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2283738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7.71KB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汉语今译问题(692)
一、基础知识
严复《天演论》在外文翻译方面提出。
古文翻译三点要求:
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二、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
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以下是错误翻译)
有一百只野鸡从首都的上空飞过…
都城的雉子过多,对国家将造成危害。
都城里面杀掉的家禽,是国家的祸害。
都城里有一百只鸡走过,是国家的祸害。
都城的数量太多,是国家的大害。
都城里有超过一百的雉子,是国家的祸害。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
“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
又如:
“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天之弃商久矣。
——《左传•泓之战》
(以下是错误翻译)
皇上抛弃商业已经很久了。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以下是错误翻译)
《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
《史记•循吏列传》:
“丁壮号哭……”
男子的哭声象雄壮的号角。
《黔之驴》:
“驴不胜怒,蹄之”。
一位叶姓同学翻译为“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错)
其实,在这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理解为“用脚踢”的意思,“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脚去踢老虎”。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孟子》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例如:
《人琴俱亡》中“子猷问左右”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而“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以前知道我的人我就不发请柬了,后来的人还是可以追我的。
(错误)
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正确)
《烛之武退秦师》: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错误)
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是我的过错。
(正确)
《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
1、贫子持金银锭行于街市,顾锭叹曰:
“若得你硬起来,我就好过日子了。
”旁人代答曰:
“要我硬却不能够,除非你硬了凑我。
”——《笑林广记》
练习:
2、《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古汉语入声字常用字表
古汉语入声字现代汉语读阴平的常用字表
A 啊
B 八、捌、剥、逼、憋、鳖、瘪(瘪三)、拨、钵
C 擦、插、拆、吃、出、戳、撮
D 答(答应)、搭、滴、跌、督、咄
F 发
G 疙、胳、鸽、搁、割、骨、刮、鸹、郭、聒、蝈
H 喝、黑、嘿、忽、惚、淴、唿、豁
J 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浃、疖、结、接、揭、掬、鞠、撅
K 磕、瞌、哭、窟
L 邋、勒、捋
M 抹、摸
N 捏
P 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
Q 七、戚、嘁、槭、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S 撒(撒手)、塞(瓶塞儿)、杀、刹(刹车)、失、虱、湿、叔、淑、刷、说、缩、朔
T 塌、剔、踢、帖(服帖)、贴、凸、秃、突、托、脱
W 挖、屋
X 夕、汐、矽、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 削
Y 压、押、鸭、噎、一、壹、揖、约、曰
Z 匝、咂、扎、摘、汁、只(一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作坊)
古汉语入声字现代汉语读阳平的常用字表
B 拔、跋、白、薄、雹、鼻、荸、别、蹩、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
C 察
D 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嫡、笛、籴、迭、谍、堞、牒、碟、蝶、 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忖度)、踱、铎
E 额、
F 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G 轧(轧帐)、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
H 合、盒、颌、核、涸、阂、合、阖、貉、囫、斛、滑、搳、活
J 及、汲、级、极、吉、即、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荚、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蹶、爵、嚼、攫、孓
K 壳、咳、
M 没、膜、
P 枇、濮、璞
S 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X 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噱(噱头)
Z 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扎)、轧(轧钢)、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 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镯、啄、琢、卒、族、足、昨
古汉语入声字现代汉语读上声的常用字表
B 百、佰、柏、伯(大伯)、北、笔、瘪(干瘪)、卜
C 尺
D 笃
E 恶(恶心)
F 法、砝
G 葛(姓)、给(交给)、谷、骨(骨肉)、鹄
H 郝
J 给(供给)、脊、戟、甲、胛、角、脚
K 渴
M 抹(抹煞)
P 匹、癖、撇(撇捺)、蹼、朴(朴素)
Q 乞、曲(歌曲)
R 辱
S 撒(撒种)、色(套色)、属、蜀、索
T 塔、獭、帖(请贴)、铁
X 血(流血)、雪
Y 乙
Z 眨、窄、褶、只(只有)、嘱
古汉语入声字现代汉语读去声的常用字表
B 必、弼、毕、哔、碧、壁、璧、辟、别(别扭)、不
C 策、侧、测、厕、恻、册、彻、澈、撤、叱、斥、赤、饬、绌、黜、畜(牲畜)、触、矗、啜、辍、绰、龊、促、猝、簇、蹙、蹴、错
D 的(目的)
E 厄、扼、呃、谔、鄂、愕、萼、腭、锷、鳄、遏、恶(善恶)、噩
F 发(理发)、珐、复、腹、蝮、鳆、覆、馥
G 个、各、梏
H 吓(恐吓)、褐、赫、鹤、壑、划、或、惑、获、霍、豁(豁免)
J 寂、鲫、稷、剧
K 克、刻、客、嗑、酷、扩、括、阔、廓
L 腊、蜡、辣、瘌、烙、酪、乐、勒、肋、力、历、沥、雳、立、粒、笠、砾、栗溧、傈、列、冽、烈、裂、劣、猎、六、陆、录、禄、碌、鹿、漉、麓、戳、律、率(效率)、绿、氯、掠、略、洛、落、骆、络
M 麦、脉、觅、宓、密、蜜、灭、蔑、篾、末、沫、抹(转弯抹角)、茉、没(埋没)、陌、莫、漠、寞、墨、默、秣、殁、木、沐、目、睦、牧、穆、幕
N 呐(呐喊)、纳、捺、衲、逆、匿、溺、昵、聂、嗫、蹑、镍、孽、虐、疟、诺
P 僻、辟(开辟)、迫、珀、粕、魄、朴(厚朴)、瀑
Q 讫、迄、泣、洽、恰、壳(地壳)、切、窃、怯、妾、锲、絮、惬、箧、却、雀、确、鹊、阕
R 热、日、肉、褥、入、弱、若
S 卅、萨、飒、色(颜色)、涩、瑟、啬、穑、塞(闭塞)、煞、霎、设、涉、慑、摄、式、试、弑、饰、室、适、释、术、述、束、刷(刷白)、率(率领)、蟀、烁、铄、朔、硕、速、肃、宿(住宿)、夙、粟、
T 沓、踏、挞、榻、蹋、忑、忒、特、逖、惕、帖(字帖)、拓(开拓)、拆
W 袜、沃、握、龌、勿、物、幄
X 隙、吓、泄、屑、亵、燮、旭、恤、畜(畜牧)、蓄、续、蓿、血(血液)
Y 轧(轧棉花)、药、钥、叶、业、页、液、掖、腋、谒、靥、亦、弈、译、驿、抑、邑、悒、佚、轶、役、疫、易、益、溢、逸、翼、亿、臆、绎、屹、蝎、玉、育、郁、狱、浴、欲、域、魃、毓、月、乐(音乐)、岳、悦、阅、跃、越、粤
Z 仄、栅(栅栏)、这、浙、帜、质、炙、秩、窒、掷、祝、筑、作(作用)、凿(穿凿)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l、传注体
在先秦,把儒家的重要著作称作“经”,解释经文的叫做“传”。
传注体是以解释经文词义为主的,有时也解释文意,但不是重点。
《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毛传:
“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传注体的古注常用的名称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也写作“故”,是用今言释古言的意思。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经》的注释
著作有《鲁故》、《韩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几种。
训”作为注释的名称,是训解的意思。
如汉代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之下加一“训”字。
“训”又常与“诂”、“注”等连用作书名。
如汉代贾谊《左氏传训诂》、何休《论语注训》等。
“传”是传述解说的意思。
对解释经书而言,“传”的特定含义是阐明经义。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注”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
如《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东汉郑玄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等。
“笺”一般是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东汉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称为“郑笺”。
“郑笺”的“笺”特定含义是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后来的“笺注”、“笺证”之类,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2、章句体
章句就是分章节、辨句读的意思。
汉代学者解释经书往往在解释词义以外,另外再串讲经文的大意,他们把这种分章析句解说大意的方法叫作章句。
章句体注解不象传注体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点在句子、段落的串讲和分析。
如汉代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义疏体
4、这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的注释。
如皇侃《论语义疏》。
特点是征引详博,缺点是过于繁琐。
5、义疏又叫义注,是注解其义的意思。
如《毛诗义注》、《论语义注》等。
6、义疏又叫义证,是证明其义的意思。
如《礼记义证》。
义疏又叫“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到正确的意义。
“疏”也可以叫“正义”。
如《十三经注疏》中《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五部经书就是唐代孔颖达作的疏,也叫《五经正义》。
正义”有时不一定是疏而是注,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4、集解体
5、汇集众家解释并参以作者本人意见的注释称为集解,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何晏《论语集解》。
有的集解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他个人给《左传》作注。
读集解的关键是要知道“集”的是哪几家的“解”,可以查序言或正文第一章。
6、
(二)古书注解的内容和常用术语
7、古书注解的内容有注音、释义、释事、校勘、句读、评论等,常常使用一些专门的训释术语。
这些术语,可分为释义、注音和正误三大类。
8、1、释义的术语
9、
(1)曰、为、谓之(为之)、之谓《论语·先进》: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10、朱熹《集注》: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
谓之”也偶尔写作“为之”。
例如:
《尔雅·释丘》:
“绝高为之京。
”
《论语-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注: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
(2)谓、言这组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之后,组成“某,谓某”和“某言某”的形式。
(3)《诗·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颍考叔,纯孝也。
杜预《集解》:
“纯,犹笃也。
”
《周礼·大宰》:
“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郑玄注:
“怀,亦安也。
”
《毛传》:
“慆慆,言久也。
”(4)貌、之貌相当于“……的样子”。
(5)之言、之为言
(6)这组术语用于“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2、注音的术语
3、
(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读音的。
其中“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但主要作用是注音。
(2)如字这个术语用来注多音字。
说明被注字应当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
例如:
《论语·为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朱熹注:
“从,如字。
”指读常见的读音cong。
注音的术语此外还有“音”、“声”或“一音”、“又一音”等。
3、正误的术语
这类术语常常用来校正文字讹误或校勘文字的异同。
(1)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用来校正声误和字误的。
例如:
《礼记·乐记》:
“武王克殷,反商。
”郑玄
注:
“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及商,谓至纣都也。
”
《礼记·缁衣》:
“资冬祁寒。
”郑玄注:
“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
“衍”是“衍文”的简称,也叫“衍字”,是用来
说明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例如:
《汉书·高帝纪》:
“由所杀蛇白帝子,所杀者赤帝子故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
“下‘所’字涉上‘所’字而衍,杀者谓杀蛇者也,则‘杀者’
上不当有‘所’字。
”(三)语词的训释方法
语词的训释方法,有形训、义训、音训、递训、互训等,其中前三种是最常用的。
l、形训
所谓形训,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解释词义。
例如:
《说文解字》:
“男,丈夫也。
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
”从田从力”,是说“男”字是由“田”和“力”构成的,通过“男”字的形体分析来
解释其意义。
运用形训,有助于探求词的本义。
2、义训
所谓义训,是指不借助字形和字音的分析而
直接解释词义。
除形训和音训外基本都属义训。
《诗·邶风·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毛传:
“牧,田官也。
荑,茅之始生也。
”郑笺:
“洵,信也。
”
这种方法较为准确,简明,故称为“训诂之常法”。
3、音训
也叫声训,所谓音训,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
有三种方式:
一是用相同的字来解释。
例如:
《周易·序卦》:
“蒙者,蒙也。
”前一个
“蒙”字是卦名,后一个“蒙”字是蒙昧的意思。
二是用同音字来解释。
如《释名·释山》:
“冢,肿也,言肿起也。
”三是用音近的字来解释,如《尔雅·释言》:
颠,顶也。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解释通假、注解方言和探求语源的。
4、递训
所谓递训,就是用同义词递相训释。
也就是以乙释甲,又以丙释乙,又以丁释丙等。
例如:
《说文·示部》:
“禄,福也。
”以乙释甲。
《说文·示部》:
“福,备也。
”以丙释乙。
《说文·用部》:
“备,具也。
”以丁释丙。
又如《礼记·祭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
”
5、互训
所谓互训,就是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例如:
《说文·走部》:
“走,趋也。
”又“趋,走也。
”
《尔雅·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
《尔雅·释诂》:
“多,众也。
”又“众,多也。
6、同训
7、所谓同训,指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例如:
《尔雅·释诂》:
“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
”
《说文·木部》:
“杏,果也。
”又“李,果也。
”又“桃,果也。
”
7、反训
所谓反训,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例如:
《尔雅·释诂》:
“乱,治也。
”又“故,今也。
”
这种词,实际上是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环境中可以兼具相反或
相对的意义。
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
“《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
孟子·梁惠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
“秋,楚人灭六。
”
《左传·文公五年》:
“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
《春秋·隐公元年》: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今古文经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主要作品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
“古者公田籍而不税。
”注:
“籍()借也。
”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
”毛传:
“侧()崖也。
”
3.《楚辞·涉江》:
“冠切云之崔嵬。
”王逸章句:
“崔嵬,高()。
”
4、《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孔注:
“政()法教。
”
5、《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郑注:
“同门()朋,同志()友。
”烛不见跋。
郑玄注:
“跋,本也。
烛尽则去之。
嫌若尽多有厌倦。
”孔颖达疏:
“本,把处也。
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
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
所以尔者,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礼记正义·曲礼上》
如果离开郑《注》孔《疏》,我们更不可能知道“烛不见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郑《注》使我们知道“跋”通“本”。
孔《疏》又使我们进一步知道“烛”指火炬,“本”是火把的根部,即手把握之处。
古文的句读
“句”和“读”
在上古时代,“句”、“读”没什么差别,名异而实同,均指句之所止。
到后来才有了分工。
“句”,钩形字符或圆圈。
“读”,古人或写作“投”、“度”、“豆”、“逗”。
刻书有句读从宋朝开始。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16种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一套标点符号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有西方传入的。
数量?
断句标点的原则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断句标点的步骤
1.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
2.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标点的实用技法(5项)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
句首语气词“唯、夫、盖、今夫(比如说)、若夫、是故、然而、至于、至若”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
句末语气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兮”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邪、耶、乎、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
“矣、耳、焉、而已”多表陈述,后边一般用句号。
“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古文句读口诀
“曰”后往往加冒号
“盖”、“夫”大都在句首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加圈圈
“哉”字后面跟感叹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读看情况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
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
4.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
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5.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
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故”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
(是问句则用问号)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
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
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
舟子索钱,一钱方往。
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
“我儿我儿,五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