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12366163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7.44KB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docx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迄今为止,《月亮和六便士》仍是我最喜爱的小说,喜爱毛姆作为一个敏锐的洞察者对人性的理解,喜爱书中思特里克兰德追逐梦想与噩运,却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的姿态。
毛姆洞察出梦想的贬值,世俗的污浊,月亮高悬于空,便士乃生活必须,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赢家,却也分外赞赏脚踩便士意欲奔赴蟾宫的梦想家。
我们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一些选择,却也要守住一颗赤子之心。
思特里克兰德,性别男,中年,职业股票交易员,生活单调,朝九晚五。
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扔进人海都难以被揪出的,再再普通不过的人,在自己40岁这一年离家出走了吗?
思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去巴黎当一个画家。
离家时,他只写了一张纸条提醒家人晚饭准备好了,然后他只带了100元钱,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画画。
这种桥段不是应该出现在英俊帅气的20岁小伙身上吗?
然后他勇敢追寻梦想,最终美梦成真,爱情事业双丰收,如同当今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学书籍,读罢便让人热血沸腾。
但毛姆却没描写这样的一个人物。
毛姆笔下,40岁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已过了冲动的年纪,别人都在追寻稳定,他却在追逐噩运。
正如作家刘瑜所说:
“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在他眼中,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飞,舍弃一切欲望,追上自己的梦想——画出一幅好画。
他在巴黎贫困交加,身患重病,险些一命呜呼。
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为一名码头工人。
几年后,他自我放逐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双目失明,最终还把自己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付之一炬。
就是这样疯狂的一个人,看穿城市,看穿欲望,看穿阶级观念,看穿命运,最终掐住梦想的火苗,放了一场盛大的烟火。
毫无疑问,毛姆是极力赞美这个人物的,但他又充分暴露出这个人物的自私之处,达到极端。
书中的“我”问思特里克兰德,“难道你不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
你不想要爱情吗?
”他回答道:
“我对他们没有特殊的感情,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对他而言,画画是一日三餐,是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扰,所以他一层层剥下父亲,丈夫,职员等等身份的外衣,剥下这些束缚,像一个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边的浮木,他就抓着绘画,无论如何不肯放手。
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一个圆形人物,自私、毫无责任感,却执着于梦想,并且勇敢无比。
毛姆有千万种方式去赞美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而付出的人,却选择了这样一种对比鲜明的,极端的方式。
可能他已然预见到,今天的许多人已然折服于身份、年龄、欲念,被梦想的锋利妖冶刺伤,成功的判断划向名利,梦想的价值得到质疑,稳定、舒适成为公众的诉求,人们沉醉便士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少有人能看到月亮。
所以他用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警示众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须,但人总要抬头看看月亮。
不知其他人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我读到他时,是骇然且敬畏。
随着文章的进程,羞愧一点点将我吞噬,在结尾,思特里克兰德将自己创世纪的著作付之一炬时达到极点。
我仿佛看到了火光中,高大的双目失明的他是怎样将一切名利权情踩在脚下,踩着无数无数人伸向名利的手,踩着噩运这匹野马,全然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
我感觉到在他面前,自己在懦弱地奔逃,逃向一个尽可能让自己舒适的港湾,即别人口中的稳定生活。
因为我深刻地知道要多用力才能抓住梦想的衣角,或者说,抓住它不是最难的,一直抓住它才是困难的。
正如毛姆自己所说:
“只有诗人同圣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
毛姆在这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体味到一个大作家,因为看清人性而表现出的宽容。
文中出现另两个次要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年轻医生阿伯拉罕放弃了医生岗位,在毕业旅行中偶遇一个希腊周围的小岛,他感觉自己就是为这个地方而生,便在那儿度过了一生。
而另一个顶替他上岗的“幸运者”却因此平步青云,成为了一位爵士,地位崇高,生活安逸。
爵士对阿伯拉罕的选择嗤之以鼻。
文中的“我”作了如此评价: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就这样淡淡地用一个“选择”的概念带过了这两个人物。
的确,一个人生存的方式、梦想、价值观,哪一样不是自己的选择?
爵士也好,在荒岛度过余生也罢,也许二者都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最有价值的活法,但从生活意义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完整个体的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只要不危害他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因此,宽容的毛姆又给我以这样的安慰,也许我无法抛弃手中的便士,单纯地仰望月亮,但这是一个人的选择,因为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有妖冶的梦想,还有责任,以及生活本身。
生活本身便要求我们关心柴米油盐,寻得一处心安,享受天伦之乐。
但月亮总是要有的,没有月亮的人会沦于便士的铜臭,而放弃便士的勇士也有可能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与自己的噩运偕行。
我无比敬畏那样的人,却依然选择好好生活。
这是我的选择,想必有同学完全崇拜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也有人批判他的自私无情,正如老师品读其他作品时所说的那样,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
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
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
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
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
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疾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
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朱老师,能读完此书,多亏了朱老师!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可是他瞎了呀。
”
“是的,他瞎了快一年了。
”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奇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的。
大概是一生的追求与积淀,早已超越色彩与技巧,当他终于寻到了她的伊甸园时,他的欣喜,美丽又污秽。
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们想要表达的,熟悉的材料熟悉的颜色,却表达出了未知的情感。
文字也是一样。
我突然也想一睹斯特里克兰奇最后的那幅画作的真容,我也只能从作者的模糊的叙述和高更的画作中再试着理解一点他对世界,对自己也世界的情感。
我好像看到了世事的矛盾,看似相反的东西实则可以兼得,而看似相近的东西却必须舍弃一方才可得到。
或许我不该奢求更多,而是专心奋力纯粹的追逐一样我渴望的。
成功与否,那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不顾所有人的眼光,所有人都不理解还坚持自我,太难了,像溺水的人不得不自救,或许换是我,早已放弃自救选择死亡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谁不曾有过梦想,梦想就如空气,没有它,生活也会嚼之如蜡,失去光彩。
但可曾想过,如果你处于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头现实却在向你招手,此时,面对理想,你敢不顾一切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想等同于幻想,因为有现实因素的束缚,理想也变得苍白无力,也总会有人在你耳边说,醒醒吧!
别再做梦了。
当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力作《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这也更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
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发皎洁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
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现实。
我们或许可以仰望月亮,感叹它的魅力而忽视脚下的六便士,但我们却不能放弃六便士的生活而选择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时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张“高级白领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街上卖煎饼果子”的图片新闻,虽然最后记者还原了事实真相,证实主人翁只是闹着玩,随手发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都羡慕其有如此的勇气,也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烦。
或许“自由自在地卖煎饼果子”是每个忙碌白领的梦想,说来却好笑,这梦想如此小,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我们却连实现这一个小小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房贷没还,生活还得继续,高工资不能放弃。
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
那股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艳羡。
我也常常思考,为何理想总与现实对立?
为何现实总是会束缚理想的翅膀?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找一个现实的理想,或者说找一个现实的目标,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时生发的无线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就如爱情与面包,或许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只是,我还是很羡慕,那种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样的勇气是我没有的,却始终找寻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5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
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
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
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
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
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
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
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
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欲望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
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
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
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
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
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
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
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
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
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
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
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
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
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
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欲望画。
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
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
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
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
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
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
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
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
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
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
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故事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
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在他染上疾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试想你的一个朋友,有份还不错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虽谈不上无忧无虑,但也过得充实。
平日里他处事低调,话也不多,以至于大多时候你都想不起这样一个人。
偶尔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你想起他,随手也点了个赞。
似乎我们都有不少这样的朋友,然而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朋友突然离家出走吗?
再听到他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巴黎学画画,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成为一名画家。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不同以往,这并不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经历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
他的梦想道路注定异于常人,因为他是天才。
一半冷酷,一半热情。
他毫无顾虑的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给太太一封信,我不回来了。
没有原因,没有歉意,到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的故事他对待生活、周遭同样的冷酷,甚至到了极致。
他自私、他目无他人,拒绝任何世俗,所以他也无所顾及。
但他同样也是无辜的,因为他的眼中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
他不像是在追求梦想,更像是追逐自己的厄运。
然而他有多冷酷,就有多热情,画画像是唤起了他的灵魂,生命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面对生活的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他没有犹豫过,只凭极致的热情驱使前进。
不为出名,不为认可,在生命的最后画出一幅伊甸园式的伟大杰作,却被要求在他死后付之一炬。
他是天才,不疯不成魔。
历史的长河需要天才,但更多的芸芸众生。
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的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压力,小到柴米油盐。
理想和现实像是一对冤家,每当我们怀揣梦想赶在路上,总是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然而他们也并非非黑即白。
月亮与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一半坚守,一半妥协。
当梦想照进现实,请保护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 便士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