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一.docx
- 文档编号:12310630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57.13KB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一.docx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一.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一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海洋化学
班级姓名完成情况
1.化学是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
从海水中提取镁、制“碱”,都体现了人类改造物质的智慧。
结合下列流程图(其中部分操作和条件已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1)提纯物质常用转化的方法,就是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
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通过步骤Ⅰ,再利用过滤操作进行除杂。
步骤Ⅰ加入下列三种溶液的先后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b.稍过量的BaCl2溶液 c.稍过量的NaOH溶液
(2)母液中有MgCl2,却经历了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______;
(3)步骤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的重要途径。
上述流程图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解析
(1)粗盐水中主要含有MgCl2、Na2SO4和CaCl2等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加稍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再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过量的BaCl2,顺序不唯一,只要把稍过量的BaCl2溶液放在稍过量的Na2CO3溶液前面加入就行;
(2)母液中的氯化镁纯度不够高,浓度较低,经历了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富集、提纯MgCl2;
(3)步骤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碳酸氢钠的生成与析出;反应物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物是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
NaCl+H2O+CO2+NH3═NH4Cl+NaHCO3↓;
(4)Ⅰ、Ⅱ、Ⅳ和Ⅴ都是复分解反应;Ⅲ、Ⅵ和贝壳生成氧化钙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到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答案
(1)cba(或bca或bac)
(2)富集、提纯MgCl2
(3)促进碳酸氢钠的生成与析出; NaCl+H2O+CO2+NH3═NH4Cl+NaHCO3↓ (4)置换反应
2.苦卤中提取氯化钾
氯化钾是低钠盐的主要添加剂,从海水晒盐后的苦卤中可以提取氯化钾。
(1)物理方法提取
苦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和氯化钠,其次是硫酸镁和氯化钾。
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提取过程如下:
①将苦卤在较高温度下(填操作名称)______析出氯化钠和硫酸镁。
②将①中所得混合物进行______操作得到母液。
③将母液降温,氯化钾和氯化镁析出。
在较低温度下用水洗涤,即可获得较纯净的氯化钾。
(2)化学方法提纯
工业生产的氯化钾中含有少量硫酸镁杂质,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实验室提纯过程如图2所示:
①提纯过程所用试剂X、Y分别是(写溶质化学式)______、______,所加试剂均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②写出提纯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步骤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有(写符号)______。
【解析】
(1)物理方法提取
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硫酸镁的溶解度大约温度大于66℃之后,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将苦卤在较高温度下蒸发结晶,析出氯化钠和硫酸镁;
②将①中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得到母液;
(2)①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氢氧化镁和硫酸钡除去硫酸镁;再往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钾,最后加入过量的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加试剂均稍过量的目的是把要除去的杂质全部除去;
②在提纯过程发生的反应,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钡,化学方程式为:
MgSO4+Ba(OH)2=BaSO4↓+Mg(OH)2↓;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
Ba(OH)2+K2CO3=BaCO3↓+2KOH;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K2CO3+2HCl=2KCl+H2O+CO2↑;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KOH+HCl=KCl+H2O;
③步骤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有Ba2+和CO32-。
答案
(1)物理方法提取①蒸发结晶②过滤
(2)化学方法提纯①K2CO3 HCl 把要除去的杂质全部除去
②MgSO4+Ba(OH)2=BaSO4↓+Mg(OH)2↓③Ba2+和CO32-
3.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
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如图1所示: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 氢氧化钡溶液 ;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
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
调换措施是 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b、a、c、b、a (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
(三)拓展交流
经査阅材料:
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2CO3+CO2+H2O=2NaHCO3
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Na2CO3、NaHCO3
(填化学式)。
解析
(一)定性分析
【实验结论】
(1)步骤①中,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
NaHCO3+HCl═NaCl+H2O+CO2↑。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氢氧化钡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钡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
故填:
氢氧化钡溶液。
(3)调换措施是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这样能够防止过量盐酸或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对实验产生影响。
故填:
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二)定量分析
【实验方案】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
b、a、c、b、a。
故填:
b、a、c、b、a。
(2)如果没有装置乙,导致水蒸气被丙装置吸收,从而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故填:
偏大。
(3)装置丁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故填: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三)拓展交流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NaOH+CO2=Na2CO3+H2O,
8044106
5g2.75g6.625g
Na2CO3+CO2+H2O=2NaHCO3
10644
6.625g2.75g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5g氢氧化钠恰好和2.75g二氧化碳反应生成6.625g碳酸钠,6.625g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消耗二氧化碳质量是2.75g,而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剩余二氧化碳质量是2.25g,因此二氧化碳不足,所得溶液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故填:
Na2CO3、NaHCO3。
4.烟台有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海水淡化。
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海水中体积较大的盐的离子和其他分子不能通过)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
B.膜分离法还可以浓缩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C.膜分离法也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D.该膜分离法的目的是除去海水中的不溶物
(2)粗盐提纯。
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为得到较纯的氯化钠,进行如下的实验操怍①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③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溶液的pH等于7;⑤过滤;⑥蒸发。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中操作④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溶液的pH等于7的目的是 。
A.①③②④⑤⑥B.③②①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D.②③①⑤④⑥
(3)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部分途径如图2。
①氨碱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加压并不断向饱和的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使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写出步骤Ⅰ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海水制镁。
实际生产中,步骤Ⅲ常选用 作为沉淀剂,从海水中提取MgCl2历经步骤Ⅱ、Ⅲ、Ⅳ三步转换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
(1)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将水分子和其他杂质分离,故正确;
B、膜分离法还可以浓缩海水中的盐类物质,可以是海水中的盐分浓度增加,故正确;
C、膜分离法也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故正确;
D、该膜分离法的目的是除去海水中的不溶物和体积较大的盐的离子,故错误。
故选:
ABC;
(2)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②③①⑤④⑥,故选:
D,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对于氯化钠来说也是杂质,所以操作④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溶液的pH等于7的目的是:
除去溶液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①氨气、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
NH3+NaCl+H2O+CO2=NaHCO3↓+NH4Cl;
②氯化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③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实际生产中,步骤Ⅲ常选用熟石灰作为沉淀剂,从海水中提取MgCl2历经步骤Ⅱ、Ⅲ、Ⅳ三步转换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氯化镁的纯度。
答案
(1)ABC
(2)D,除去溶液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①NH3+NaCl+H2O+CO2=NaHCO3↓+NH4Cl
②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③熟石灰,提高氯化镁的纯度
5.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其生产流程简明如图:
请读识流程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上述流程中气体X的化学式是______;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答案】
(1)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CO2 (3)过滤
【解析】
(1)沉淀池中氯化钠和水和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上述流程中气体X是二氧化碳;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19.(2019·滨州)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溶质主要含NaCl和MgCl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工业生产中,加入试剂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试剂②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答案】
(1)MgCl2+Ca(OH)2=Mg(OH)2↓+CaCl2 稀盐酸
(2)MgCl2
电Mg+Cl2↑ 分解
【解析】
(1)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碱液以提供氢氧根,此处选择氢氧化钠进行反应,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Ca(OH)2=Mg(OH)2↓+CaCl2;结合流程图分析,由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需加入的试剂为稀盐酸;
(2)由题中可知反应产物,再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方程式:
MgCl2
电Mg+Cl2↑;该反应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生成物,故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科学研究中,常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出某未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从而推测该物质的分子式。
某科研小组经反复实验,发现2A+3B=2C+4D中,3.2gA恰好和4.8gB完全反应,生成4.4gC。
请问:
(1)同时生成D的质量为g;
(2)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3.6g
(2)32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D质量为3.2g+4.8g-4.4g=3.6g;
(2)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2C+4D
2x4X18
3.2g3.6g
2x:
(4X18)=3.2g:
3.6g
解得x=32
2.为探究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称取已部分被H2还原的氧化铜粉末(含Cu和CuO)7.2g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Cu和CuO的混合物中,Cu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
(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2)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a的值。
【答案】
(1)8:
1
(2)9.8%(3)8.1
【解析】
(1)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烧杯内剩余的3.2g固体物质即为铜的质量,氧化铜的质量为:
7.2g-3.2g=4g。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为:
4g×
×100%=3.2g。
那么Cu和CuO的混合物中,Cu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3.2g+3.2g):
(7.2g-3.2g-3.2g)=8:
1
(2)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4.9g
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9.8%
(3)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质量为x。
x=4.9g
a=3.2g+4.9g=8.1g
答:
(1)Cu和CuO的混合物中,Cu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为8:
1;
(2)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3)a的值为8.1。
3.将1.17g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51.7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常温下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入1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银溶液。
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B点时,溶液中所含硝酸银的质量为______。
(2)A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设生成的氯化银的质量为x,生成的硝酸钠的质量为y,所消耗的硝酸银的质量为z
NaCl+AgNO3=NaNO3+AgCl↓
58.5 170 85 143.5
1.17g z y x
=
=
=
x=2.87g
y=1.7g
z=3.4g
由于到B点,实际有加入了50g硝酸银溶液,所以硝酸银的质量为3.4g
A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7%
答案:
(1)3.4g
(2)1.7%
23.(2019·聊城)向200gNaCl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反应过程中滴加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m的值是 g;
(2)原混合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
根据前两次可以看出每20g碳酸钠溶液对应1.97g沉淀,且加入60g碳酸钠溶液恰好氯化钡完全沉淀对应质量为m,所以m=3×1.97g=5.91g
原混合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为x
BaCl2+Na2CO3=BaCO3↓+2NaCl
208197
200gx5.91g
=
x=3.12%
答案
(1)5.91
(2)3.12%
4.实验室模拟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取35g石灰石样品(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且不与酸反应),煅烧一段时间恢复到室温,测得生成1lg二氧化碳。
向剩余固体中逐滴加入某盐酸至不再反应为止,又生成2.2g二氧化碳,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生成的氯化钙质量关系如图:
(1)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a点溶液的pH 7(填“<”“>”或“=”);
(3)求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根据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可得关系式为:
CaCO3~~~CO2↑
10044
x11g+2.2g
=
x=30g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为
×100%≈85.7%
a点时氯化钙质量已经不增加,说明盐酸过量,此时溶液显酸性,pH<7。
设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根据钙元素和氯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为
CaCO3∽∽∽Ca∽∽∽CaCl2∽∽∽∽∽2HCl
10073
30g219gy
=
y=10%
答案
(1)85.7%
(2)<(3)10%
5.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
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
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
(1)生成CO2的质量 。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岀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
(1)由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78.8g﹣170.0g=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11744
xy8.8g
解得:
x=21.2g,y=23.4g,
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22.8g﹣21.2g=1.6g
(3)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4.7%
答案
(1)8.8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6g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7%
6.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某未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10g稀硫酸于烧杯中,逐滴滴加B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止,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沉淀物的质量为4.71g
②为保障测定结果的精确性,按实验①操作又连续进行了四次相同的实验。
几次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固体质量/g
4.71
4.63
4.64
4.66
4.66
分析实验与表中数据后,回答:
(1)第一次实验测得数据明显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五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是______;
(3)请利用
(2)中数据计算:
未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不要求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
(1)第一次产生的沉淀未充分干燥
(2)4.66 (3)19.60%
【解析】根据后四次数据可知,数据在4.66左右是合理的,而第一次数据偏高,说明含有水分,是没有干燥或者干燥不彻底所致。
五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是
=4.66;
设未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
BaCl2+H2SO4=BaSO4↓+2HCl
98 233
10gx 4.66g
=
x=19.60%
答案:
(1)第一次产生的沉淀未充分干燥
(2)4.66(3)19.60%
7.长期使用的热水锅炉会产生水垢。
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CaCO3的含量,将6g水垢粉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4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都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内所盛物
质的总质量/g
46.0
45.2
44.8
45.1
44.1
43.9
43.8
43.8
43.8
试计算:
(1)表中有一数据是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______min;
(2)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解析加入盐酸后烧杯中因为生成二氧化碳,总质量应该慢慢减少,而不存在增加,所以测定时间为第3min的时候数据不合理,偏大了。
设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6gx 46g-43.8g=2.2g
=
x≈83.3%
答案
(1)3
(2)83.3%
8.工业盐酸中通常含少量FeC13而呈黄色,小亮为测定某工业盐酸中HCl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某工业盐酸5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当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至以下数值时,对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进行了测定,部分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表格和图象完成下列问题: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5
50
75
10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75
100
125
m
(1)开始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
(2)求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m=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开始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
根据图可知,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的质量为80g,设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x
NaOH+HCl=NaCl+H2O
4036.5
80g×20%50gx
=
x=29.2%
根据图可知,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6g
设生成的氢氧化铁的质量为y
3NaOH+FeCl3=3NaCl+Fe(OH)3↓
120107
6g×20%y
=
y=1.07g
m=50g+100g﹣1.07g=148.93g
答案:
(1)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
(2)29.2%(3)148.93
8.为测定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某化学活动小组称取该固体样品6.5g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配成50g溶液,再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质量的部分实验数据和锥形瓶中溶液质量变化的图象如表所示: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40
65
75
产生气体的质量/g
1.1
2.2
2.2
(1)6.5g样品与稀硫酸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专题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