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陶瓷文化系列.docx
- 文档编号:12308385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70.01KB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docx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陶瓷文化系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
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演变(图)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呈色的传统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
明清时期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
随着民间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幽亮雅洁的古代青花瓷器日益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宠儿。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新仿青花瓷器大量出现。
因此,青花瓷器真伪鉴别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鉴别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们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当您掌握了鉴别青花瓷器的方法,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青花瓷器从明代洪武时起,便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官窑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民窑则是为广大民众生产制作的日用和陈设瓷器。
官窑青花瓷器由于不计工本,刻意求精,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从明成化(1466—1488年)起御窑厂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如成化仿宣德青花瓷器。
民窑仿古更是层出不穷,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
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
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提高读者鉴赏和辨伪能力。
本文将从胎、釉、造型、纹饰、青料、款识等方面阐述鉴定青花瓷器的方法。
胎,或称胎骨。
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
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
洁白的瓷胎是烧制上等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
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
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
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
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我们观察、分析青花瓷器的胎、釉特征,受条件的限制,一般仅能通过低倍放大镜,用肉眼来观察它们的质地、颜色、厚薄、轻重,釉面是否平整、均匀,气泡的多寡,以及修胎,挖足的精粗,接痕的粗细等等。
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因此通过对青花瓷器常见器型的研究,也是我们鉴赏和辨别青花瓷器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唐代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
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比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
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唐代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盘、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盘最多。
碗类以足形分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两种形式:
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
(一)敞口、深腹碗;
(二)敞口、浅腹碗;(三)折沿,浅腹碗;(四)花口、折沿、浅腹碗等。
宋代青花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宋代青花瓷器的器型仍以碗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直口圆唇,腹壁微弧;
(二)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三)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下部向内聚收。
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
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
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
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
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元代除景德镇外,云南、浙江亦有少量的青花瓷烧造。
其中以云南玉溪、建水、禄丰产量较大,但大多用作葬具,胎质极粗,呈土黄色,胎体厚重,工艺粗糙,不可与景德镇青花瓷相提并论。
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器型硕大,胎厚体重。
在继承传统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和碗、盘等。
梅瓶是宋代创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长挺拔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
如口部加高,圆唇,肩部加宽,显得丰满稳重。
除圆形外,还出现了八方形梅瓶。
玉壶春瓶与宋代器型变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传世。
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形制较多,有直口罐(图1)、敛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双铺首罐等。
罐盖也有多种形式,有荷叶形(图2)、火珠纽、狮纽等。
大盘往往用于外销,它最适合伊斯兰教国家抓饭风俗的需要。
器型多为敞口、折沿、浅圈足,并有圆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内多为砂底,带火石红。
除以上传统造型外,元青花中还有许多创新品种,如盘口象耳瓶、塔式盖罐、八棱葫芦瓶、蒜头瓶、双耳三足炉、四系扁壶、僧帽壶、高足杯、高足豆等。
云南青花瓷胎质粗糙,有很多粗颗粒和孔隙。
釉面也极不匀净,釉色土黄、无光泽,有开片、棕眼、落渣、缩釉、漏釉等很多缺陷。
器型有罐、瓶、壶、高足杯、碗、盘等,收藏价值大大低于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
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从明代洪武时起,青花瓷器生产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之分。
官窑是专为皇室烧制用品的御窑厂,民窑则泛指一切民间瓷窑。
官窑烧制青花瓷器不惜工本,不求利润,只要求尽善尽美,所以胎釉都比较精细,器型相当规整。
稍有残次便就地销毁。
民窑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低成本、高产量,所以胎、釉和造型都不及官窑器精细。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高,露胎处火石红较重。
民窑青花瓷胎质较粗,因火力不足,常有生烧或类似浆胎的现象,断面胎色呈土黄色,但大多数青花瓷的胎色为灰白色。
官窑青花瓷釉面透明润泽,略泛青色。
民窑则釉色灰青,往往还带有大片的氧化黄斑。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十分罕见,器型仅有少量的大碗、盘、瓜棱盖罐、盏托、玉壶春瓶、执壶等。
民窑以日用瓷为主,有墩式碗、折腰碗、撇口盘等。
永乐青花瓷器由于更加注重对胎料和釉料的漂洗和拣选,去除了胎土中的有害杂质。
所以胎质比洪武官窑更加细洁、坚致,胎色也更洁白。
器物的底部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滑。
釉面匀净、光亮,釉色白中微微泛青。
造型优雅大方,器壁厚薄适中。
大件器物较少,盘、碗等圈足较矮,盘底内凹外凸。
露胎处偶有火石红星点。
在器型方面除传统的陈设和日用器外,永乐后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外销的新器型,如折沿洗、花浇、水注、扁平大壶、八方烛台、无挡尊(器座)等等。
宣德青花瓷器的胎体也很精细,和永乐器不相上下。
由于火候和致密度稍高一些,所以相同器型下,宣德青花瓷器显得要沉重些。
釉面气泡密集并且有很多气泡逸出后留下的细小棕眼,肉眼观之好似桔皮—样有起伏不平的感觉,所以习惯称之为“桔皮釉”。
宣德器型与永乐也大体相同,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倭角方瓶、高足碗以及圆口和菱口大盘、折沿洗、出戟盖罐。
骰子碗、蟋蟀罐和鸟食罐是本朝的独创,反映宫中赌博、玩物之风兴盛。
永乐、宣德的胎、釉、器型特征主要区别在于: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低潮期。
正统青花瓷器胎、釉与宣德相类似。
胎体坚实厚重、砂底细润,釉面更加肥厚,造型端正、质朴。
常见器型有大龙缸、大罐、香炉、梅瓶以及盘、碗等。
景泰青花瓷器胎质较粗,碗、盘的底部常有鸡心乳突和放射状跳刀痕,釉面肥腴润泽。
器型除盘、碗外,还有梅瓶、大罐、三足筒炉。
天顺青花瓷器胎体粗松、厚重,釉面肥厚,釉色青灰。
造型风格与明代早期略有变化,如梅瓶渐细长,罐为短颈方唇、削肩、圈足外撇。
天顺晚期的造型风格与成化青花瓷器更为接近。
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生产逐渐恢复,虽然产量还达不到永乐、宣德的水平,但成化青花瓷器的精益求精的风格是非常著名的。
这主要表现在胎质的细洁,器壁轻薄。
许多盘、碗、罐的壁、底都可以透光,几乎达到半脱胎的程度,釉面也极匀净平整,光润细洁。
器型则以小件为主,小巧玲珑。
主要器型有:
碗、盘、盖罐、梅瓶、筒炉、高足杯等等。
弘治青花瓷器胎体比成化稍厚重,釉面也较肥腴滋润。
釉色早期纯正,晚期泛青。
陈设器逐渐增多,如象耳瓶、葫芦瓶、蒜头瓶、双栖耳尊、双绶带耳尊。
日用瓷中也创制了银锭形盖盒、瓜棱形盒。
正德青花瓷器胎、釉由精细向粗松转变。
大型器逐渐增多,造型凝重浑厚,露胎处火石红较重。
釉面肥厚细润,气泡密布,釉色青中闪灰。
民窑青花瓷的底足内多施浆白釉。
常见器型有梅瓶、葫芦瓶、双栖耳尊、双耳瓶、蒜头长颈瓶、带座象耳瓶、大罐、狮纽盖罐,方罐、出戟花觚、烛台、绣墩、渣斗、三足炉、插屏、套盒、撇口碗、宫碗、墩式碗。
嘉靖青花瓷胎更加粗松,大型器物多胎质粗松,仅官窑小件器仍胎质细白,壁薄体轻,坚致细密。
釉面也是如此,大器施釉马虎,厚薄不均,小器则釉质莹润均匀,釉色泛青。
但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中,精细的小件器并不多见,而以擅长烧制大件器物闻名。
大龙缸、大盖罐、大盘都是此期的杰作。
棱形琢器是嘉靖青花瓷造型的又一特色,方罐、瓜棱罐、六棱葫芦瓶和上圆下方葫芦瓶比较常见。
隆庆青花瓷器胎釉较细。
造型以各式捧盒较具特色,有圆形、方形、长方形、银锭形、方胜形。
万历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糙厚重,中期以前釉质肥厚莹润,釉色泛青;晚期釉层稀薄不均,器型比较丰富,以擅长各式文房用具为特色,有笔洗、笔盒、笔管、笔架、水盂、瓷砚、印盒。
天启、崇祯青花瓷器以民窑为主,胎体粗糙,器底往往可见放射状跳刀痕,釉面稀薄,很不均匀,釉色白中泛灰,常见器型以小件日用器为主,琢器中仍以四棱、六棱、八棱和花口多见。
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求神拜佛用的香炉、烛台、花觚逐渐增多起来。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
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
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
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多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
顺治官窑虽曾烧制过青花“烂板”和“大龙缸”,但都未成功。
民窑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供器、祭器如香炉、烛台、净水碗、净水瓶、一统瓶等也比较常见。
康熙青花瓷器以洁白细腻的胎质、端庄朴实的造型和鲜艳的青花色调,在历代青花瓷器中独树一帜。
胎料漂洗特别精细,所以有“糯米胎”之美誉。
由于坚致细密的胎体减少了空隙,所以同样大小的器物中康熙的瓷胎就显得更重要一些。
釉面白色光亮,有一类特别洁白者称“高白釉”。
民窑青花瓷釉面不太讲究,常夹杂一些褐色斑点。
康熙青花的器物造型与明代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除了保留一小部分传统的器型外,创新品种琳琅满目,如罐类就有将军罐、狮纽盖罐、莲子罐、瓜形罐、粥罐;瓶类有柳叶瓶、菊瓣瓶、蟠螭瓶、棒槌瓶、天球瓶、塔式瓶、观音瓶;尊类有摇铃尊、凤尾尊、莱菔尊、苹果尊、太白尊。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轻薄精巧。
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匀净莹润,可与成化的釉质相媲美,还有一类专门仿烧宣德青花瓷的“桔皮釉”。
雍正青花瓷器的造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而著称,器型秀美端庄,线条柔美,形体多小巧精致,创新品种有三系瓶、赏瓶、如意尊、双连瓶、四连瓶、橄榄瓶、石榴尊、牛头尊以及各种小文玩和文房用具等。
乾隆青花瓷器风格与雍正后期非常相似,胎质洁白精细,釉色白中泛青。
釉面虽不如雍正青花莹润,也还比较匀净,造型端庄、规整、华丽新奇,受姊妹艺术和外来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创新品种有鼎式炉、转心瓶、多穆壶、贲巴壶、提梁卣、五孔扁壶、四足盉、供瓶等。
嘉庆前期胎体还比较细腻,器型也规整;后期胎体渐趋粗糙,釉面也由细薄向粗陋过渡,常见“波浪釉”。
造型不够规整,品种单调,以壁瓶、盖碗、茶壶、寿字壶为主。
道光胎有厚、薄之分,厚者多为琢器,器壁厚薄不均,有粗笨感;薄者以圆器为主,胎质较为细白,但质地疏松。
釉质肥厚疏松,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波浪纹,胎釉结合不够紧密。
器型线条生硬,棱角分明,显得笨拙。
主要器型有弦纹赏瓶、玉壶春瓶、象耳方瓶、纸槌瓶、花觚、渣斗、香炉、盒、花盆、盖碗等。
咸丰以后青花瓷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呈“波浪釉”。
器型厚笨,晚清同泊、光绪、宣统青花瓷器的胎釉亦是如此,造型中比较精细的是官窑仿雍正、乾隆品种。
民窑青花瓷器更是每况愈下,多为粗糙的日用或陈设器。
这里介绍青花瓷器中几种常见器型的发展与变化:
梅瓶,宋代创制的器型。
因口小,形体修长适宜插梅枝而得名。
明中期以前多带盖用于盛酒,中期以后梅瓶才成为单纯的陈设器。
青花梅瓶出现于元代,元代梅瓶多以青花作装饰,造型为唇口、丰肩,颈部比较收拢,形体较高,古朴、曲雅,曲线优美,还出现八方形梅瓶。
明代梅瓶基本保持了元代的造型风格,所不同的是口颈部略有变化,由元代的上小下大变为上大下小。
肩部较窄,颈部增宽。
清代梅瓶变得更加肥矮,线条也比较生硬,已完全推动了早期梅瓶的纤细、挺拔风格。
玉壶春瓶也是宋代创制的器型。
用于插花,所以有“玉壶先春”的名句。
造型为侈口、长颈、削肩、下腹圆鼓、下设外撇形宽圈足。
元代玉壶春瓶较丰硕(图3),除圆形还有六棱形、八棱形。
明代玉壶春瓶颈部缩短,口部内收,下腹增宽,显得稳重大方。
清代玉壶春瓶与明代造型相近,只不过颈部更短,腹部加长。
罐也是青花瓷器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有大、中、小之分。
元代青花罐形体较大,有直口、敛口、盘口带盖几种。
明代宣德到嘉靖罐式最常见的有扁罐、荷叶盖罐、瓜棱罐、出戟罐、撇口罐、盖罐。
明空白期青花瓷大罐是主要器型,以口径与底径相等的唇口罐最多。
成化的天字罐和嘉靖、隆庆的棱形罐以及康熙的将军罐都是著名的品种。
青花瓷大盘主要用于外销,创烧于元代,有圆口、菱口两种。
胎体厚重、器型端正,以露胎砂底为主,底部往往带有火石红。
明永乐、宣德时期大盘的产量也很大,盘心稍凹陷,器底胎质细润、圈足外直内斜,火石红色浅,呈星点状。
嘉靖大盘尺寸最大,最大口径可达80厘米,底部露胎,足墙内收,有些器底还有意刷上一层浓重的紫金水。
明代晚期以后青花瓷大盘逐渐稀少。
清康熙、雍正、乾隆虽有少量生产,但尺寸较小。
在日用瓷器中,以青花碗的造型最为丰富,有撇口碗、墩式碗、宫碗、鸡心碗、葵口碗、折沿碗多种式样。
元代盛行青花瓷大碗,胎体厚重,砂底常有乳钉状凸起。
永乐典型的鸡心碗口大底小,内底下陷,外底凸出,恰似鸡心。
正德宫碗造型端庄、胎体轻薄。
明万历到清康熙有一种玉璧底碗,早期足跟平切,晚期斜切呈外高内低状。
雍正、乾隆时期碗底足跟滚圆,俗称“泥鳅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陶瓷 文化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