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传说.docx
- 文档编号:12385042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99KB
民间故事传说.docx
《民间故事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故事传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
(一):
关于月老、月下老人的传说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
“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
那老人回答说:
“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
“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
“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必须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
“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
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
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
韦固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
“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
“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此刻他的脑海里。
他想:
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
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
“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
“不错,是个盲妇,但是,你怎样会明白呢?
”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
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
(二):
“观音”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
《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
“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
《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
唐玄类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
“(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
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
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
”后世学者透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
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高苦得乐,此从“悲”立名。
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
二、从圆融一体论:
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
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
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
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
这正贴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三):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
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四):
除夕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
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用心好处。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
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搞笑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向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先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回到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齐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齐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回到。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明白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
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但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
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之后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资料丰富,通常的顺序是:
“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五):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
伏羲画卦
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
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
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
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
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先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
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六):
炎帝诞生的传说
炎帝诞生的传说炎帝,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号神农氏。
炎帝的名号,有不同的说法。
《白虎通·五行》有言:
“炎帝者,太阳也。
”这样看来,炎帝也就是传说中的太阳神。
小司马氏《三皇本纪》则说:
“(神农氏)火德王。
故曰炎帝。
以火名官。
”认为炎帝是给那些掌管火的人施加的封号。
其实,古人心目中太阳就是个发光发热的大火球,所以,太阳和火本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
炎帝之名,当与火密切相关。
《三皇本纪》、《尚书大传》、《风俗通义》等文献都一致将他推举为“三皇”之一,神农氏和伏羲、女娲一样,都为早期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接下来,让我们一齐追忆炎帝的故事。
和伏羲、女娲相比,神农的身世要清楚一些。
我们明白他的父亲叫少典。
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
因此少典也常被称作有熊国国君。
少典有个妻子,名叫女登。
有一天,女登出游,被神龙绕身,之后竟因此受孕并生下一个孩子。
当然,这只是上古时期,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感生神话中的一则,并不足信。
传说女登的这个孩子落生时日月增辉,兆祥年瑞。
这一切奇异的现象似乎都昭示了这个孩子将来的不凡。
果然,他降生后三天能言,五天能走路,七天就长齐了牙齿,三岁时能种植五谷,七岁时已经能领兵作战了。
这个孩子就是之后教民稼穑尝百草的神农氏。
(事见《三皇本纪》)据说他刚诞生下来,在他诞生地的周围,完全不需要半点人力,自然就涌现了九眼井,而且这九眼井的水还是彼此相连的,若是汲取其中一眼井的水,其它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
(《水经注.漻水》云:
“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
”)
尽管这个孩子天赋异禀,但少典却很不喜欢他。
不仅仅因为他是女登感神龙而生,还因为他的相貌奇怪丑陋——人身牛首。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三皇”的另外两个人物——伏羲和女娲。
他们也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
这种形象上的趋同性当看做是远古时期图腾文化的印迹吧。
总之,少典不喜欢这个孩子,所以之后就让他和他的母亲寄居于“姜水”,也就是这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南部地区,(见《水经.渭水注》)他也因长居于姜水而为姜姓。
之后炎帝又随着母亲移居于烈山,故号烈山氏。
长大后,他教民“艺种五谷”,使得百姓得以丰衣足食,故又被称为神农氏。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七):
重阳节的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
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
景如言举家登山。
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
那里选取了三则异文展示给大家。
第一则:
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
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最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
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
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瞇瞇的对他说:
“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
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能够避瘟疫。
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
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
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但是,转身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此刻。
第二则:
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
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
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
"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
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
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向流传到今。
第三则: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最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最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最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最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就应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八):
巫山神女的传说
“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是说感情的坚贞,非伊莫属。
而巫山这个词的背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长江三峡两岸巫山十二峰中的望霞峰,亦称神女峰,它坐落在长江北岸。
在群山簇拥,挺拔云霄的山峰旁,有一石柱,远远望去,恰似一位少女,亭亭玉立,俯视着长江,这就是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化身。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有关于神女峰的描述: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
说她帮忙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
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
这位神女的名字就是瑶姬,传说瑶姬为上古帝王炎帝的女儿,她十分美丽妖娆,但刚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去世了。
因为她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与别人产生过感情,她死后的精魂对感情十分向往,她的精魂移居到姑瑶之山,化作一棵瑶草,那重重叠叠的叶子十分茂盛,黄色的花朵结出的果实十分美丽。
如果有人吃了这种果实,如同中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之箭,就会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生感情。
瑶姬生前深得父亲炎帝宠爱,她死后更让炎帝哀怜,于是炎帝就把她封为巫山的云雨之神。
瑶姬做了巫山女神之后,每一天清晨化作一朵朵美丽的朝霞,似乎带着千古的寂寞和感伤,在蓝天上不停游走;一到黄昏,就仿佛见到了心上人一样,洒下的泪水化作潇潇暮雨。
作为仙女,她身上有着无穷的神奇力量,她还帮忙大禹治过水。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治水来到长江,有十二条混江蛟龙在此兴风作浪,大禹苦于找不到治水良策时,瑶姬授予大禹“天书”一卷,并且用雷劈死了十二条混江蛟龙,又和她的神仙姐妹们帮忙大禹开凿了三峡,消除了水患。
人世沧桑变幻,转眼到了战国末年,楚怀王到此巡游,住在一个叫“高唐”的台馆。
怀王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与瑶姬相爱。
梦醒后,怀王带着无限惆怅,在巫山建了一座朝云庙,亦称“神女庙”,以寄托他对瑶姬无限的思念。
之后,怀王的文臣宋玉在他著名的《高唐赋》中留下了这样的句子: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之后也来到了那里,并且听说父亲曾在那里做过这样一个梦,当天夜里他竟也做了一个和父亲当年所做的同样的梦,于是又留下了神女与楚襄王爱慕的故事。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那里提到的神女说得就是瑶姬。
此刻巫山地区还流行着神女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赋予神女美丽善良、造福于民的性格,从而丰富了“爱神”的人性内涵,更值得我们去敬畏,去膜拜。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九):
老子身世的传说
春秋时期,咱鹿邑名叫苦县。
城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
村前有条象小河一样的赖乡沟。
沟水清凌凌,两岸有很多李子树。
沟边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个闺女,年长一十八岁,模样俊俏,知书识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这闺女有个犟脾气,她决定终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读诗书,侍奉爹娘。
一天,这闺女到赖乡沟洗衣裳,在石头上搓了一阵,举起棒槌正要往下捶,忽然看见两个对肚子长在一齐的李子从水面漂了上来。
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捞起来。
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象两个切开的半拉李子对到一块,又象两个耳朵合在一齐。
这李子青里透黄,黄里透红,咬一口尝尝,又甜又酸。
这闺女还没顾得仔细品味,几口就吃完了。
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翻难受起来,光想呕吐,又吐不出来。
她刚想站起来回家,忽听肚子里有人说起话来:
“母亲大人,莫要难过,等孩儿坐正了也就好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间故事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