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docx
- 文档编号:12286995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66KB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docx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
廖锺庆
一、
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B.Yeats)与艾略特(T.S.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takesitsoriginfromemotionrecollectedin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inexact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
”诗是什么?
艾略特说:
“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而《抒情歌谣集》的问世,一方面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另一方面以“自然”与“人”为歌咏对象这一特色的抒情诗歌已然确立。
华兹华斯结识了柯尔律治之后,到1798年的亲密交往,直到1808年这十一年中,是他的诗歌创作生命的高峰期,华兹华斯大部分的好诗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由于柯尔律治本身也拥有横溢的诗才,同时亦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所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不管在精神上与实质上都从柯尔律治那里获得了无法估计的助益。
1808年这两位诗人彼此关系疏远后,华兹华斯似乎已失去了创作好诗的能力,这当然是诗坛的一大损失。
1920年11月19日,在英国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徐志摩结识了林宗孟先生和他当时只有十六岁半的女儿林徽因。
据徐志摩后来在《爱的灵感》一诗中的描述说,他对林徽因可说是一见钟情(注三)。
但是,他们发展成为彼此相爱却在1921年四、五月间林徽因到访剑桥之后,这在林徽因的好几首诗里都有所描述(注四)。
徐志摩在他的诗集《猛虎集•序文》中说: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但是,林徽因在她的散文《究竟怎么一回事》中则说:
“我们仅听到写诗人自己说一阵奇异的风吹过,或是一片澄清的月色,一个惊讶,一次心灵的振荡,便开始他写诗的尝试,迷于意境文字音乐的搏斗,但是究竟这灵异的风和月、心灵的振荡和惊讶是什么?
是不是仍为那可以追踪到内心直觉的活动;到潜意识后面那综错交流的情感与意象;那意识上理智的感念思想;以及要求表现的本能冲动?
灵异的风和月所指的当是外界的一种偶然现象,同时却也是指它们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引火线。
诗人说话没有不打比喻的。
”(注五)林徽因的“追踪”当然是点到即止,让徐志摩成为诗人的主要原因是发自徐志摩的内心,事实上,深入去探究却是因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
1924年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可说已彻底地结束了她与徐志摩在英国的初恋,1928年与梁思成在北美结婚更为徐林二人的初恋故事画下了句点。
然而,当徐志摩在1928年12月在北平与林徽因重逢后,没多久他又向林徽因展开他的爱情攻势,他把他们当年在剑桥拜伦潭前的两点盟誓“一、创作诗歌,二、落实爱情”重新提出(注六)。
但是,林徽因在她的诗中已非常明确地告诉徐志摩,关于第一点,她会戮力以赴,至于“爱情”,很抱歉,她就不奉陪了。
我们可从1930年年底徐志摩写出他的最好的一首长诗《爱的灵感》清楚地见出他对林徽因的爱情从未改变过。
1931年4月写的《山中》、《两个月亮》、7月写的《你去》及《云游》,这一系列的诗歌背后的真意亦都异常明确。
我们也可以从林徽因在1931年所写的九首诗(当时徐志摩还在世)一方面看出这些诗歌风格也和徐志摩一样深受英国浪漫派奠基人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亦可以看出林徽因非常委婉地拒绝了徐志摩的再次的爱情追求。
《两个月亮》与《那一晚》这两首诗正代表着这一时期徐林二人的诗歌特色与真实寄意。
在我们诠释这两首诗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两个月亮》
徐志摩
我望见有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份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无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写于1931年四月二日月圆深夜,刊登于1931年4月《诗刊》2期
《那一晚》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的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刊登于1931年4月《诗刊》第2期,署名:
尺棰
二、
《两个月亮》是一首英诗里英雄诗体对句诗歌(HeroicCouplet)。
Couplet是二行节诗歌,而HeroicCouplet盛行于英国18世纪(注七),像Pope,Dr.Johnson,Goldsmith,Crabbe等诗人都擅长于写此种体裁的诗歌。
HeroicCouplet的特色是把很多押韵二行节(Rhymedcouplets)继续连立成为一篇诗或一诗节(stanza),律格(metre)通常都是抑扬五步格(iambicpantametre),韵脚是aa,bb,cc,dd,ee,ff......。
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一诗在形式上与英诗二行节英雄诗体相符顺,只是在律格上采用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这主要当然是因为中文非拼音文字之故。
在英国诗人当中,Goldsmith应该是写这种体材写得最平易而优雅的一位,我们就拿他的著名的TheDesertedVillage来看看这种体裁的特点:
︶-/︶-/︶-/︶-/︶-
Sweetsmilingvillage,loveliestofthelawn,a
Thysportsarefled,andallthycharmswithdrawn;a
Amidstthybowersthetyrant'shandisseen,b
AndDesolationsaddensallthygreen:
b
Oneonlymastergraspsthewholedomain,c
Andhalfatillagestintsthysmilingplain.c
Nomorethyglassybrookreflectstheday,d
But,chokedwithsedges,worksitsweedyway;d
Alongthyglades,asolitaryguest,e
Thehollow-soundingbitternguardsitsnest;e
Amidstthydesertwalksthelapwingflies,f
Andtirestheirechoeswithunvariedcries:
f
Sunkarethybowersinshapelessruinall,g
Andthelonggrasso'ertopsthemoulderingwallg
And,trembling,shrinkingfromthespoiler'shand,h
Far,farawaythychildrenleavetheland.h
-Goldsmith:
TheDesertedVillage,ST.ii.1770
《两个月亮》是一首以“自然”与“人”为歌咏对象的抒情诗,主题则是颂赞月亮的美以及表述月亮对诗歌主述人的真切意义。
全诗以“我”与“她”的对偶性来展开诗意。
起首第一段只有一个二行节,这个二行节开宗明义即已分判出两个月亮,她们是大家见到的,所以说是“一般的样”,但是,她们却有不同的“相”,尤其是后者,更不是普通人所能分辨得出来,于是诗歌主述人便展开下面的表述。
诗的第二段讲的是当前自然界的月亮,徐志摩写这首诗时是在1931年4月2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圆月之夜,所以他就直接说“一个这时正在天上”,由于她光华四射,如同披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雀毛衣裳;她慷慨地将她的光华像恩情一样布施给大地,于是,大地便均享着她的金光银光。
她无所不在,故宫的琉璃瓦上、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都有她的清新丽影。
云头上、树上以及新绿的藤萝背后都有她踪影。
玲珑、美丽,连水里的鱼儿也为她痴迷。
可惜的是,对诗歌主述人来说,她就有一点儿不好,那就是她常常失踪,不见丽影!
常常变得小小的,常常只看到星星的光辉而见不到她迷人的圆脸!
虽然她到时候还是会回来,可是,诗歌主述人说,对她的思念却真是一种煎熬!
诗的第三段讲的是一个具体的人,而诗歌主述人称之为“月亮”,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诗歌主述人说“还有那个你看不见”,试问她既然不是真正的月亮,究竟又有谁能看得出来?
又有谁能看得见?
这个别人看不见的月亮,她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美丽(艳),第二是“她也有她醉涡的笑,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也就是说,她一笑起来她的脸上便呈现出灵妙的、醉人的梨涡在转动。
谁有这迷人的梨涡呢?
1928年12月13日,徐志摩重逢阔别已整整四年多的林徽因,他从北平写给陆小曼的信上有这样的话:
“林大小姐则不然,风度无改,涡媚犹圆,谈锋尤健,兴致亦豪。
”事实上,我在《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一文中的第二节已清晰地指出梨涡是林徽因的一大特征。
诗歌继续写林徽因的性格,照诗歌主述人的描述,她是一位慷慨大方勇于助人的人。
诗歌正在对这个不一样的“月亮”进一步描述时,突然插进来一句令人费解的“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诗句!
这一诗句中的“你”似乎有歧义,理论上应该跟本段第一句中的“你”同样指别人。
假如是这样,那这一诗句就很突兀!
假如这两个“你”是一致的,都指同一个人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两个“你”都应该是林徽因。
也就是说,诗的第三段根本就是徐志摩在跟林徽因自白!
如此一来,“还有那个你看不见”与“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的真正意思是:
你对我来说,是我心中的月亮,可惜你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你看不见自己,你也看不到我的园林!
虽然如此,这个特别的月亮对诗歌主述人却具有非凡的意义,他说,最可贵的是她法力无边,常常将他的灵波向上提升。
紧接着下面两个二行节是具体地描述诗歌主述人的灵波如何向上提升,他把它比喻成大海的波浪,汹涌的银涛激起的浪花伴随着有音乐的银钟,带着马尾似的白沫,这白沫就像是经过细心雕琢的珠宝一样。
这种灵波向上、向高处提升的内心感觉,究竟是否就让诗歌主述人产生出遨游太虚仙境的灵异感觉?
我们所知道的是,这就是他的最爱!
这是一轮永不残缺、完美的明月,远远胜过当前大自然的圆月。
只要诗歌主述人一闭上他的双眼,她便婷婷地升上了天!
三、
《那一晚》也是一首英诗里英雄诗体对句诗歌,和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一样,只在律格(metre)方面采用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外,其他都符顺二行节英雄诗体的形式要求。
全诗使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种时间交织分两段经由“你”与“我”的对偶性去展开诗意。
诗的第一段是写过去与现在,而诗的第二段则写未来。
“那一晚”是过去,而“到如今”则是现在。
前者使用了三个二行节,后者则使用了四个二行节。
先看第一段。
诗的第一节先用“那一晚”来开句,一共是三韵三个二行节,追述了“过去”的一个离别的夜晚,这,是一个澄蓝的天空布满着群星的静夜。
诗歌主述人写她选择了独自出航,她将小船推出了河心,她将远扬!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九百多年前北宋柳永在首都汴京傍晚时分跟他的女朋友别离时所写的《雨霖铃》中的词句。
诗歌主述人写她还未登上小船仍在岸上时,她们两人一样也是手牵着手,一样也是泪眼、无语,见证她们离别的却是夜空中的星辉与白茫茫的江水!
这让人感到惘然迷失的星夜,诗歌主述人深深地感觉到内心的沉重、苦恼、哀愁,这种感觉也让她格外感觉到周遭也同样地弥漫着凝重哀愁的氛围,挥之不去!
就在这个时候,小船已经出航,由于对人生方向分别具有不同的抉择,于是便验证了“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的名言。
人生方向既已不同,于是,生活的模样也就各异。
诗的第一节继续使用“到如今”来记述别后到“现在”各自的实况,一共是四韵四个二行节。
诗歌主述人叙述自己别离后她的小船仍在海面上漂荡,在风涛里,小船细弱的桅杆也跟着摇荡。
小船似乎航向着光明远大的目标,但是,她现在似已倦航,太阳正徘徊在她的背后,层层的阴影伴随着在她的四周。
是不是在黑夜来临前便应当归航?
人世间是否存在着一个可以让小船永恒停泊的港湾?
正因为快要入夜了,让诗歌主述人不期然地回想起的当初那一晚的情景:
澄蓝的天、星光、眼泪以及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诗歌主述人仍驾着她的小船在大海中,但是,她却格外地思念着对方(你)留在岸上辛勤地耕种,你的辛勤有了成绩,一朵朵生气动人的红花儿、黄花儿盛放在你的花园里。
诗的第二段使用“那一天”开句讲述“未来”,共用了四韵四个二行节。
诗歌主述人寄望于将来会出现那么的一天,她会走到顶层,酿出蜜一般的记忆,让那美好的记忆永远滋润着枯槁的生命。
那时候,你千万不要说:
“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这种话。
我终信那一天会到来,我会亲自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我终信那一天会到来,你会听到像鸟一样美妙的歌声,到那个时候便是我静静地听候着你对我的赞赏。
我也终信那一天会到来,你会看到凌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独自闯入了当年的边境!
四、
华兹华斯曾经写过一首十四行诗的《无题》诗,杨德豫先生翻译如下:
《无题》华兹华斯
“月亮呵!
你无声无息,默默登天,
这么苍白的脸色,忧伤的步履!
“
怎么不见你?
-----你常在高空露面,
在云间,像山林精魅那样驰驱!
凄苦的修女们,时时掩抑着悲叹,
她们的步态才像你这般忧郁!
北风神,今晚,为了呼唤你前去
狩猎,会狂吹号角,响彻云端。
我若像墨林那样法力无边,
月神呵!
我就会劈裂满天云霓,
让星斗一拥而出,和你作伴,
跟着你巡游,闪耀于晴空万里;
可是,辛霞呵!
优胜者终究是你:
你是女王——由于美,也由于尊严。
华兹华斯这首《无题》诗使用了“你”与“我”的对偶性来展开诗意,自然界的月亮隐隐地指向着一位女性,“美”与“庄严”(英文majesty一字,徐林一般都称之为庄严,而不是尊严。
)是月神戴安娜(辛霞Cynthia是月神的别名)的特征(注八)。
于是,自然界的月亮、隐喻的人与月神三者严密地结合在一首十四行诗中。
对照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华兹华斯的《无题》诗,显然地,徐志摩创作《两个月亮》的灵感得自华兹华斯这一首《无题》诗。
首先,徐志摩使用了“她”与“我”的对偶性来展开诗意。
第二、他把自然界的月亮、隐喻的人与月神分拆开来,正在天上的是自然界的月亮,而隐喻的人与月神则结合在一起去写林徽因。
第三、用“美”去咏叹月亮是两首诗的共同处。
第四、华兹华斯用“无边法力”描述墨林(Merlin),而徐志摩则移到林徽因身上。
第五、华兹华斯诗中讲“‘月亮呵!
你无声无息,默默登天,/这么苍白的脸色,忧伤的步履!
’/怎么不见你?
”,徐志摩则将“默默登天”归属于林徽因说“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而将“怎么不见你”去指自然界的月亮说“有时满天只见星点,/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足见徐志摩创作《两个月亮》一诗其中很多创作灵感都得自华兹华斯《无题》一诗。
总合起来看,徐志摩对另外一个月亮(林徽因)的歌颂是:
她美丽(艳)、一笑起来便呈现出迷人的梨涡、慷慨、法力无边、庄严宝相让他的灵波总向高处提、完美无缺、诗人只要一闭上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归结言之,她就是他的女王!
因为她的美、因为她的宝相庄严!
《那一晚》是林徽因最早发表的两首诗之一,另外一首是十四行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都署名“尺棰”,这个笔名的典故出自《庄子•天下篇》记述辩者之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诗中以“那一晚”、“到如今”与“那一天”分别写过去、现在与未来。
“那一晚”不必执着有实指,所以并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日期,可以只是一个时间意象,其实“船”与“河”也只是诗人借实景去寄托。
这条河应当指康桥的康河(林徽因在1932年给胡适之先生的信上说:
“一方面我又因为也是爱康河的一个人”。
)而澄蓝的夜空上的群星也是实景,但只是借用来寄托诗人的内心的诗意,这种创作手法得自英国浪漫派开基祖华兹华斯,事实上与中国《诗经》中的比兴无以别。
徐志摩的《偶然》将他与林徽因在英国伦敦的偶然初遇比喻为黑夜中的两艘船相逢(“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是因为徐志摩去英国伦敦是从美国纽约坐船横渡大西洋去的,而林徽因则由中国的上海经由东海、南中国海、印度洋、地中海抵达法国的马赛,再从马赛转赴伦敦。
两人竟然相会于伦敦,这当然是一个偶然。
林徽因的《那一晚》正承续徐志摩《偶然》一诗使用“船”的意象比喻来描述自己出航,而徐志摩却留在岸上耕种。
这就形成了“你与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了生活的模样。
”诗的第二段将徐志摩在“岸上耕种”与“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是指徐志摩在努力经营诗的王国与创作诗歌言,而红花儿黄花儿则是作品的成果。
我们可以读胡适之先生《追悼徐志摩》一文即能明白为什么林徽因会说徐志摩“岸上的耕种”,他说:
“我们一般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用心血浇灌的花园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注九)明乎此,则《那一晚》的第三段中“你花园里”等于说徐志摩的“诗的王国”,“跨上带羽翼的箭”则是指写诗的笔,这可以参读林徽因的散文《蛛丝与梅花》讲华兹华斯创作诗歌那一段文字,她说:
“情绪即使根本相同,情绪的象征,情绪所寄托,栖止的事物却常常不同。
水和星子同西方情绪的联系,早就成了习惯。
一颗星子在蓝天里闪,一流冷涧倾泄一片忧愁的平静,便激起他们诗情的波涌,心里甜蜜地,热情地便唱着由那些鹅羽的笔锋散下来的‘她的眼如同星子在暮天里闪’或是‘明丽如同单独的那颗星,照着晚来的天’,或‘多少次了,在一流碧水边,忧愁倚下她低垂的脸’。
”(注十)从胡适之先生与林徽因本人这两段文字可以明白《那一晚》一诗中的第三段中讲“射一个满弦”与“鸟般的歌唱”都是指创作诗歌言。
这一段开始处言“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指的是当年在英国的种种,会经由“记忆”(参考华兹华斯如何言recollection),创作成甜美动人的诗歌以寄望有一天她自己也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走到了顶层),并且等候着你来称赞我!
至于诗的第三段最后两个二行节则最堪玩味,“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依我的分析,林徽因对于他们当年在英国的两点盟约:
一、创作诗歌。
二、落实爱情。
(请参考本文第一节)她这两句诗便是明确的回答。
意思就是,对于第一点,我会谨守诺言,努力投入创作,但是,至于第二点,很抱歉,我最远就只能走到“当年的边境”而已!
这“当年的边境”之内究竟指的是什么,当然只有他们两人最清楚明白,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一样能明白其中的实指。
这两句诗等于是委婉地拒绝了徐志摩在1930年至1931年对她的再次猛烈追求!
五、
华兹华斯《无题》诗写“默默登天”的月亮,她可能是诗人用来比喻他内心深处所爱慕的一位女性。
照诗中的发展线去考察,这位女性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是他的女王,一是因为她的美,一是因为她的庄严。
究竟这位女性是谁?
既然这是一首“无题”诗,那么恐怕就会像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让人难以破读诗中的深意。
但是,从华兹华斯的这首《无题》诗中写月亮“默默登天”作为线索,让我们追踪到他所写的五首“露茜组诗”中的StrangefitsapassionhaveIknown(《我有过奇怪的心血来潮》)一诗写月亮下沉。
诗人写自己在月夜下骑着一匹马,靠近他所爱的人露茜的草屋那种“近乡情怯”(近爱人情怯!
)的微妙心理,文字浅白(日常语言!
)而寄意深远。
诗中写他和他的马正爬上一个小山丘之际,目睹下沉的月亮渐渐靠近所爱的人的草屋,忽然,诗人的内心深处涌现出了一个不祥之兆,因为下沉的月亮就象征着死亡!
诗人大喊一声说:
“我的天啊!
露茜可能死了!
”露茜是谁?
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谜,永远都是无尽的猜测!
近代的论者咸认为露茜就是华兹华斯的妹妹多罗茜(DorothyWordsworth),我也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但是,我认为我们只要知道她就是诗人华兹华斯心中的至爱,她来自自然,是美与庄严的化身,是诗人心中的女王,同时也是他创作浪漫派诗歌的活水泉源,这就足够!
假如我们认可多萝茜就是露茜这一说法的话,那么,华兹华斯也许就是通过他的妹妹多萝茜去想象一位理想世界中完美女性!
露茜的美,根据华兹华斯“露茜组诗”中的Shedwelltamongtheuntroddenways(《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一诗的说法,她的美来自自然,没有几个人认识她,赞美她,爱她,但是,似乎只有诗人独具慧眼,异常珍惜她,爱她。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要问:
是不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假如露茜就是美之在其自己、美之自身(beautyinitself)的话,那么难怪会没有人能认识她!
因为依照哲学家康德的说法,人只能对现象有所认识,而对物自身则毫无所悉,除非你具有智的直觉(intellectualintuition)。
顺是,依照这个说法去推断,人只能认识到作为现象身份的美而不能认识到作为物自身身份的美则彰彰明甚!
我们同时也要问:
是不是真正的诗人在沉思想象中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个月亮 那一晚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 两个 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