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单位1.docx
- 文档编号:12307694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75KB
数学单位1.docx
《数学单位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单位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单位1
谈谈单位1
(2011-05-0321:
36:
25)
转载▼
标签:
教育
科普
趣味
人生
杂谈
数学
竞赛
奥数
分类:
少儿科普
有好几位老师问我:
你认为自然数“自然”在哪?
我好像在哪看到过一个解释,但确实也记不得了。
但既然是问我个人的看法,我也说一说,供大家参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1条鱼有1.1公斤。
这句话中出现了1和1.1两个数。
很显然,按照我们对自然数的界定,1是自然数,1.1不是自然数。
原因就是鱼的条数是天然单位,确定起来容易,没什么可争议的。
但1.1公斤是鱼的重量,如果拿更精确的秤来称,可能是1.11公斤呢?
可见自然与否,还是显然易见的。
那哪个数是第一个自然数呢?
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数论专家看来,1是第一个自然数。
而在集合论研究者看来,0才是第一个自然数。
那么中小学老师该听谁的呢?
听教育部的。
专家说的都是浮云,只有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才是最硬的。
而从数学史的角度来说,人们认识1远比认识0要早。
在所有自然数中,即便1当不了领头羊,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那就是1还可以升级为抽象意义中的单位1。
森林里有很多树。
当我们说“一棵树”时,就是将一棵树看作是1个单位。
当我们说“一片树林”时,就是将一片树林看作是1个单位。
1就好像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变大也可缩小,看你怎么用着方便就好。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学生就把单位1的思想用到了极致。
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
大臣回禀:
“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面共有几杯水?
”国王问他。
“要看是怎样的杯子,”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答,“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
那就是三杯。
如果……”
“你说得完全对!
”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池子里的水当然可以看作是1个单位,至于找不找得到承载“这1个单位”的水的容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有一个小气鬼做帽子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
他问布够不够?
裁缝量了布之后说:
布够了。
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
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
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
够做。
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
……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说能够做。
就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
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头上。
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
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
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
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送到牢里给囚犯用。
那么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其实就是对单位1的看法不同。
裁缝认为只要每顶帽子的基本部件齐全,就是一顶合格的帽子,小一点就小一点。
一个单位1分解之后,可以得到很多个单位1。
而小气鬼也是自作自受,只讲数量,也没指定一定要符合自己头的大小尺寸。
单位1就像孙悟空的毫毛一样,一根毫毛可以变出很多东西来。
单位1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很有作用,在奥数题中的作用更是让人吃惊。
下面两道小学奥数题,我原以为都是要列三元一次方程才能解决的,结果单位1出马,轻松搞定!
例1:
张、王、李三人共有54元,张用了自己钱数的3/5,王用了自己钱数的3/4,李用了自己钱数的2/3,各买了一支相同的钢笔。
张和李两人剩下的钱共有多少元?
解法1:
设张、王、李各有x、y、z元,列方程:
x+y+z=54,3/5x=3/4y=2/3z,则x=10/9z,y=8/9z,z=18;所以(1-3/5)x+(1-2/3)z=7/9z=14。
解法2:
设钢笔价格为单位1,则张有5/3,王有4/3,李有3/2,这样钢笔价格是54÷(5/3+4/3+3/2)=12元。
张剩下12×(5/3-1)=8,李剩下12×(3/2-1)=6,所以张和李共剩下8+6=14元。
例2:
甲、乙、丙三个好朋友去超市买了100元的商品。
如果甲付钱,那么甲剩下的钱将是乙、丙剩下钱的2/13;如果乙付钱,那么乙剩下的钱将是甲、丙剩下钱的9/16;如果丙付钱,丙用他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9折优惠,只需付90元,那么丙剩下的钱将是甲、乙剩下钱的1/3。
问:
甲、乙、丙开始时一共带了多少钱?
解法1:
设甲乙丙各带x,y,z元,列方程:
x-100=2/13×(y+z)
y-100=9/16×(x+z)
z-90=1/3×(x+y)
解得:
x=200,y=370,z=280。
解法2:
将总钱数少100看做单位“1”。
甲剩下的钱占“2/15”,乙剩下的钱占“9/25”,那么丙全部的钱加100元占整体的1-2/15-9/25=38/75,这样丙花90元,是“38/75”少190元。
此时剩下的钱是丙的4倍,是“152/75”少760元。
而这个数目应当是“1”多10元。
因此“1”是(760+10)÷(152/75-1)=750元。
甲带钱750×2/15+100=200;乙带钱750×9/25+100=370;丙带钱750×38/75-100=280。
所以说,当你看到一个小学奥数题,切莫轻易下判断,这要用中学的知识才能解,更不着大声批判:
奥数题就是拿高年级的题为难低年级的学生。
我在《“提前学”还是“温故知新”》一文中说过: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解答不了,我们应该反思:
是数学知识储备还不够,还是知识储备够了,只是我们没有灵活地运用?
如果是知识储备不够,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多学一点;如果是没有灵活运用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就应该多思考,“温故”也是“知新”的一条途径。
下面是《天龙八部》中一段,很让人受启发。
枯荣大师道:
“本因,咱们练功习艺,所为何来?
”
本因没料到师叔竟会如此询问,微微一愕,答道:
“为的是弘法护国。
”
枯荣大师道:
“外魔来时,若是吾等道浅,难用佛法点化,非得出手降魔不可,该用何种功夫?
”
本因道:
“若不得已而出手,当用一阳指。
”
枯荣大师部道:
“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了第几品境界?
”
本因额头出汗,答道:
“弟子根钝,又兼未能精进,只修得到第四品。
”
枯荣大师再问:
“以你所见,大理段氏的一阳指与少林牛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三项指法相较,孰优孰劣?
”
本因道:
“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
”枯荣大师道:
“不错。
咱们的一阳指若能练到第一品,那便如何?
”
本因道:
“渊深难测,弟子不敢妄说。
”
枯荣道:
“倘若你再活一百风,能练到第几品?
”
本因额上汗水涔涔而下,颤声道:
“弟子不知。
”
枯荣道:
“能修到第一品么?
”
本因道:
“决计不能。
”
枯荣大师就此不再说话。
本因道:
“师叔指点甚是,咱们自己的一阳指尚自修习不得周全,要旁人的武学奇经作甚?
明王远来辛苦,待敝寺设斋接风。
”这么说,自是拒绝大轮明王的所求了。
彭翕成pxc417@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0079
部分网友回帖:
小马过河
此前从没有收藏过个人的博客,彭老师的我收藏了,这才叫传播数学。
我儿子快三年级,很喜欢数学。
虽然只能懂很少的一部分,但也会很受用的。
我想他一定会喜欢彭老师的文章的。
路亨老师
很好
很多五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分数时,并不清楚单位1有什么样神奇的效用,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工程问题难,会觉得分数应用题不知所云。
其实,如果能明白单位1是一个整体,它可大可小,那么,把题目条件多读几遍,选择出合适的单位1,无论是工程,还是牛吃草,还是部分与比例相关的应用题,其实都是很好理解的
大嘴
讲的很透!
好贴!
!
曹文雯
我观武侠受我父影响,独尊金庸。
盖以金庸所写,不仅武,不仅侠。
能令人有所悟。
话说我们小时候单位“1”是要求加引号的,或者,“1”就表示单位“1”之类的。
那时看学校发的数学报纸,亦有谈论“1”的妙用的。
与此文相比,实例多些,但不免有就题论题之感。
观彭老多篇文章,皆旁证博引,除数学外,亦令人有所悟。
得见大师文章,吾辈之幸。
xmgao
非常有意思!
我以为大师的文章我只能顶膜相拜,原来也深入浅出。
功力啊
再谈单位“1”
(2011-05-2215:
21:
46)
转载▼
标签:
单位1
数学科普
趣味数学
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
解题
教育
分类:
数学随笔
桌上有什么?
1个苹果。
再放1个上去呢?
那就是2个苹果。
可不可以将两个苹果合二为一,看作是一个整体呢?
这不太合适吧!
如果用一个盘子把两个苹果装起来呢?
那就行了,可称之为一盘苹果。
可问题是没有盘子啊?
哎,什么时候你才能达到“手中无盘,心中有盘”的境界!
有人曾建议,将单位“1”用整体“1”来代替。
理由是小学生在学习时,觉得“一个苹果可看作是单位“1”,怎么两个苹果还可以看作是单位“1”啊,难以理解。
这位老师的提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1个单位发展成为单位“1”,是从具体到抽象,使得1异常简单的数字包罗万象,从此它不仅仅代表一个物品或是一个计量单位,它还表示由一些物品组成的整体。
这一新观点的产生,可认为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小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单位“1”中的“1”具有双重身份。
在计算过程中,它与自然数1一样计算,但在概念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单位“1”中的“1”在分数中表示分率,在百分数中表示百分之百,为区别自然数1,我们通常将单位“1”中的“1”加上了双引号。
“苹果比香蕉多5斤”,可以等价转化为“香蕉比苹果少5斤。
”但“苹果比香蕉多1/2”与“香蕉比苹果少1/2”则不能简单地换算。
假设香蕉是10斤,按前一句话,苹果应该是15斤;按后一句话,苹果应该是20斤。
怎么回事呢?
就是看似同样的1/2,其基准不一样,也就是所取单位“1”有区别。
前者是以苹果为单位“1”,后者则是以香蕉为单位“1”。
与此相关的,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数学问题。
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11,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几分之几?
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11,即11单位体积水变成12单位体积冰。
反过来,冰化成水后,12单位体积冰变成11单位体积水,所以它的体积减少了冰的(12-11)/12=1/12。
单位“1”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构建分数概念的前提。
什么是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大家平时对“平均分”强调较多,对单位“1”则有所忽视。
可你要知道,脱离单位“1”的分数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符号。
什么是1/2,其实指的是单位“1”的1/2,单纯地提1/2是没有意义的。
单位“1”的思想在解题中实在太有用了。
略举两则数学趣题。
顺水逆水
小刚沿某公路步行上学,沿途发现每隔9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7分钟遇到一辆迎面而来的公共汽车,若汽车发车的间隔相同,汽车的速度也相同,公共汽车发车的间隔是多少分钟?
解:
每两辆公共汽车之间的距离相等,设该距离为单位“1”。
由每隔9分钟后面超越,可知车与人速度差为每分钟1/9。
由每隔7分钟迎面遇上,可知车与人速度和为每分钟1/7。
(1/9+1/7)÷2=8/63,即为车的速度。
那么单位“1”的距离,两车之间间隔时间为1÷(8/63)=63/8分钟。
船在水中行走,分顺水和逆水两种情况。
此题与之相似,只不过条件隐藏更深。
三车追赶
客车在前,货车在中,小车在后。
在某一时刻,客车与货车、货车与轿车的距离相等。
从这一刻起,10分钟后小车追上货车,又过5分钟,小车又追上客车,再过多少分钟后货车通追上客车。
解:
假设当时每车之间的距离是单位“1”,可知:
小车速度-货车速度=1/10,小车速度-客车速度=2/(10+5),那么货车速度-客车速度=2/15-1/10=1/30,货车总共需要30分钟追上客车。
30-10-5=15分钟,所以再过15分钟后货车追上客车。
彭翕成pxc417@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007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