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docx
- 文档编号:122990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84KB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从容说课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
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
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3)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
(1)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思考: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阅读材料思考:
为什么有了《共同纲领》,还要制定宪法?
3.阅读教材小字,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4.阅读材料思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5.师生讨论: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6.新课结束后小组探究教材P105的“阅读与思考”和“解析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认识、理解和珍惜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既有成果,树立作为一个公民自觉了解、遵守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
2.在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讨论: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写出发言提纲,并指名答题)
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开国大典
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
生
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②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多媒体课件显示: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纲领全文由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六十条组成。
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
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统一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
纲领规定,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
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团结互助、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
师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
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以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
师
纲领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从而解决了建设新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
师
开国大典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
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于天安门广场举行。
师
是谁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生
毛泽东。
师
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组成人员有何特点?
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
从组成人员来看,新一届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各派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有利于巩固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调动各阶层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恢复经济、巩固新政权。
师
新中国的成立有何政治意义和理论启示?
生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中国革命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板 书: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五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发展,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日渐巩固。
到1954年8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全部建立。
除台湾省尚未解放外,我国人民已经在25个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地方、昌都地区,3个直辖市,2216个县和相当于县的行政单位,163个市,821个市辖区和220466个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此外还建立了65个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中,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成就,使人民从未享有政治权利的地位转化为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管理自己的国家。
材料二:
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时,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7.5%。
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国营经济发展迅速。
截至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约占53%,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工业约占8%,私营工业约占39%。
1953年,国内市场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与合作社商业约占70%;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国营部分约占92%。
另外,国家银行是社会主义的,交通运输等部门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占着绝对的优势。
材料三:
民众对宪法的需求与态度是制宪与行宪的重要社会基础。
1954年宪法制定时,中国社会已具备了较为深厚的人文主义基础。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
“我们现在的宪法草案,在全国是已经有了基础的。
基础有两种:
第一,我们实行了三年《共同纲领》,大家在政治生活上、在实践中,体验了、认识了我们的国家制度、政治结构和人民权利这些问题。
第二,我们普遍地组织了《共同纲领》的学习运动。
”这种基础使宪法的制定有了内在的推动力并因之而使其更容易实现和社会现实的结合。
(指导学生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归纳用宪法取代共同纲领的三条理由)
师
《共同纲领》颁布以来,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提供了客观环境,主要体现在材料所反映的三个方面:
①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与法律基础。
②我国经济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成为社会主义改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已具备了制定宪法的人文主义基础。
师
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于何时,以何种方式通过?
生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性质意义)
师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最为根本的法律保证。
师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于何时初步确立的?
标志是什么?
生
1957年,随着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板 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6的内容,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过程)
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生
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了新政权的人民政权性质,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中“宪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
师
(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学生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小组探究结果)
师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归纳起来有四大类,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那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区别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结果)
多媒体课件显示:
(1)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私有制。
(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
三权分立制度:
资产阶级。
(3)活动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
分权制衡。
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以后,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生
经历了趋于停顿、名存实亡、恢复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人大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板 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师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生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师
它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显著区别是什么?
生
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师
为什么中国实行的是这一特殊的政党制度?
生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师
中国有哪八大民主党派?
生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学社、农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 第六 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 政治 建设 祖国统一 21 新中国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22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