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docx
- 文档编号:123553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6.36KB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docx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籍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第一章、地籍(地形)控制测量
一、测区面积与测图比例尺
依据无为县城区地籍(地形)测量合同,在无为县城区测量1:
500地籍(地形)图面积约16、7k㎡。
形成全解析数字化地籍(地形)图。
二、已有成果的分析及利用
我们从省测绘局搜集了城区附近13个国家Ⅱ、Ⅲ级三角点经实地踏勘距城较近的三角点均已破坏。
在距城区12、5k㎡—21k㎡找到三个保存完好的三角点。
这三点可作为本次地籍(地形)测量首级平面控制网的起算数据。
已知成果见下表。
点名
等级
纵坐标X(M)
横坐标Y(M)
高程H(M)
杨家山
Ⅱ
3461875.78
20572177.34
32.8
临江坝
Ⅱ
3464408.38
20598965.14
10.2
潘大山
Ⅲ
3485709.00
20585336.00
355.3
在城区内的木器厂大院内有国家Ⅱ等水准点“军新27”,该点的点们保存完好。
基高程成果为8、835m(暗标);在距城区以东约4、5km的路南有国家Ⅱ级水准点“军新28”,该点保存完好。
基高程志果为6、406m(暗标);该两点可作为本次地籍(地形)测量高程控制的起算数据。
以上成果抄自安徽省测绘局档案资料处、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六度带投影。
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7°。
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三、坐标系的选择
无城城区中心位于东经117°54′北纬41°31′距3°带中央子午线偏远。
其投影度形值为8、9cm/km,为满足投影度形值小于2、5cm/km的要求。
故采用高斯投影带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东经117°50′投影面积为黄海平均海水面;高程系采用1956年高程系。
四、控制网布设方案
1、依据测区可供利用的成果资料。
考虑起算点距测区太远。
拟建立以杨家山、临江坝、潘大山为起算点的D级GPS网。
做为无为县城区的首级平面控制。
2、在D级网的基础上加密E级GPS网。
3、在D、E级GPS点的基础上布设一、二级导线网。
做为测区的加密平面控制。
4、高程控制以军新27、军新28水准点为起算点。
布设四等水准网做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第二章、D、E级GPS测量
一、在D级GPS网的布设
根据已知点的分布情况。
考虑网的图形强度,拟是约270k㎡的范围内布设D级GPS网,网中包括3个已知点10个特定点基点各命名为GPSD“_”采用边连接的方式网中最短边约5km。
最长边约9km平均边长约6.8km
二、E级GPS网的布设
在D级GPS点的基础上围线测区布设控制范围约35k㎡的E级GPS网,网中包括3个已知点(D级GPS点)14个特定点其点名命名为GPS“_”,采用边连接方式最短边约1km最长边约2.3km。
平均边长约1.6km
﹡详请见:
无为县城区D、E级GPS网设计图
三、GPS网外业观测
四等GPS控制采用南方公司生产的NGS-100单频GPS接收机3台,其标称精度:
平面:
(5+2·DPPM)mm(D以公里为单位)
高程:
(10+2·DPPM)mm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方法进行观测,其基本要求如下:
项目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平均重复设站数
观测时间段长度(分钟)
数据间隔采样(秒)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指标
≥15°
≥4
≥1.6
≥45
30
<6
设站时采用光学对点器进行准确对点,对点误差小于2mm,然后安置接收机天线,使天线上的指北标志大致指北(方向误差小于5°)。
天线安置好后,应准确量取标石顶面致天线盘刻度线的高度,读取至毫米。
待观测结束后,再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测量结果之差应不于3mm,取平均值做为天线高记入手薄。
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在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
关机\开机、改变仪器参数、改变天线位置。
作业员在观测过程中,不得离开测站,并防止仪器受震动、碰动或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此外,在GPS接收观测过程中,不应在其旁边使用对进机或拨打移动电话,以免影响卫星信号。
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确保观测数据无误。
四、GPS数据处理
1、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部分,数据处理采用南方公司NGS-100随机软件。
基线解算中,应进行各同步及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或全长相对闭合差的检核,其精度要求以《GPS规程》中的相应规定为准。
2、网平差时,首先进行三维无约束差,得到网中各点在WGS-84系中的三维坐标,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郊观测量基础上,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即依据网中的三个已知点的坐标做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进行平差计算,获得各待定点的二维坐标及有关精度信息。
3、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改正数(νx、νy、νz)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νx≤3δ,νy≤3δ,νz≤3δ
式中:
a-固定误差(5mm)
b-比例误差系数(2ppm)
d-基线两端点间的距离(km)
4、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Y、dvZ)均符合下式要求:
dvX≤2δ,dvY≤2δ,dvZ≤2δ)
第三节一、二级导线测量
一、一.二级导线的布设
在四等GPS点的基础上,加密一级导线点。
一级导线点沿测区主要公路或街道布设,并尽量构成网状。
二级导线就在一级导线的基础或GPS点上进行发展,主要就沿测区内的次要街道或护城河坝布设,其布设形式以附合导线为主,或构成结点网、多结点网。
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
边长
(m)
边长观测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
角度测量回数
(J2)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
一
3.6
300
±15
±5
2
1/14000
±
二
2.4
200
±15
±8
1
1/10000
±
注:
n为导线的转折角个数,导线网结点之间最大找度不得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
二、一、二级导线的设置及编号
一、二级导线点的点位应按长期牢固及便于利用的原则设置。
1、位于软质地面上的点位,应理设预制的混凝土标石,规格为10cm(顶)×15cm(底)×40cm(高)。
2、位于水泥地面上的点位,可刻20cm的正方形框,边槽宽、深各5cm,中心嵌入Φ16cm带螺帽的钢筋,其顶面与路面基本平齐(高出路面不得超过10mm),螺帽中心刻十字作为点位标记;上面刻有“导线级别、编号及国土”字样。
3、位于沥青路面上的点位,可打入长15cm,直径1.6cm的钢筋,中心刻上十字作为点位标记。
4、一、二级导线点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顺序编排,一、二级导线点的点号前面分别冠以罗马数字“Ⅰ”“Ⅱ”,如Ⅰ-18、Ⅱ-09表示一级导线18号点和二级导线19号点。
5、一、二级导线点不做点之记,但应在点位附近明显的地物上(如电杆、墙角等)用红油漆做好标记,注明点号、距离、方向箭头,以便于查找利用。
三、一、二级导线观测
一、二级导线采用2″电子全站仪进行角度及边长观测。
1、一级导线水平角安方向观测法观测2个测回,距离按单程2测回测定(一测回2次读数),二级导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1个测回,距离按单程1个测回测定,测距标称精度:
(3+2·Dppm)。
观测要求下表:
测角误差
测距误差
半测回归零(″)
一测回2c互差(″)
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
一测回读数较差(mm)
半测回间较差(mm)
8
13
9
5
7
二级导线测距限差可根据上表规定放宽一倍。
2、在测距的同时,在测站端测定一次大气温度及压力,以便进行距离观测值的气象改正。
温度最小读数为1℃,气压,气压最小读数为1nPa。
气象改正数:
将气象改正观测值输入仪器,由仪器在观测时自动改正。
3、一、二级导线的边长测量,一般可直按测定平距,当测线两端高差较大时,应测定斜距,并同时按中丝测定天顶距一测回,再用垂直角将观测距离(斜距)进行倾斜改正计算,求出平距。
4、一、二级导线外业观测数据采用《全站仪测量手薄》进行记录。
四、平差计算与资料整理
外业观测结束后,作业组应对各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以下各项验算:
1、方位角闭合差(图形条件式自由项),一级导线,二级导线。
2、测角中的误差:
一级导线,二级导线。
式中: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计算时的测站数
N---的个数
3、导线的相对精度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4、测距中的误差:
5、考虑到测区面积较小,选择的中央子午线双通过测区中心,测区高程一般在10~20m之间,距离投影改正数较小,可以忽略。
因此,一、二级导线边长不做投影改正。
6、平差计算采用北京威远图公司开发的《SV200测量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平差后的单位权方向中误差一级应小于±3.5″,二级应小于±5.6″,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5cm(相对于起算点)。
平差后打印全部资料,并统一装订成册。
第四节、图根控制测量
一、图根点的布设
在四等GPS点、一。
二级导线点加密一、二级图根导线,布设为附合导线、单结点、多结点网的形式,在比较隐蔽或全封闭的单位内部,没有出口的胡同可布设成闭合导线或不超过3站的支导线,支导线总长不超过300m。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图根导线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导线全长
(km)
平均边长
(m)
测回数
(J6)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绝对闭合差(m)
一级
1.2
120
1
1/5000
0.22
二级
0.7
70
1
1/3000
0.22
注:
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小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
当局部地区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加密,角度、距离各测一测回,角度应联测第二方向,用此法布设的点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30%。
二、图根点的埋设与编号
图根点的埋设应视测区的具体情况,以满足界址点和地形、地籍要素的测定为原则,合理布设并尽可能均匀分布。
一般每幅图内应不少于8个。
图根点宜采用临时标志。
位于软质地面上的点位,可根据埋石点的具体密度情况,埋设10cm(顶)×15cm(底)×40cm(高)的混凝土标石,一般采用25㎝长的木桩进行标设。
位于硬质地面(主要指沥青或水泥路面)上的点位,在主要街道可刻形同一级导线点规格的刻点标志或采用长15㎝、直径16mm的钢钎打入路面(顶面应基本与路面平齐),钢钎中心刻上十字作为点的标志。
图根点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在其点的顺序号前统一冠以字母“T”,如“T128”,表示第128号图根点。
三、图根点的观测
图根导线的观测采用日本索佳全站仪(2″或5″),边长按单程一测回(1测回2次读数),水平角按方向观测一测回测定。
测角中误差小于±20″,半测回归零差小于24″,方位角闭合差一级小于,二级小于。
观测数据采用《全站仪导线记录手薄》进行记录。
四、平差计算
图根导线亦采用《SV200控制测量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要求后,打印观测计算资料统一装订成册。
第五节高程控制测量
一、四等水准测量
1、本测区的高程基本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建立。
以国家Ⅱ等水准点江左Ⅰ-085、江左Ⅰ-086为起算数据,布设成水准路线网的形式。
埋设二个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巢湖市 无为县 地形 测量 技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