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
- 文档编号:12386007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2.19KB
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
《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部分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
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
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
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让他们知道:
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
3、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第八《法律护我成长》
本由“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两框,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内容。
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阐明了家庭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作用。
说明了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主要介绍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有关内容。
通过雇佣童工案,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社会保护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
介绍了什么是“司法机关”并指出司法保护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第二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主要介绍运用非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并介绍了能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寻求帮助、解决争议、处理问题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
“敢打官司”主要介绍运用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鼓励学生勇敢地状告侵权者,因为这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尊严、社会的稳定。
否则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
“善于斗争”主要介绍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等内容。
告诉学生应当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对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要既勇敢又机智。
、时安排
序框题目时安排
第七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第一时
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时
法不可违谁都不都违法第三时
第四时
犯罪必受惩罚
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第五时
加强自我防范
第八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第六时
第七时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求助有路第八时
敢打官司
善于斗争
主题探究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活动第九时
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第十时
第二部分第一框题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一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
法律的特殊性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本节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维持。
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感受,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规则之美”,再通过对比突出特殊的规则——法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学生活动:
小游戏:
“谁更快”
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
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维持。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创设情境:
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
算还是不算?
同学们讨论。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
并自然将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
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
(用自己身边的例子说明)
教师活动:
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
学生活动:
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
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样做的要求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三、规则之美
1、感受规则之美。
学生想象:
有一组数字任意排列着出现,你能看到什么?
分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
将这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发现它是一组很有规律的数字,从而让我们感到了数学之美。
用音乐简谱把这些数字串连之后,我们发现它又变成了一段简短而优美的音乐。
播放音乐(或演唱)
……
2、寻找规则之美
生活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数字中存在的规律,真实地去体会规则带给我们的美丽,而寻找规则之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3、“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
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设计意图:
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四、特殊规则——法律
是真是假:
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
(可以运用本中的表格)
社会道德:
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
在学校里上,自修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
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
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什么特征。
五、后延伸活动
制定规则:
现在老师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去?
但老师又很为难,怕出去碰到安全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些规则,使春游能够安全进行。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不仅仅只是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体现新程人本理念。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中少数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长辈)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有违法的行为:
如“逃票乘车”、“闯红灯”等现象,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动后,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外的行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综合设计思路】
以马丽的生活为导线,通过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一步步引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出发引发其思考、感悟,以引起学生对新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并真正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知法、守法,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朋友,她叫马丽,现在正读初一,她最近一段时间碰到了一些事情,有些她知道,有些却不清楚,我们去看看大家能否帮帮她,并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
1、一天,班级里同学小何带了一个漂亮的手机,并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让大家非常羡慕。
上体育了,大家都去操场上锻炼,等到回到教室后,突然,小何大叫起“我的手机不见了,谁拿了我的手机”,大伙儿连忙去报告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通过判断,认为手机可能是同班同学拿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说,“李老师,你检查一下我们大家的书包吧,看看有没有”,马丽却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你认为呢?
为什么?
2、教室里,马丽听到坐在自己前面的男同学刘浩,正在悄悄地对同桌说,近段时间在每天傍晚放学后,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不准把这事告诉老师,否则就不客气了。
刘浩既害怕又感到烦恼,所以准备告诉自己中学刚毕业的堂哥,让他带几个朋友帮帮他,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打一顿,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找他。
请你评价一下刘浩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何选择?
3、马丽和妈妈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且还帮助妈妈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妈妈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妈妈说:
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
如果你是马丽,你给妈妈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4、12月1日是马丽的生日,她非常高兴,为了庆祝,她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艺术照,但这家照相馆却未经她许可,就将照片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同学看到后告诉了她,她非常生气,与照相馆负责人进行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要求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
马丽应该怎么处理这事情?
、今天早上的晨会上,马丽就读的学校宣读了一份处分决定:
有三个初三同学,放学路经一施工路段时,为打赌把放在施工路段前挂有红灯的危险标志牌搬开,致使当晚一骑车人跌进坑内,身受重伤。
后经公安机关核查,依法给予三人罚款并责令赔偿相关医药费和其他损失等处罚。
听了这则处分,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起,大多数同学认为确实要对他们进行处罚,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只是打了一个赌,又不是他们把骑车人推进沟里,不需要处罚。
你认为这种行为该不该处罚,为什么?
6、马丽的日记本每天都锁在抽屉里,一天早上,由于匆忙上学忘了锁上,等到晚上回的时候,发现日记已经被父母亲看过了,面对马丽的责问,他们却认为做父母的本就有监护权,有权教育孩子,马丽很委屈,也很生气,她该如何与父母交流呢?
7、马丽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段时间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
那冬嚓嚓的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
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你会如何帮助马丽?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友情提示:
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外实践活动:
设计法制宣传化衫
化衫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有个性的化衫,通过让学生设计法制宣传的化衫,一方面是向人们宣传生活中离不开法,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马丽的经历就是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接触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切身体会,真正树立法无处不在的观念,这还有待于学生自身的行动。
2、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化衫真正要开展好,必须要较多的资金,且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真正要发挥效果,还需要学生将它带到社会上进行展示。
第二框题法不可违(一至两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
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0元。
)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模拟法庭:
(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
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
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
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又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说,不可能完成模拟的全部,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所以开展这一活动,如何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如何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是最关键的一点。
而且外的知识铺垫也要花较多时间准备,教师的指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一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政治 知法 守法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