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二.docx
- 文档编号:1237765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2.01KB
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二.docx
《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二.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二
凤簇珍珠帽,龙盘锦绣袍
(二)
袍多用大红织金缠身云龙,袍间有珠翠云龙者,有浑然纳失失者,有金翠描绣者,有想其于春夏秋冬绣轻重单夹不等,其制极宽阔,袖口绣以紫织金爪,袖口才五寸许,窄即大,其袖两腋摺下,有紫罗带拴合于背,腰上有紫纵系。
(《析津志辑佚·风俗》)据元明之际通俗读物《碎金》所载,元代服饰名目繁多,男服有深衣、袄子、褡护、貂鼠皮裘、罗衫、布衫、汗衫、锦袄、披袄、团袄、夹袄、毡衫、油衣、遭褶、袴褶、板褶、腰线、辫线、出袖、曳撒、衲夹、合钵等。
女服,则南有大衣、长裙、背子、袄子、衫子、背心、膊儿、裹肚、衬衣等,北有团衫、大系腰、长袄儿、鹤袖袄儿、襕裙、直抹、吊袴、里衣等。
而其中尤以腰线袍(袄)、辫线袍(袄)、袴褶较为流行,且影响深远。
蒙元时代腰间饰横向线条和竖向褶子的袍服有辫线袍和腰线袍两种名称,实物也有两种,学界有一种观点,即腰间缀搓捻而成的“辫线”的为“辫线袍”,而腰间横缀条状织物的为“腰线袍”。
《元史·舆服志》载:
“辫线袄,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褶。
”元织金锦辫线袍、暗花绫腰线袍《黑鞑事略》记蒙元初时服饰云:
“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纻丝金线,色用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
”徐霆注云:
“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
腰间密密打作细褶,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褶多尔。
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元至顺本《事林广记》“后集”卷十“服用原始”条提到当时流行的鞑衫:
“鞑衫,有数样,曰光腰,曰线腰,曰海青,曰袴褶,曰三佛齐之类。
”这里所言的线腰鞑衫,指的应当就是腰线袍。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杂制下》说元人服饰:
“被人华靡之服,帽则金其顶,袄则辫其腰,靴则鹅其顶。
”又言“衣服贵者用混金线为纳失失,或腰线绣通神襕。
”织金锦辫线袍腰线据党宝海、杨玲研究,装饰于袍服腰部的多道丝线或丝带,即“腰线”,而缝缀在袍服腰部用丝织品纽结成辫的腰线则称“辫线”,辫线是腰线的一种。
腰线的蒙古语词,元至顺本《事林广记》将表示“腰线”的蒙古语词写成“不嗔”,党宝海将“腰线”构拟为bucin,并以其为buci的复数形式,或是尾音尚未脱落。
明初《华夷译语》收录了“腰线”一词的蒙文书写形式,拉丁转写为buci,明人的汉字音写为“不赤”,同书中,此词还指“衣带”。
暗花绫腰线袍的结系——纽袢式关于腰线,崔圭顺研究认为其制作方法有三:
1.把自身面料加以折褶而成;2.将丝线捻成;3.把丝绸裁剪后卷成。
关于腰线的材质及辫线袍的结系,金琳通过对现存辫线袍实物的研究,认为辫线主要由两种材质搓制而成,即绉纱和加捻的丝线。
而从目前所出实物看,辫线袄的辫线的系结方式有三种:
1.纽袢式。
系扣是辫线最多见的系结方式;2.系带式。
用丝带结系;3.扣带式。
穿着时将带子穿入扣袢中打成结即可。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上腰线袄上的彩色腰线关于腰线颜色,徐霆所注乃云用红紫帛,而原本《老乞大》中所提商铺里的腰线颜色更为丰富:
“裁帛腰线:
鸦青、鸭绿、柳青、大红、小红、肉红、桃红、茜红、银褐、鹅黄、金色茶褐、麝香茶褐、酒浸茶褐、紫纻丝腰线袄子。
”又,《朴通事》里也讲到用各色线搓腰线:
“今日好日头,斗星日得饮食的日头,好裁衣。
将出那段子来裁。
这明绿通袖膝栏绣的做帖里,这深肉红界地穿花凤纻丝做比甲,这鸡冠红绣四花做搭护,这鸦青织金打蟒龙的做上盖。
都裁了也。
如今便下手缝,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儿,着他搓各色线。
且将那水线来都引了着。
你来将那腰线包儿来,拣着十分细的大红腰线上。
纽子不要底似大恰好着,大时看的蠢坌了。
”韩国海印寺藏高丽时代腰线贴里中国史料中有“辫线袄”、“辫线袄子”诸称,原本《老乞大》亦称“辫线袄子”。
但目前韩国服饰史界研究成果表明,贴里当中把腰有横线的叫做“腰线贴里”。
帖里,又写作贴里,天益、天翼、缀翼、裰翼。
其众多的异名,可知其当为音译。
帖里之名乃是蒙古语“Terliq”之音译,“Terliq”最初的意义,李恩主认为不详(Leeeunjoo,『studyonthenameofcheollik』《贴里名称研究》)。
而据党宝海、杨玲所言,蒙古语“Terliq”意为丝、丝织品、绸缎,后泛指丝麻织物。
又据李莉莎所言,则“Terliq”为断腰袍的蒙古语称呼,在康熙五十六年成书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解释为“绸缎做的带褶长袍”。
现代蒙古语中贴里仍为“袍服”之意。
关于贴里,《朴通事谚解》云:
“贴里,元时好看此衣,前后具胸背,又连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当膝周围亦为纹如栏干,然织成段匹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线周遭回曲,为缘如花样,刺为草树、禽兽、山川、宫殿之纹于其内,备极奇巧。
皆用团领着之,其直甚高。
”据此,则贴里亦用腰线,此中所云殆及“腰线贴里”。
1992年在韩国海印寺,于大寂光殿毗卢舍那佛腹之中发现一批高丽时代的衣物。
其中有一件1326年的腰线贴里,上有墨书“年十五,宋夫介,长命之愿”数字。
同时所出的尚有搭护等衣物。
《大明集礼》、《三才图会》中刻期冠服中的腰线袄子元明易代后,虽然胡服遭禁,而贴里却仍存留,直至明亡。
贴里在明代的情况,此处留待下节介绍。
在此,先就贴里在朝鲜的影响稍作探讨。
高丽曾行胡服辫发,其时腰线贴里已见于前面所说的海印寺。
逮至李朝,贴里亦流行不衰,《李朝实录》中关于明朝所赐并其国内冠服中贴里的记载就甚多甚详。
如朝鲜世宗二十六年谢恩使柳守刚带回明朝赐给朝鲜国王的袍服三袭中就有黑绿暗花贴里纱、鹦哥绿花贴里罗、柳青素贴里(世宗103卷,26年1444甲子/正统9年3月26日丙子)。
此外,《李朝实录》中也屡屡提到腰线贴里。
如大红绵紬蓝腰线裌贴里(世祖19卷,6年1460庚辰/天顺四年3月2日己卯)、大红罗腰线绵贴里(世祖19卷,6年1460庚辰/天顺4年3月10日丁亥)、鸦青罗腰线贴里(世祖19卷,6年1460庚辰/天顺4年3月10日丁亥)、白苎布腰线贴里(世祖20卷,6年1460庚辰/天顺4年5月12日丁亥)、红绵紬蓝腰线裌贴里(世祖33卷,10年1464甲申/天顺8年5月18日庚午)、大红绵紬蓝腰线裌贴里(世祖46卷,14年1468戊子/成化4年4月9日戊戌)、桃红罗腰线贴里(成宗4卷,元年1470庚寅/成化6年3月11日庚寅)、大红紬绵线裌贴里(成宗5卷,元年1470庚寅/成化6年5月1日戊寅)、大红紬蓝腰线贴里(成宗117卷,11年1480庚子/成化16年5月1日庚辰)、大红紬蓝腰线裌贴里(成宗129卷,12年1481辛丑/成化17年5月16日庚寅)、大红匹段腰线襦贴里(成宗187卷,17年1486丙午/成化22年1月9日丙辰),等等。
朝鲜边脩墓所出腰线贴里不惟如此,李朝初期至末期的墓葬中有腰线贴里、贴里实物的出土,其例亦夥。
如李朝初期官员边脩(1447—1524)墓所出便有三件腰线贴里,其中一件为辫线袍,腰部由丝线捻成辫状,另两件则为普通腰线袍,腰线用丝绸裁制。
用料元代织绣有很大发展,如缎(纻丝)的成熟和普及,改变了高档丝绸品种的格局。
《咸淳临安志》载“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
纻丝在元代明显是指缎织物。
纻丝有三种:
织金指织入金线,闪褐指织入两色纬线,间道指不同色彩呈条状排列。
纳石失和撒答剌欺的织造,使西方工艺传统在中国生根,丝绸图案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织金锦辫线袍上的变体阿拉伯文蒙元时代的特色,还表现在加金织物的盛行。
《老乞大》中记元人与高丽人织金织物交易情况时所称又有“织金,金胸背,六花暗花遍金褡子,浑金褡子,浑金段子,草金段子”诸项。
金褡子也就是一块块面积较小、形状(有方、圆、椭圆等形状)自由的散点饰金图案,比团窼纹样小得多。
有织金、印金之属,其中印金可能较织金档次略低。
褡子常见的题材为花卉,也有个别是动物纹样和祥云纹等。
织金锦,元称金段匹,元人所谓的金段匹可分两类,一类是纳石失,一类是金段子。
按工艺,金段子是平纹地或斜纹地上络合的片金织物。
据尚刚先生所说,金段子与纳石失的差别主要在于图案的不同、棉纬的有无、金线的差异、幅面的宽窄四个方面。
伊尔汗国时期的纳石失辫线袍纳石失是波斯语词的音译,其语源出于阿拉伯语。
由于是音译,所以又有纳失失、纳什失、纳赤思、纳阇赤、纳奇锡、纳赤惕等多种异写,到清代又作纳克实。
蒙元时期的纳石失可能来自西域,并保留了在伊斯兰教世界的旧名,但它更多的却在中国织造。
元代织造纳石失的作坊大约有5所。
纳石失的用途大体等同于一般丝绸,如裁造衣帽、帷幔、茵褥等,此外还用于大块缝缀于外衣。
纳石失图案的主纹每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一般精巧细密,还常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织出工匠的姓名等,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组织结构上,其用两组经丝,一组与地纬交织,起地组织,一组用以固结起花的金线(片金或捻金)。
纳石失采用特结锦组织,较适于将金线尽量显露在表面。
据尚刚先生所说,在图案上,纳石失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有些并织有波斯文字;而金段子则保留更多的中国传统特色。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大苏吉乡明水墓所出纳石失腰线袍腰线袍局部——对狮身人面纳石失此外,毛施布也颇为流行。
《元史·舆服志》中载皇帝质孙夏之服中有大红珠宝里红毛子答纳、白毛子金丝宝里、驼褐毛子,百官质孙夏之服中则有驼褐、茜红、白毛子各一。
毛施布在古韩语中为MoXiByu,韩国现在叫MoXi。
《鸡林类事》载“高丽方言,麻曰三,纻曰毛,纻布曰毛施背。
”《朴通事谚解》云“毛施布即本国人呼苎麻布之称。
汉人皆呼曰苎麻布,亦曰麻布,曰木丝布,或书作没丝布,又曰白布,又曰漂白布,又曰白布。
今言毛施布,即没丝布之讹也。
而汉人因丽人之称见丽布,则直称此名而呼之。
记书者因其相称而遂以为名也。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二十“麻苎门”引詹云卿《造布之法》,中有“毛絁布法”谓“拣一色白苎麻,水润分成缕,粗细任意”云云,可见所谓毛絁布(毛施、毛子)实是麻布。
上文所提韩国海印寺所藏的腰线贴里,其材质便是毛施布。
用色元代尚蓝,元代官府丝织作坊今日知道其产品颜色的,尚刚先生指出有四处:
庆元路织染局、镇江路织染局、镇江路生帛局和集庆路句容县生帛局。
庆元路织染局在1320年前后织造蓝色丝绸1363段(其中鸦青620段,蓝青743段);至正二年(1342年)前后,织造蓝色丝绸748段(其中鸦青620段,蓝青128段),各占当时织造额2/5强和1/5弱。
至顺(1330-1337年)前后,镇江路织染局织造鸦青丝绸988匹,占其织造额的1/4强。
尚白,元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元文类》卷57)。
能够肯定的元代织造白色丝绸的官府作坊有两处,即镇江路织染局和集庆路句容县的生帛局。
《元史》记录的帝王旌旗、仪仗、帷幕、衣物常为白色,丝绸之中,则有白纱、白罗、白绫、白锦、白纻丝。
就织物颜色而言,白有两类,一是蚕丝的本色,即唐人所谓的“黄白”,一是染后得到的雪白,在北方系统的萨满教观念里,白有善良、吉祥、正直美好的寓意。
元文宗、元明宗缂织御容,前者外着白搭护,后者外着蓝搭护,内穿大红织金缠身云龙纹袍银褐为天子百官质孙服色彩之一,也是大内丝绸常用的颜色,又称银霜褐,“迎霜合”即为银霜褐。
《元典章》中规定民间禁用的9种颜色中即有迎霜合。
元《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彩绘法”记载了褐色配色法和原料加工过程。
其中记载的褐色达20种:
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藉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毛褐、葡萄褐、丁香褐。
又,《重编详备碎金》彩色篇第十六亦载有:
金茶褐、秋白褐、酱茶褐、沉香褐、鹰背褐、砖褐、豆青褐、葱白褐、枯竹褐、珠子褐、迎霜褐、藕丝褐、茶绿褐、葡萄褐、油栗褐、檀褐、艾褐、银褐、驼褐等。
另,传为明初刘基编撰的《多能鄙事》记载了浙江地区的染色工艺情况,其染色法里记录的褐色也有枣褐、椒褐、明茶褐、暗茶褐、艾褐、砖褐数种。
关于银霜褐,尚刚先生认为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所出八宝云龙纹缎裙的颜色即为银霜褐。
禁制蒙元初时,关于冠帽服饰并无明确的禁制。
随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珍珠 盘锦 绣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