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2363148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25KB
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点,它考查的是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把握的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从《考试大纲》的规定来看,它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属于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高、难度大,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该题错误项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体正确的说法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
一、张冠李戴。
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例1:
(2018·全国卷)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
【选项设置】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
【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口头翻译】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
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对比分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使时”。
例3:
(2017·全国卷)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赵熹传》)
【选项设置】B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口头翻译】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
【对比分析】将作余党迁往异地的是皇帝,是皇帝听从了赵熹的建议,才这样做的。
不是赵熹直接将他们迁往异地。
例4:
(2019·全国卷)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选项设置】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口头翻译】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
卫鞅说:
“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对比分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例5】(2015,江苏卷第7题D项)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相关语段】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解析】由“而宪来求铭”句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来向张耒求取墓志铭,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
二、无中生有。
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例1:
(2014课标2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
(《李揆传》)
【选项设置】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口头翻译】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
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
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
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
【对比分析】吕諲地位并未超过李揆。
例2:
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
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
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长子斌,龙虎卫指挥使,从征云南。
过曲靖,猝遇寇,中飞矢卒,赠都督同知。
次玉,坐蓝党死.次观,尚南康公主.为驸马都尉。
(《胡海传》)
【选项设置】D.胡海有先见之明。
他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后,主动请求还乡,最终避免了坐死或横死。
【口头翻译】再过二年,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
班师回朝后,请求还乡,他受赐丰厚的金银锦帛后回家。
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长子胡斌,担任龙虎卫指挥使,从军征讨云南。
经过曲靖时,突然遭遇敌人,被飞箭射中而死。
追赠都督同知。
次子胡玉,因受蓝玉一案牵连而死。
第三子胡观,娶南康公主,担任驸马都尉。
【对比分析】胡海请求还乡,不是为了避免坐死或横死,此举不能表现他的先见之明
例3:
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
【选项设置】C.朱国祚深受优待。
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口头翻译】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
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
【对比分析】“帝不问”的原因在文中并未交代。
【例4】(2015,安徽卷第6题B项)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相关语段】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解析】(梁先生)在顺治三年的乡试中中举,顺治十年考中进士。
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在神像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政绩在三辅中第一。
在咸宁做了半年的官,入朝做云南道监察御史。
由此可知“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但“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例5】(2015,湖南卷第8题C项)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相关语段】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託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懽,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解析】后一则言如何做人,重点谈的是居官之道,即要“清白”,家人不能“喜奢”,没有关于“勤奋”方面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三、曲解文意。
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
例1:
(2018·全国卷)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后汉书·王涣列传》)
【选项设置】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口头翻译】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
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
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
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
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
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对比分析】“不得旋踵”指不可畏避退缩。
例2:
(2017天津卷)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不好徼名于世......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王充《论衡》
【选项设置】A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口头翻译】从六岁起就开始叫他读书写字,王充恭敬老实仁爱温顺......父亲不曾打过,母亲不曾批评过,他不热衷于沽名钓誉,王充为人清高庄重,出门在外必定会选择朋友,但也不会草率与人结交。
(他)喜欢杰出高雅的人,不与平庸之辈泛泛结交。
【对比分析】“不好徼名于世”是“不热衷于沽名钓誉”
例3:
(2014课标全国卷)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尝谓休烈日: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日: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于休烈传》)
【选项设置】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口头翻译】于休烈,河南人。
天性忠诚,机警聪慧。
自幼好学......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曾对于休烈说:
“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
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
”于休烈回答: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
【对比分析】“直言不讳”的回答错误,它是借禹、汤讽谏。
例4: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
(《熊鼎传》)
【选项设置】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口头翻译】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
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
熊鼎叹气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
熊鼎释放了梅镒。
【对比分析】“梅镒被诬”不合文意,因为“坐赃”意谓“犯贪赃之罪”。
例5:
(2019江苏卷)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汤显祖诗文集》)
【选项设置】C.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口头翻译】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
【对比分析】“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例6】(2015,新课标Ⅰ第6题C项)孙博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相关语段】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关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
【解析】孙博欺骗金人,说的是宦官想把太子秘密送出去,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
误伤太子的是京城的人,不是二宦者,该项犯了张冠李戴错误。
【例1】(2015,浙江卷18题B项)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相关语段】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
力不赡耳!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
【解析】“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的意思是:
“来这里做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
”由此可知,备选项把“孰”理解错误,不仅仅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
四、混淆史实。
即没有理清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把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割断、或产生理解错误,混淆了人与事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选项出错。
【例5】(2015,新课标Ⅱ第6题C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是直言劝谏“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是引发炀帝大怒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是后被奸人杀害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是对应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相关语段】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炀帝出游江都,谨显进谏说:
“自先王受命以来,将近四十年,轻徭薄赋,户口增加。
陛下认为高丽抗逆王命,稍兴征讨,百姓鄙陋无知,容易产生怨叹,在外为盗的人,经常聚结在一起,陛下驾车巡游,我深深担心不适宜。
我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叫将帅率军进讨,扫清各路盗贼,上承受圣明谋略,指日便可剿灭。
陛下如今去江都,是臣的家乡,臣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
”醒醒后,变色而起,几天都没让护儿晋见。
稍后怒气缓解,才叫人引进,对护儿说:
“公意既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
”护儿于是不敢说话。
不久,取代宇文述任左翊卫大将军。
【解析】从“今被执矣”中可以看出,宇文化及谋反时,隋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捉住,来护儿被捉后也遇害。
备选项混淆了来护儿遇害时的背景。
五、主客体混乱。
即混淆了文中人物与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选项出错。
【例6】(2015,湖北卷第11题C项)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相关语段】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解析】由“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句可知,“欲不廉”是作者对古之廉者的揣测,C项却表述为现实存在,错误。
另外,“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在文中也找不到根据。
六、不合逻辑。
即题干在表述时,混淆了分句间的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以致导致选项出错。
【例7】(2015,山东卷第12题B项)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相关语段】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解析】文中说“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拥有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的结果。
备选项把二者并列,逻辑有误。
综上所述,备考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并非无章可循。
考生在仔细阅读全文,整体理解文章意思,然后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内容,仔细推敲,认真比对,识破设题误区,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七、因果错置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所给关系是否恰当。
例1:
(2016全国三卷)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明史·傅珪传》)
【选项设置】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口头翻译】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
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对比分析】“他仍坚持离职”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指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离职的原因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此处“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是傅珪。
例2:
(2015·山东卷)“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六韬·龙韬·立将》)
【选项设置】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口头翻译】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
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
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
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
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
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
临敌作战,专心一意。
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
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
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对比分析】“再次请求君王”错误;“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误,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而将军“君许之,乃辞而行。
”将军已经在得到君主承诺后辞行了。
例3、(2019·全国卷)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列传》)
【选项设置】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口头翻译】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比对分析】“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分析错误。
文中“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是指公叔忌惮吴起,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怕被公叔陷害,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八、以偏概全
例1、(马)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马芳传》)
【选项设置】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
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口头翻译】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
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
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
【比对分析】并非每次都亲自前往,原文为“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例2:
(2015·高考重庆卷)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选项设置】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口头翻译】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都这样,现在就更厉害了。
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
至于巫师,反复十数次不见效,不后悔,而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痛加责备自己,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始终不责怪巫师一句。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
【对比分析】原文“终不一语加咎巫”,说明巫师把人治死始终没受到一句责怪。
九、分析失当
例1:
(2017·河北衡水高三检测)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八岁,神悟夙成。
鲲尝携之送客,或曰:
“此儿一坐之颜回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 高考 文言文 分析 综合 题错项设题九大 陷阱 学案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