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331858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33.05KB
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国家: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根本属性:
阶级性
我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
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
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注: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
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最大特点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
定义
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注: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
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的表现:
1.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2.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的表现:
1.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作用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专政
定义
即主要依靠暴利实行的统治。
作用
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地位
1.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政治生活
基本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享有(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3.监督权:
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基本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都是视线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政治生活的内容
1.基本内容: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2.重要内容: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学习政治知识:
有助于我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我们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有助于我们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自觉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贵在实践:
①可以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②可以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可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
优缺点:
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但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
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优缺点:
便于集中,形成决策,但影响了民意的表达。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优缺点: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选择。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余应选名额。
优缺点:
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选举方式的选择
选择方法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我国的选举方式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我国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活动,有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委会选举和农村的村委会选举等。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
其他
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民主决策
前提和基础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法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社会听证制度
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
(听政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提高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5.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表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其他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机构
村民委员会
性质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自制基础
村民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参与管理的方式
村民会议
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
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
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其他
在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居民委员会
性质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作用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应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居民自治的内容
1.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2.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3.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其他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地途径。
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应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舆论监督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特点: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新方法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怎样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我国政府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我国政府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政府的基本职能
从政府的作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责任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基本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求助与投诉
途径
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
意义
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公民应该如何处理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是我们的公民意识、政治素养的体现。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依法行政
定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地位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
1.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基本要求
(即:
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法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权力的行使:
需要监督
环节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决策
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我国政府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监督
制约和监督权力关键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法制: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重要性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阳光工程: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阳光工程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
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用:
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政府的权威
定义
政府在社会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区别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决定因素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有权威的政府的特征
1.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4.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通过什么树立权威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能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
树立权威的方法
1.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
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权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
由民主选举产生
权利
主要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补充
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宗旨
人民当家作主
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含义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具体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活动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5.适合我国国情,与我国国体、政体相适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三种建国方案:
1.先以北洋军阀后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持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
2.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认可)
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如何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1921-1949)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一切工作目的: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与西方的多党制,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
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
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参政的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内容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核心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提出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内容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要素
第一要义:
发展;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什么决定的?
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要坚持中共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如何执政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个执政的关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必修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