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378529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3.57KB
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字词读音,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熟读课文,为课堂的重点——分析人物做好铺垫。
2、通过排列“木兰从军”邮票的顺序,理清故事的情节。
为课堂的重点——分析人物做好铺垫。
3、通过仿写句子,体悟字词,反复朗读,揣摩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木兰的形象——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少女情怀,而木兰的少女情怀是最耐人寻味的文学特征之一。
(1)通过品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感知木兰英勇形象,矫健雄姿。
并以此句为切入点,学习“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品味“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理解木兰身为女孩急于归家而不是建功立业的心理。
(3)通过“重音轻读”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感受“愿”包含的无奈的选择,坚定的信念等丰富的心理活动。
(4)通过品味反复出现的“我”字,感知木兰归家之后精神上的自由以及卸下重担的喜悦。
(5)通过明快轻松地读动词,重音突出读“我”字,进一步感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木兰喜悦的心理状态。
(6)通过男女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感受父母唤女声、黄河流水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对木兰复杂内心世界的营造作用。
4、通过对比木兰归家场景中“我”字的反复出现和木兰征战场景中“我”的形象的缺失,感受民歌创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
明白英雄含义是丰富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真实的自我的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怀,品味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怀,品味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明白英雄含义是丰富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真实的自我的追求。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继续
学习精读,调动起体验和想象,体味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木兰诗》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所以本民歌
的情境在“传奇”色彩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
特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好感。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
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她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关
爱双亲,多愁善感,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普通少女,但当她不得不承担
起“阿爷”应承担的责任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立下赫赫战功。
诗句间
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进入当下的情境,
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不太喜欢“严肃”的文言文,他们对节奏明快,情节清晰,
人物形象鲜明的叙事诗更有兴趣。
而《木兰诗》不但具有这些特点,还具有简明
易懂的特点。
根据107班的语文老师反映,该班级学生思维活跃,有个别学生勇
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朗读的同学较多。
所以可采用让学生设计朗读节奏的方
式切入文章,用排列邮票顺序的方式感知情节,以多次朗读,多形式朗读的方式
回归文本,以合理联系和想象的方式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
老师拜托班长保管的信物还在吗?
你们打开过了没有?
遵守约定,由班长打开吧。
写了什么?
班长你读给大家听吧。
一加一等于几?
从数学角度来说,老师这个问题有点低能了。
但是从语文角度来说,一加一的背后有无限的可能。
不相信?
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将这个式子填写完整!
目标:
以“信物”的方式,消除师生距离感,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奥秘。
二、关注预习反馈
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我们先来检测一下。
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读通顺,读正确。
谁对自己的朗读能力没有信心举举手?
来,就你吧。
老师听的出来,你读的很认真,如果能把个别字音读正确就更好了。
哪几个需要纠正一下?
同学们的耳朵很灵敏啊,就让我们全班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吧。
读着读着,这首叙事民歌就宛如一幅画卷在眼前铺展开去了。
老师的一个朋友就很喜欢《木兰诗》的情节,他买了一套邮票,却把顺序弄乱,不知道怎么排列才好。
你能对照课文的情节发展,帮助他按照顺序排列好吗?
原来这个传奇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啊,谢谢你帮我朋友解决了一个麻烦。
欣赏了邮票,也阅读了文章,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木兰吗?
目标:
1.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学生群体纠正字音,起到了检测生字词的作用。
再班级齐读课文,一则巩固字词读音,二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设计情境排列邮票顺序,起到了检测生字词意思和整体感知情节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人物形象分析,所以此环节用时较短。
三、研讨木兰形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十多个同学有四十多个木兰形象。
花木兰最广为人们传颂的是她的什么形象呀?
(生——战士!
英雄!
)好,我们就先来说说她的英雄形象。
(一)英雄的形象
哪里体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划一划。
1.预设:
第四段写道: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字说明战争次数多,十年说明征战时间长,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木兰还能活着回来,她一定是作战勇敢的,是一个英雄。
应对意外举措:
如果学生“百战”、“十年”不理解为虚指,可以提出问题:
这里说“十年归”和后文的“同行十二年”时间上好像有矛盾啊,是诗歌创作者把时间记错了吗?
这的确不是确指,类似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是虚指,表示战争的次数多,时间长。
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到了百战和十年都是虚指,不是确数,表示战争的表示次数多,时间长。
这位同学说的有点道理。
不过我发现,这句话有点奇怪,将军和壮士经历了战争之后,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
这可能吗?
现实中战争结束了,战士和将军的命运应该是怎么样的?
预设:
有的将军死了,有的将军活着,有的壮士死了,有的壮士还活着。
嗯,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语句对仗工整啊!
按照这个同学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壮士将军十年归百战死”。
这句话显得多么冗杂呀,所以作者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加精炼。
应该翻译成将军和战士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有些人战死沙场,有些人胜利归来。
试着比较一下,翻译互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
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互相补充,互相见义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还有好几处互文的修辞,找一找呢。
(预设:
找到以下三处的任何一处,谈谈理解)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同学们在课后还可以细细品味其他的使用了互文修辞的句子的妙处。
2.还有划其他句子的同学吗?
(由于时间关系,以下谈到一点即可)
预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行军速度很快
你抓住了“赴”、“度”这两个动词,嗯,很有针对性。
预设: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争条件艰苦,侧面衬托木兰勇敢
你懂得从环境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真不错!
预设: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哦,我似乎看到了可汗脸上那不可思议的表情和木兰坚定的目光,谢谢你!
同学们画出来的句子都集中在第4段和第5段,相较于整篇文章而言,对木兰作为英雄形象的描写并不算多。
其他段落中的木兰,是什么身份呢?
预设:
女儿/女孩
目标:
通过画关键句子,抓关键字词,感知木兰英雄形象。
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切入点,学习互文这种修辞手法,领会互文的妙处,知道翻译此类句子时要注意上下文互相补充见义。
(二)女儿/女孩的形象
还原一个人物,最好还原当时的场景。
所以老师是这么读木兰的形象的。
这是一个______的女儿(或者女孩),你看__________。
她在想,_________。
老师读出的内容是:
例如:
这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你看,她无心劳作,停下织布机,呆呆地望着门口,眼里满是愁云,声声叹息不绝于耳。
她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
1.关键词——孝顺
她在想什么呢?
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吧。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你觉得我们刚刚读的怎么样?
预设:
不好,“十二”应该读重音,“卷卷”一字一顿得以突出。
恩,老师也觉得有所欠缺,不如请你按照同学的朗读指导方案来读一读吧。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好多了,老师感受到了木兰有点伤心有点忧愁。
请坐。
“愿”是什么意思?
她真心甘情愿吗?
预设:
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老师发现,文章还有一个“愿”字,“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两个“愿”包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吗?
预设:
“愿驰千里足”——“愿”:
迫切归家,义无反顾
迫切到什么程度?
木兰不用尚书郎男同志们,一般情况下,你们面对高官厚禄和还乡归田的选择时,你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啊,木兰的这个“愿”字,除去担心女儿身被识破之外,更体现了她作为女儿的心态,她就是想着早日回家和家人团聚!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愿驰千里足”的“愿”要读的——
预设:
重,坚定
相较于这个“愿”,“愿为市鞍马”的“愿”就包含了更多的复杂的心绪,为了突出这个字,我们还有一种处理的方法,就是重音轻读。
那么,木兰既然作出了决定了要去战场,她就不会再犹豫了,所以“从此替爷征”这句的语气就该——
预设:
坚定
这位同学,老师想请你再来读一遍好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从此替爷征!
读的真好,是啊,女儿的心事真复杂啊!
这就是老师读出的木兰的形象。
目标:
1.通过品味“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理解木兰身为女孩急于归家而不是建功立业的心理。
2.通过“重音轻读”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感受“愿”包含的无奈的选择,坚定的信念等丰富的心理活动。
通过“从此替爷征”反复朗读,体会木兰选择的坚毅。
3.通过同一位同学的两次朗读,从起点看发展,可见落实朗读后对情感的演绎。
2.关键词——思念家乡
(1)现在,能请你们来谈谈,读出了怎样的木兰形象吗,可以仿照这个例子。
这是一个______的女儿(或者女孩),你看__________。
她在想,_________。
预设:
思念父母,恋家;描述木兰在黄河边在燕山下的场景;父母的情况如何
你能否读出这种思乡情?
如果你是木兰,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和一群不认识的男子前往遥远的,不可预知的战场,你可能会有很多顾虑担心,你还会有什么想法?
预设:
担心自己会不会死在战场上,自己的身份会不会被识破,担心爹娘和小弟生活的好不好等。
木兰的内心世界原来是如此丰富。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的朗读设计就把这种内心世界表达了出来。
能请男生和女生有声有色地读一遍吗?
(男女生对读)
(合)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合)不闻爷娘——
(女)唤——女——声,
(女)唤——女——声。
(合)但闻黄河流水——
(男)鸣——溅——溅,
(男)鸣——溅——溅。
(合)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合)不闻爷娘
(女)唤——女——声,
(女)唤——女——声,
(合)但闻燕山胡骑
(男)鸣——啾——啾。
(男)鸣——啾——啾。
老师发现这几位同学把四种声音停顿突出了,“鸣溅溅”“鸣啾啾”,以及两处父母的“唤女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预设:
以声音来衬托木兰的心事复杂。
是啊,滚滚的黄河,历来勾起思乡之情“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嘶鸣的战马,又伴随了多少战士的英勇身姿,“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此时,女儿的心事真难猜啊!
(2)预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体现了木兰思念家乡。
还有哪里也体现了木兰在思念家乡呢?
——过度到
(1)
放弃一切,回到家乡的木兰又是什么样子的?
——过度到“爱美”关键词
目标:
1.同学们课前对此段的朗读揣摩还是比较到位的,所以可稍加修改,作为深入理解木兰心理活动的契机。
2.假设自己是木兰,深入情境,揣摩木兰心理活动。
3.“鸣溅溅”“鸣啾啾”这两种声音与“唤女声”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品味凄凉的战争氛围和思乡的女性柔情,可以更好的感知木兰复杂的心理,丰满的人物形象。
3.关键词——爱美高兴
这是一个______的女儿/女孩,你看__________。
她在想,_________。
预设:
爱美;喜悦的归家的场景;终于回来了等。
从你的叙述中,老师发现了,人的外在动作也是内心世界的表现。
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木兰终于回家了的喜悦啊!
请你来读一读,展现木兰内心的喜悦吧。
节奏明快,你读出了少女的活泼。
你自己有没有发现,你读的时候,多次重读了一个相同的字——我。
老师发现啊,文章中对木兰有好几种称呼,比如:
木兰、女、儿。
唯独在这几句里面,出现了“我”这个字。
“我”是谁?
老师特意查了字典:
“我,称自己”。
不是别人的谁,既不是可汗的功臣,也不是父亲的女儿,我就是——
(生:
我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几句话特别强调这个“我”字,表达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预设:
卸下戎装,如释重负,轻松快乐!
回归到了真实的我。
原来“我”字应该读的重一些,这些个动词,该读的轻松一些啊。
能请你再来读一读吗?
老师感受到了木兰淡淡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表现得强烈一点呢?
你把木兰那种喜悦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请坐,你觉得她在读的时候,节奏上语调上有什么技巧吗?
老师相信你经过学习他人的经验,一定会读得更好,再来读一遍好吗?
我相信,在你的朗读下,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已经被木兰的喜悦深深感染。
请坐。
让我们一起读这四个小句子,体会木兰的喜悦吧。
4.还有同学想要仿照示例说一说的吗?
目标:
以动词来体现木兰内心的喜悦,表达出她活泼的性格,女儿的情态,这是我们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出来的,或者通过同学互相提示能感悟到的。
但是这个反复出现的“我”字,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通过解释“我”字的意思,与重复朗读,对“我”字背后的追求自由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四、回归真实自我
正是由于木兰复杂的心理,使得这个人物更贴近现实。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着我们平凡女孩子都有的情态。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读完课文,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预设:
她身上既有英雄的传奇,又有作为女子,作为女孩的特征,她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她就活在我们的身边。
你帮助我们将的木兰的形象做了很好的概括和总结,谢谢你!
一个是拥有着英雄气概的木兰形象,一个是具有少女情怀的木兰形象,这背后不就是无限的想象和可能吗?
或许1+1=无限这个式子真的存在呢!
当老师再次总结木兰的形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刚刚有同学说了,文章写木兰回家之后的情态,“我”这个字反复出现,就是为了突出木兰女儿的情态。
相应的,老师还发现有一段是写战士群体作战的,压根没有出现木兰。
作者更愿意看到怎样的木兰呢?
是啊,英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因为英雄的壮举不只是横刀越马,气吞万里如虎,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家国有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担当;在建功立业之后,毅然回乡侍奉双亲的抉择。
有时候,英雄就是责任的担当,亲情的守望,选择的坚毅,家常的欢欣。
我们何尝不能成为我们家庭的英雄,自己的英雄呢?
祝愿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中,勇于担当,守望亲情,成为自己的英雄!
目标:
通过学生概括,将木兰的形象再一次总结,重点需落在领会木兰作为女儿/女孩的心理上。
利用“我”这个字反复出现和“我”的形象的消失,来感知民歌创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亲情的守望,以此引导学生发现,英雄的真正含义。
五、课外拓展作业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于战争的场面的描写也不少。
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他对士兵形象的描绘与《木兰诗》中士兵形象绝不相同。
试着揣摩一下《凉州词》中士兵们的心理活动,想一想这些士兵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目标:
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从关键字词的“留白”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
通过比较《凉州词》的士兵心理和形象来夯实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木兰诗》可以讲解的角度有很多,我基于多次上课的经验,学生实际的情况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将整堂课呈现如上。
我将从教学手段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落实问题的有效性、师生互动情况以及文本特性这5个角度反思我的教学。
1、教学手段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我的教学目标是解决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并梳理好故事情节和感悟木兰的形象——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少女情怀,而体味其少女情怀是重中之重。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所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势必要放到预习中去完成了。
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将有疑问的读音标注好,同时也以选择的方式提供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教给学生判断读音的方法。
比如,“出郭相扶将”的“将”有jiāng、jiàng、qiāng这三种读音,意思分别是快要、扶助、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
统率,指挥;愿。
你觉得哪一个解释比较合适呢?
这种方式显然是学生喜欢的,大多数的字音都能够正确判断和标注。
但是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会觉得有点难度,所以我将一部分不太好判断的读音进行直接指导。
再利用个别朗读,班级齐读的方式,将读音问题彻底解决。
这样就关注到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了。
为课堂的重点——分析人物做好铺垫。
为了品味木兰的少女情怀,我先通过仿写句子“这是一个______的女儿(或者女孩),你看__________。
她在想,_________。
”并给出例子:
“这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你看,她无心劳作,停下织布机,呆呆地望着门口,眼里满是愁云,声声叹息不绝于耳。
她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学生一个手杖,整体感知其作为女孩子的复杂心理。
然后对比“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理解木兰身为女孩急于归家而不是建功立业的心理。
用“重音轻读”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感受“愿”包含的无奈的选择,坚定的信念等丰富的心理活动。
前后文相同的字包含不同情感在第三单元中多次出现,也列入了单元学习目标,其实在这里就已经可以出现并为第三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了。
有对比,有目标,有区别,很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反复出现的“我”字,感知木兰归家之后精神上的自由以及卸下重担的喜悦。
用明快轻松的节奏读动词,重音突出读“我”字,进一步感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木兰喜悦的心理状态。
以动词来体现木兰内心的喜悦,表达出她活泼的性格,女儿的情态,这是我们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出来的,或者通过同学互相提示能感悟到的。
但是这个反复出现的“我”字,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通过解释“我”字的意思,与重复朗读,对“我”字背后的追求自由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互文修辞手法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无法系统教学,也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寻找其他运用此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领悟效果参差不齐,翻译情况无法统计和反馈。
我利用了课后习题的设计,将这些句子先摘录出来,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翻译,并注意这些句子上下文互相补充见义。
但是上课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经过反思,我觉得可以在预习稿上先将一两个句子翻译出来,让学生总结其翻译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翻译剩余的句子。
2.问题的有效性和师生互动情况
在教学重点落实的过程中,我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______的女儿/女孩,你看__________。
她在想,_________。
”这几个空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个空,是对木兰女性形象的概括总结,可以说是对其作为女性的第一感觉,阅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深入文本,深入第一感受,或者超越第一感受。
第二个空,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民歌中的情境,无疑要涉及到词语的意义和前后文的关照。
第三个空,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人物的形象。
所以我觉得这三个空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问题是很有效果的,学生和我一起完成了第三个空格后,拓展思路,能够抓住关键情境展开合理想象。
通过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能充分利用一分钟时间,在书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做适当批注,互动效果较好。
穿插在其中的小问题,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主要设计了两组对比,一组是“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
一组是木兰归家之后反复出现的“我”字和木兰征战时“自我”形象的缺失。
两组对比的背后是木兰情感的变化,民歌创作者对英雄形象的解读。
两组对比对人物形象解读,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3.紧扣文本特性
阅读教学,要走进文字本身。
虽然《木兰诗》势必经过南北朝人民共同创作润色,但是它毕竟是是一首北朝民歌,它具有“北朝”的特点:
1.战争场面辽远壮阔。
如“万里”“若飞”“朔气”“寒光”“黄河流水”“燕山胡骑”等词语勾画出来的场面。
2.人物尚武侠义,在北朝中,这样的女子并不少见。
3.北朝民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读来节奏鲜明。
尽管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关注,但是我们更加应该关注其语言组织形式,这正是语言和情感沟通的灵魂。
它采用了一般民歌使用的句式。
连锁(即我们通常说的顶针手法)句式: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等,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与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下勾连,如同上锁一般,上下两句不仅仅只是意思上的连贯更是语义语气的连贯,念起来顺口。
它还采用了问答式。
这种对唱的形式,直到现在还很流行。
比如文章一开始就设置了木兰叹息的情境,自然而然的发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一句许是观众发问,也许是“画外音”发问,不得而知。
但是木兰自己马上回答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种类似的手法在乐府诗中也并不是独特的,比如《折杨柳枝歌》便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的句子。
它还采用铺陈排比的句式,使得歌唱节奏更加鲜明。
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爷娘是相扶着慢慢地走出去的,而阿姊则是快速地摆弄着美丽的妆容,等到小弟形象出现的时候,连“霍霍”的磨刀声都出来了。
这文章节奏真是一步步加快,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民歌创作者的喜悦。
我认为,铺陈还包括之前所说的“互文”的修辞手法,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一方面,互文使得文章更加简练对称,也使得文字更加朗朗上口,便于歌词。
另外,我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也很有趣。
时而是叙述者在阐述,时而是木兰在表达,时而又是火伴的惊叹,时而又是木兰的语言和叙述者视角的统一。
跳跃的叙述视角的背后,是跳跃的情感。
这背后到底还有什么奥秘,我暂时也未能更多的领悟。
望与学生共同探讨,与同事共同学习。
一节课时间我们来不及讲这么内容,但是可以潜移默化。
首先,我设计了很多朗读,来体会“歌”的妙处。
有个人读,也有齐读,有对比朗读,也有合作朗读,有原文朗读,也有修订朗读。
通过各种朗读,来感受文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特点。
其次,我引导学生关注“我”的缺失和出现,这也是叙述视角的发生转变的体现。
当然,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太够,也有很多需要修订的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兰诗 学年 年级 语文 部编版 下册 木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