,缺氧的状态可使污泥出现局部厌氧反应。
这样原来处于好氧状态下的活性污泥就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死亡,同样也会附着在曝气产生的气泡上。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产生的泡沫呈现灰黑色,除了确认进水中含有黑色染料废水外,主要是确定好氧池是否出现了曝气不足,导致局部产生了厌氧反应。
c白色泡沫。
白色泡沫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常见于负荷过高、曝气过度,洗涤剂流入等。
而在区别是何种原因产生泡沫时,可以根据黏度来判断。
通常情况下,粘稠不易破碎的泡沫,常见于活性污泥负荷过高,而且此时的泡沫色泽鲜白,堆积性较好;而粘稠但易破碎的泡沫常见于活性污泥的过度曝气,而且此时的泡沫色泽为陈旧的白色,堆积性差,只会发生局部堆积。
洗涤剂导致的白色泡沫是因为其增加了水的表面张力。
d彩色泡沫。
彩色泡沫由于系统流入了带颜色的废水,另一种情况是废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或洗涤剂。
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泡沫表面会产生五彩缤纷的颜色。
5浮渣的种类
a黑色稀薄的液面浮渣。
通常显黑色的浮渣和污泥处于缺氧状态有关,在没有出现浮渣过度堆积的情况下尤其能证明这一点。
b黑色且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
对于此类浮渣,我们需要确认浮渣形成的时间,因为被堆积起来的浮渣通常需要一定的形成时间,而堆积形成的浮渣往往会出现缺氧的状态。
所以我们会发现堆积时间较长的浮渣往往颜色会变成黑色,特别是浮渣内部更因缺氧或厌氧状态,大量的活性污泥因为厌氧分解,产生气体后夹杂厌氧污泥团出现上浮。
c棕褐色稀薄的浮渣。
就此种浮渣而言,由于其色泽与正常的活性污泥接近,且不出现堆积状态,形成浮渣稀薄,通常我们在浮渣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即只有几个角落存在液面浮渣),认为这是污泥系统正常的表现。
当然,如果要确认对系统运行的参考意义的化,最常见的是活性污泥发生老化的初期。
d棕褐色且堆积过度的浮渣。
出现这种情况与如下因素有关:
一是好氧池发生了反硝化,大量的反硝化污泥会上浮,短时间内出现棕黄色浮渣的大量的堆积,这种情况尤其在二沉池容易发生。
二是发生了污泥膨胀,过度膨胀的污泥在曝气的作用下,包裹大量的气泡而浮于表面,在不断的曝气作用下,浮渣不断的积聚,最终形成厚厚的棕黄色浮渣,而且因为浮渣内包裹了气泡,短时间内浮渣不会因为缺氧而发黑,所以对这种浮渣进行显微镜观察会发生其生物相与曝气池的混合液区别不大,同样能看到大量的具备活性的原后生动物。
6浮渣和泡沫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1)污泥排泥排泥不及时,污泥龄控制过长。
这中情况下,活性污泥的老化导致的浮渣通常是棕黄色的。
为此,在平时的操作中就要注意活性污泥老化的控制。
经常通过F/M值和活性污泥沉降比,以及镜检来进行确认,以便提前做出工艺调整。
2)污泥浓度控制过低,导致活性污泥负荷相对偏高。
3)丝状菌未能有效的控制,丝状菌不能有效控制,出现过量繁殖,最终导致增值的活性污泥裹入气泡而形成浮渣。
4)曝气方式不正确。
典型的就是长期过量曝气,由此对污泥的剪切作用比较明显,在经过多次剪切之后,菌胶团絮凝性降低,破碎,产生大量的游离颗粒,这些颗粒的存在导致了水体的黏度增加,同时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也增加。
有鉴于此,预防工作重点在对好氧池的溶解氧检测,是其控制在2~3mg/l即可。
5)营养剂投加相对不足。
营养剂的投加不足同样能导致活性污泥解体,导致液面浮渣和泡沫的产生。
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漂出
1现象概述
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漂出,从系统运行来说,我们习惯的认为是二沉池的问题。
因为漂出的活性污泥来自二沉池出水,在巡检二沉池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二沉池出水中含有细小颗粒的流出,特别是颗粒流出二沉池锯齿堰的瞬间能够清楚的看到颗粒大小的数量。
2原因分析
1)冲击负荷的存在导致的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漂出
冲击负荷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污泥负荷,二是表面负荷。
a污泥负荷过高的原因分析。
活性污泥系统受到污泥负荷冲击时,活性污泥的活性增强,由于颗粒间的活性高而使活性污泥颗粒间的絮凝性变差,出现多量细小的为絮凝污泥颗粒,这部分颗粒最容易在二沉池内因为沉降不及时而随水流出。
对策:
提高污泥浓度。
b表面负荷过高的原因分析。
表面负荷过高可以理解为进水量过大,导致整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变短,在活性污泥或者未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其他颗粒物质在二沉池停留时间变短,流出二沉池成为放流出水中的颗粒物质产生的原因。
2)污泥老化导致活性污泥随放流出水漂出
对策:
减小进水量
活性污泥老化导致出水中夹杂细小颗粒物质(通常为解絮的活性污泥颗粒)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是最常见的,为此确认活性污泥是否发生了老化就可以侧面验证出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质是否是有污泥老化引起的。
导致污泥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排泥不及时
(2)进水中底物浓度太低
(3)活性污泥浓度控制的过高
3)污泥中毒导致出水中含有未沉降颗粒
对于这个问题,理论上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活性污泥受到有毒物质的冲击及抑制后,正常代谢受到影响,导致部分外围污泥发生死亡,随即解体,溶解到混合液中。
在确认时重点观察活性污泥的生物相状态,如果原后生动物消失明显,同时伴随出水中含有颗粒物质,COD明显升高即可确认是污泥中毒。
对策:
水源排查,阻断有毒物质进入系统。
4)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出现反硝化也会导致出水中含有细小颗粒物质
反硝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活性污泥沉降到二沉池底时没有及时回流到好氧池,处于一个缺氧环境中,而且混合液中富含氨氮等在好氧段发生硝化反应后,即可在二沉池发生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夹带已沉降的污泥上浮。
对策:
提高曝气池末端的溶解氧或者加大污泥回流。
5)废水中本来就含有的无机颗粒,这种颗粒不能降解,随出水漂出。
对策是:
控制好进水中的SS,加强物化段的处理效果。
6)曝气过度导致活性污泥解体对出水中含有细小颗粒的影响
曝气过度不但浪费能源,也不利于活性污泥的生长,曝气过量活性污泥絮体极其容易在气泡切粒的作用下破碎,随后的絮凝能力减弱,并最终导致这些被打碎的污泥不具备絮凝能力,随出水流出。
对策:
减小曝气量
四污泥上浮
1概述
在二沉池中,有时会发生活性污泥不沉淀,并随水流失或者成块从水下浮起的现象。
2原因分析
1)污泥腐化导致上浮
曝气池曝气太小,溶解氧不够。
沉淀池的沉淀污泥由于缺氧发生腐化,即造成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导致污泥上浮。
对策:
出现溶解氧不够无非是跟曝气设备故障,污泥浓度过高,进水浓度过高有关,对策主要根据这三方面进行,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降低污泥浓度,避免污泥负荷的冲击。
2)反硝化导致污泥上浮
当曝气池中的曝气时间过长,曝气量过大,在曝气池中发生高度硝化作用,是混合液中含有大量的硝态氮。
这时,当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后由于缺氧发生反硝化,产生氮气。
在氮气的附着下,污泥呈团上浮。
对策:
1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放污泥,以减少沉淀池中的污泥量
2减少曝气量或曝气时间,使硝化作用降低。
当然也可以提高曝气池末端的溶解氧,保证在沉淀池中污泥不会因为缺氧而导致反硝化。
五丝状菌膨胀
1概述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但是当发生丝状菌膨胀时,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上清液体积减少,颜色发生变异。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丝状菌在污泥内繁殖,使污泥过度松散,密度降低所致。
另外真菌的繁殖也会导致活性污泥的膨胀。
2原因分析
1)污泥接种时就是接种的感染了丝状菌膨胀的污泥。
对策:
在进行接种前,需要有经验的技术员对污泥进行仔细的镜检。
2)进水成分过于单一,水质中缺少其它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对策:
保障充足的营养
3)长期低负荷运行,长期低负荷运行会导致污泥处于一个相对生长繁殖受抑制的阶段。
而丝状菌相对于菌胶团而言其对低负荷运行有较好的耐受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丝状菌就会占主导地位,而快速增长,引起膨胀。
对策:
提高进水浓度,增加负荷
4)长期低溶解氧或者局部缺氧运行,虽然实际运行过程中丝状菌在缺氧环境中的生长耐受能力是低于菌胶团的,但是,如果厌氧或缺氧程度和时间没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而会出现丝状菌的生长优于菌胶团的情况。
对策:
保证这个好氧系统足够的溶解氧,并且保证曝气均匀,不出现死角。
5)营养物质的影响,低负荷导致丝状菌膨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进水中碳氢物质过高,而其他必备营养不足,特别是氮磷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丝状菌对于部分营养要求不高,且其摄取能力比菌胶团要强,导致其成为优势菌种,而出现污泥膨胀。
对策:
合理的营养配置。
保证C:
N:
P=100:
5:
1
6)酸性环境对丝状菌的诱发作用,通常在pH不高于6.5的环境中丝状菌比较容易诱发,但这只是一个诱发因素,也就是说没哟其他条件的共同作用,只是单单的低pH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低pH环境下,丝状菌能优于菌胶团生长,但是当pH大于10时丝状菌被抑制的程度要高于菌胶团。
对策:
保证合适的pH,保持在6.8~8.0
六污泥老化
1概述
污泥老化首先表现在沉降性方面,其沉降速度要比正常的污泥沉降速度快1.4倍。
其次老化污泥的絮体较小,松散。
颜色发暗,不具备鲜活的色泽。
其上清液虽然较清,但是其中有细小颗粒悬浮其中。
同时在吃面也会产色浮渣。
2原因分析
1)排泥不及时,如果排泥流量为零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污泥龄控制无穷大,这样的结果只会使污泥以最快速度发生老化。
对策:
及时排泥,通过每日检测SV来判断是否需要排泥,好氧只要保持SV在30%就可以了。
当大于此时要排泥。
2)进水浓度太低,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处于一个低负荷的状态下运行。
污泥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导致老化。
对策:
提高进水浓度
3)过度曝气导致污泥老化,过度曝气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污泥解体和自身氧化,解体是因为过于频繁的剪切作用。
自身氧化可以理解为氧气本身就是一种氧化剂,过度曝气自然会氧化活性污泥。
对策:
控制合适的溶解氧
4)活性污泥浓度控制过高,没有足够的进水底物浓度支持,最终导致活性污泥老化。
对策:
排泥使其保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正常情况下,好氧段的污泥浓度保证在3000~5000mg/l。
七污泥中毒
1概述
中毒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急性中毒,即水源中含有大量的对活性污泥有抑制或者毒害作用的物质。
慢性中毒一般是指操作人员没有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甚至没有规范好正常的工艺参数,最终导致污泥中毒。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判断污泥是否中毒:
1)观察沉降比,污泥的沉降比在这个好氧系统的运行中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方便进行检测的数据。
中毒的活性污泥首先表现出的是活性污泥活性降低,原后生动物死亡,活性污泥为了保全菌胶团的活性,会牺牲菌胶团外围的细菌,所以会有外围死亡的细菌游离出来,分散在水体中;同时活性污泥粗大的菌胶团也会发生解体而细小化。
这样一来我们在观察整个沉降过程时就会发现,整个沉降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沉降细小颗粒,同时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变差,絮凝时间延长。
2)镜检,污泥中毒后其中的原生动物会死亡,如钟虫的旋口纤毛会停止运动等,通常原生动物在死亡6小时后会被水解而消失,因此可以根据原生动物消失与否来大概的判断污泥中毒的时间。
后生动物虽然在耐毒性上比原生动物要强,但也是在耐受时间和耐受浓度上强于原生动物而已。
以轮虫为例,首先是动性减弱,璇轮虫头部缩起。
此时液面也会产生色泽晦暗,稀薄松散的浮渣。
2原因分析及对策
原因一般都是废水中含有对污泥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是某次由于生产事故排放的,这样就会是急性中毒。
还有就是本来其中就含有某种毒物,但是量不是很大,经过长时间在系统中的积累逐渐对系统造成了危害。
对策:
1)阻断毒源
2)用为被毒害的废水来进行稀释,并且尽快将中毒的废水和污泥排出系统
七其它
1出水pH值下降
分析:
在处理过程中负荷过低,污水中氨氮硝化导致pH值下降。
对策:
应增加有机负荷,降低硝化作用
2出水色度上升
分析:
污泥解絮,进水色度高,生化处理对该废水色度降解能力差,污泥解絮又使被吸附的色度释放,导致出水色度上升。
对策:
针对污泥解絮原因,使其活性污泥的性能得以改善;筛选合适的菌种,降解进水中的色度;或进行相应的物化处理。
3曝气池溶解氧低
分析:
曝气量不足或进水负荷高,无机性还原物质多。
对策:
加大曝气量,提高曝气设备运转能力和氧的转移率;或降低进水有机负荷。
4曝气池溶解氧过高
分析:
曝气量过大;或进水有机负荷低
对策:
减少曝气量;或提高进水负荷。
5曝气池有臭味
分析:
曝气池内溶解氧不足,真菌大量繁殖,污泥产生腐败性臭味。
对策:
增加曝气量,保持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
UASB相关参数控制
1温度
该工艺采用中温消化,温度控制在30℃~40℃之间。
厌氧系统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温度的波动对去除率影响很大。
如果突变过大,会导致系统突然停止产气。
每日温度波动不要超过两度。
2pH
为保证产甲烷菌的最好活性,pH控制在6.8~7.2之间。
若超出此范围产气速率将急剧下降,严重可以直接停止产气。
如果系统长时间在酸性条件下运行,会导致系统酸化,这种状况恢复起来比较难。
3氧化还原电位
产甲烷菌的最佳氧化还原电位在-350~-400Mv
4碱度
为保证系统有足够pH调节能力,一般碱度控制在2000mg/L。
异常现象
1产气停止或减小
分析:
温度突变,pH值异常或者有毒物质的进入
对策:
1)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每天波动不能超多两度。
2)保证pH控制在6.8~7.2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要要酸碱进行调节。
3)保证进水中没有超过系统所能承受的有毒物质,主要控制氯离子含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水处理 异常 应急 处理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