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12273407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09KB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人教部编版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
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
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
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
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
悟读。
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
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
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
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
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成全一个生命。
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
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
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
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
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
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
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
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
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
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
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
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
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
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反思
《小真的长头发》是一本经典的课文,能为孩子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文进行教学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考虑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上来,怎样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爱读书,快地读书。
传统教条灌输式的阅读文本,僵化了教学方式,也拉远了书本与孩子间的距离。
课文里有许多环节需要联想,从一开始的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到三个小女孩里面到底谁是小真,这个导入就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几个孩子说的很好,如:
我觉得会是戴蝴蝶花的小女孩,因为她的头发很漂亮;可能是中间那个短头发的,因为我觉得她跟封面上的小女孩长的一样。
在接下来小真的描述中,我让孩子们先是安静地看四张图片,然后再请他们说一说你觉得哪张最有趣?
为什么?
我把以前试教的方法改变了一下,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这样我发现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回答的很好,表达能力也不错,我也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
在故事进展到高潮部分时,我提出问题:
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你会用它去做什么?
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知所措,在我自己作了一个示范回答后,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如:
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摘树上的柿子;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抓坏人,把他给绑上;我拿我的长头发当滑梯,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从我的头发上滑下去…
有了小朋友的热情参与,后来孩子们的想象越来越活跃,在回答泡沫还像什么时,有的说像棉花糖,有的说像云朵,有的说像小鱼吐的泡泡,还有的说像喜羊羊的头发……真是五花八门,意犹未尽啊!
教学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小真的长头发》这篇课文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学习的能力相当强,阅读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
另外,我也发现了在设计上及“提问”、“回答”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用单色和彩色画面相交替的方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嫩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
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趣世界。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2.通过读写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一开始的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到三个小女孩里面到底谁是小真,这个导入就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几个孩子说的很好,如:
我觉得会是戴蝴蝶花的小女孩,因为她的头发很漂亮;可能是中间那个短头发的,因为我觉得她跟封面上的小女孩长的一样。
2.在接下来小真的描述中,我让孩子们先是安静地看四张图片,然后再请他们说一说你觉得哪张最有趣?
为什么?
我把以前试教的方法改变了一下,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这样我发现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回答的很好,表达能力也不错,我也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
3.在故事进展到高潮部分时,我提出问题:
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你会用它去做什么?
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知所措,在我自己作了一个示范回答后,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如:
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摘树上的柿子;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抓坏人,把他给绑上;我拿我的长头发当滑梯,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从我的头发上滑下去…
4.有了小朋友的热情参与,后来孩子们的想象越来越活跃,在回答泡沫还像什么时,有的说像棉花糖,有的说像云朵,有的说像小鱼吐的泡泡,还有的说像喜羊羊的头发……真是五花八门,意犹未尽啊!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故事情节全盘托出,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比拟故事中的角色,让学生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
同时通过回话的形式,让孩子体验绘画的乐趣。
通过读绘,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不足之处
教学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小真的长头发》这本绘本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学习的能力相当强,读图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
另外,我也发现了在设计上及“提问”、“回答”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激趣引入,你们看,今天我们认识一下三个好朋友,她们分别是小真、小叶、小美。
(板书)三个好朋友正谈论什么话题呢?
接着观察图,三个小朋友的头发有什么不同?
出示文本,学生自由读文本,了解中间的小朋友才是小真。
然后大家看看小真是如何想的呢?
咦,你怎么站在凳子上呀?
她可能会说什么呢?
指名站在凳子上示范一下。
最后如果你是小真,你还会用辫子干什么呢?
发挥想象,创意无限,拓展绘画。
《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一支铅笔的梦想》主要讲了一只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的五个梦想,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有的人梦想成为杨利伟一样的航天员,遨游太空,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医生,攻克疑难杂症,使人们摆脱疾病的痛苦;有的人又梦想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设计出高科技现代化的房子·····
老师将带领亲爱的宝贝们走进心灵,诉说我们的梦想!
那么,亲爱的宝贝们想一想,一支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有多少梦想呢?
一堆废弃的铅笔屑,是不是该丢到垃圾桶呢?
来看看可爱的铅笔有哪些梦想吧?
你还想让它去哪里游玩闯荡一番呢?
我们将采用“亲子梦想互动发言”、“情境铅笔小人物”“魔幻手工之铅笔屑大变身”带领孩子发现梦想,带领家长回顾儿时的梦想,感悟梦想,为梦想插上放飞的翅膀!
您的参与是孩子最大的鼓励和勇气!
您是不是也被感染了呢?
,快快随我们进入奇妙的阅读天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来大胆说出你们的梦想吧!
“梦想”,是一个比星空更美,比银河更为广阔的词。
有的孩子把梦想埋在心底最深的地方,不轻易向人吐露,因为梦想很美却也很容易破碎,把它放在梦里就感觉安全。
但老师想对亲爱的宝贝们说:
“梦想是世上最不真实却是人们活在这个世上的支点,支撑着我们们活下去。
因为有了梦,人们才会去想要实现。
这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是不是也很想知道自己可爱的宝贝在众人面前会说出怎样的梦想呢?
来陪孩子经历一次梦想的心灵游历吧!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编织出心灵的彩锦,搭建出魔幻的城堡,放飞美好的愿望吧!
《尾巴它有一只猫》主要讲了尾巴说它有一只猫,猫没有意见,我说我有一个雨点儿,雨点儿说,他有一个妈妈,哥哥说他有一个弟弟,弟弟说,他有一个哥哥,嘿嘿,因为我们是彼此拥有的哦!
所以我们是彼此的,我们是最最幸福的一家!
这只可爱的尾巴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在家里也是和父母互相拥有的,这样才是一个温暖的家哦!
所以,我们有好的东西,要一起分享,虽然现在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可是也要懂得分享和感恩哦!
当然幸福要分享,就会变成更多份的幸福,我们大家都会非常的幸福,当我们遇到了困难,也要和大家一起承担,这样我们的困难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就不是事儿了!
通过这两篇例文引导学生学习小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梦想。
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学反思
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
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强。
调查资料显示,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而且,想象力强的儿童个性特点鲜明,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求新求异,有独立见解,寻根问底,记忆力强,知识面较广,联想丰富,学习新事物快,对感兴趣的问题专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想象力却经常被严重幽闭,或者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所禁锢。
想象作文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引导学生去联想,开拓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
但在此之前,还是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你的独特经历。
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注意结合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点。
”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激情导入一一分析要求一一示范赏析一一引导联想一一讨论并展示一一写作。
其中“写作”环节属于第二课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引导联想”和“讨论并展示”为主要环节,占用一半的课堂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是害怕作文的,一抓起笔来就抓耳挠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觉得无内容可写,作文乱编的多。
一是平时的语言积累少,难以写具体。
一是平常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去留心观察。
一是循规蹈矩,缺乏想象力。
一是题材枯燥,千篇一律,表达不了真情实感。
这次作文课上完后,让我最感欣慰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都较高;学生的回答是那么富有想象力,那么富于创新;学生动笔时兴致盎然,每一个同学都感到有话可说,作文难的苦恼基本看不到了。
那些平时一听到写作文就紧皱双眉的学生,这一次也没有感到困难。
同桌互说后,学生迫切地想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和我分享他们的想象时,我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或表达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说得具体些:
随后请学生评价,说出最欣赏的地方,让生自悟习作要求。
我根据学生的评价随机板书,对学生进行了比较明晰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出想象应该大胆、新奇、有趣,在想象的过程中适当用上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注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这样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吸引读者。
紧接着让学生给自己的想象内容起题目。
在学生拟题目的过程中,我请两个学生说说自己打算重点写什么内容,进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习作的重点段。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还注意捕捉一切机会进行习作的指导,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习作的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尽量克服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使原来内容空洞、乏味的作文,变得有新意,有个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他们喜欢作文,乐于作文。
习作、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习作例文”大胆想象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习作”安排的是《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想象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巧妙导入,激发习作欲望。
导入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提到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时,我引导他们把想象说具体,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做好铺垫。
2.放飞想象,拓展想象空间。
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
伴随着舒缓的轻音乐,学生完全沉浸在想象的世界当中。
每个学生均有了一次口述想象的机会,为下一步习作又搭了一个台阶。
3.张扬个性,自悟习作要求。
同桌互说后,学生迫切地想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和我分享他们的想象时,我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或表达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说得具体些;随后请学生评价,说出最欣赏的地方,让生自悟习作要求。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多元参与,评价促进发展。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过: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三年级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
在习作讲评时,我改变了“老师批,学生看;老师讲评,学生听”的传统形式,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热情。
我让学生先自评自赏习作,重新感受了一次写作的过程。
学生不但在自我欣赏好词好句中提升了写作的信心,同时,在查缺补漏中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文。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互评互改环节中,学生年龄相仿,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同伴之间的赏识让学生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同时同伴的建议可能会更中肯,更利于彼此接受。
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挑选结合学生自荐、小组推荐,选出了3篇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作文由师生共同讨论评改,让学生谈优点、找缺点、出主意、提建议,我适时地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你真会欣赏!
”、“你给他的建议实在太有价值了!
”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的支撑点,从而激发了学生评价习作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不足之处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交流平台和作文教学课相联系,从而将说和写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将事例写具体,在讲评时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教学 反思 第五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