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12344090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2.37KB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一方面表达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开展的关系,具有根底性、丰富性和开展性的特点。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理论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表达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拟纯熟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根底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
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构造,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根底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
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详细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
与原有教材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动手理论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才能,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施行建议
〔一〕表内除法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计算才能的培养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根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表达概念的形成过程。
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
因此,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
首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理论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除法的意义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因此,在认识除法的意义时,教材专门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学。
平均分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展,第一,创设“分一分〞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在比拟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第二,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场的,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理论的时机,让学生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
如教学第14页例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时,可以借助小棒〔或小圆片等〕代替苹果,先让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平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如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先两个两个分,再一个一个分;还有的先估计,然后直接就三个三个分。
分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分的结果,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苹果〞。
再如教学第14页“做一做〞时,也应组织学生动手理论,但操作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约有多少瓶矿泉水,并想一想“怎样分,比拟快〞。
在解决问题后,老师可再一次提出开放性问题:
还可以把12瓶矿泉程度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瓶?
组织学生继续探究。
这样,通过屡次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学生学习除法打好根底。
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承受的方式。
在建立平均分的根底上,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局部的名称。
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络。
一方面,要从详细到抽象,即让学生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详细,即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展操作,并根据操作描绘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
如“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
2、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考虑,发现求商方法。
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
如理论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老师应引导学生进展比拟,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络。
其次,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掌握所有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才能,进步教学效率。
在脱离了详细的情境后,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根底的知识和技能。
教材也明确提出了表内除法计算分阶段的详细要求,如下表:
单元完毕时平均错误率 6%
速度 绝大多数到达每分钟做8题
期末平均错误率4%以内
速度 绝大多数到达每分钟做8题
技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充分重视除法计算技能的训练,注意合理组织练习,进步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才能。
如适当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时机,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
组织练习时,还应针对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如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片〞等游戏形式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进步计算才能。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要重视开展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
数学课程标准?
非常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但什么是数感?
数感应怎样培养?
不少老师存在疑惑,也经常被误解。
比方,有老师仅仅把数感理解为估计的才能,认为学生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数量〔如一袋小棒的根数、一瓶黄豆的颗数等〕,就说明具有了较强的数感。
因此,在数概念教学中一味强调估计才能的培养。
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算的态度与意识,其内涵非常丰富。
举例来说,教材第69页有一张图片,下面写着“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数呢?
首先,应该理解这个数表示的现实意义,即表示在跑马拉松的运发动的总人数,而且人数很多;其次,能与自己熟悉的数概念建立联络,并能自觉地进展比拟。
如能与自己学校学生总人数进展比拟,知道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
第三,能根据数的组成知识,自觉地在头脑中进展重新编码,如出现“10×10〞方阵表象,知道八百六十八人表示有八个这样的方阵还要多一些。
……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和开展学生的数感。
如可以结合现实情境呈现万以内的数,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在详细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中理解数的现实意义。
又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绘几个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0页“做一做〞第3题,第80页第9题〕。
再如,让学生学惯用近似数来表达和交流,并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等等。
假如说准确计算教学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识。
理论中,不少老师把估算教学仅仅理解为估算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这显然值得商榷。
但小学生比拟习惯于准确计算,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估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排挤估算,不愿用估算解决问题,估算一直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在本册教材的估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创设现实的估算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的需求,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第二,重视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养学生根据详细情境选择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才能。
第三,估算意识和估算才能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浸透的过程,要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加以浸透和培养。
如在计算前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在解决问题后用估算来判断结果是否有误等。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突出问题意识培养,进步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才能
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
第一,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才能。
如第2、3页单元主题图教学时,老师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学地理解并描绘图意,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才能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才能。
接着,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老师切忌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
当然,二年级学生的提问才能还有待培养,有时学生的提问往往踩不到点上。
这时,老师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指导提问方法。
在学生描绘信息、提出问题的根底上,老师还应与学生共同进展梳理,用较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条件和问题。
老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表达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根本含义。
第二,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合理、灵敏解决问题的才能。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提出问题后,老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如第4页例1教学时,除了书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会提出“13-6+22〞的方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生独立探究后,应及时组织反应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逐步进步解决问题的才能。
在解决问题单元中,需要注意小括号的教学。
在第5页例2教学时,教材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是教学中的难点,老师应利用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
但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
需要老师在整个学期中,结合解决问题练习屡次进展浸透与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
如第6页“练习一〞第2题、第7页第3题,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等。
〔四〕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开展
以平移与旋转为例,教学时,要注意亲密联络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丰富的观察、理论活动中,培养和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可安排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老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推动的移门、转动的风车等。
其次,通过举例进一步感知,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但无论是观察还是举例,老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展描绘,并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表象,开展空间观念。
又如,在研究平移方向、平移举例时,老师应注意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程度。
一开场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展演示。
但接着老师应鼓励学生逐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开展空间想象才能。
在本单元教学时,老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
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时,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
而只要在观察详细图形的根底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角〞“这样的角是钝角〞。
并通过比拟,让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再如,在研究平移和旋转的间隔时,只要学生掌握判断一般方法,能根据某一相对应的点〔或边〕判断整个图形所挪动的间隔。
假如要学生理解“图形中所有相对应点的挪动方向一样,间隔相等〞,要求就相对拔高了。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的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搜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展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步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才能.
教学重点
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老师:
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
〔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老师:
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老师提问:
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搜集数据.
老师:
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搜集的数据.假如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搜集数据吗?
老师:
搜集数据时,根据详细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搜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老师:
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搜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搜集的数据
老师提问:
为什么你们搜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良?
学生讨论:
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老师板书:
摩托车:
正
小汽车:
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
正正
载重车:
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老师:
上面搜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老师提问:
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
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老师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好.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老师:
统计表要分几栏?
为什么?
要分几格?
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稳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搜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搜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展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材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