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2272936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20KB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小题,共计30分。
)
1.“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C)现象。
A.刺激比较B.刺激分化C.刺激泛化D.行为强化
【解析】“杯弓蛇影”的意思是指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是一种刺激泛化的现象。
是对相似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是(C)。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B)
A.口耳相传B.教育C.文字D.媒体
【解析】教育不仅能生产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生产的重要基地。
并且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再发展。
4.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D)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
【解析】关系转化说认为迁移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5.适中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论是(B)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又称“倒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6.小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扬和认可,这种需要的动机属于(C)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期待的内驱力
【解析】认知内驱力事为了获取知识,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取表扬和认可,自我提高内驱力事为了获得地位和身价。
7.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解析】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是为了将红色从黑色中凸显出来,是利用啦直觉的选择性。
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的年龄大致为(D)
A.10~12岁B.8~10岁C.0~2岁D.2~7岁
【解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是处在前运算阶段,年龄大致为2-7岁。
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这是(A)。
A.头脑风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发散思维训练
【解析】头脑风暴法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此方法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0.学生在记圆周率3.14159时,用“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记,这是利用了(B)。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调节策略
【解析】这是利用了记忆术中的谐音联想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1.“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应具有(B)
A.情景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
【解析】“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事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12.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A)
A.教育性B.间接性C.交往性D.系统性
【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
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
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13.小明平时易受暗示,屈从权威,喜欢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应付紧急情况,他的这种性格类型属于(B)
A.场独立型占优势B.场依存型占优势C.情感型D.外倾型
【解析】场依存型的人在做出选择时,趋向于依赖外界的因素和他人的意见,并且不急于做出答案。
14.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着名教育家是(A)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陶行知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5.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来学习“鲸”这种动物,进行的是(C)。
A.上位学习B.总括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下位学习又叫做类属学习事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是先学习了上级概括程度高的知识再学习下级的概括水平低的知识。
16.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D)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解析】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B)
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
【解析】这是违背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未成年人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
18.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和(A)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
19.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C)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A.布鲁纳B.布卢姆C.桑代克D.斯金纳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0.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D)特点提出来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21.孔子说“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在强调教师的(A)
A.道德素养B.专业知识C.教学技能D.教育机智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是在强调教师的道德素养。
2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发展时期处于(B)。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3.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A)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解析】这是典型的胆汁质个体的气质特点。
24.“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解析】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25.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C)
A.常规、系统、平行、目标
B.常规、交叉、平行、目标
C.常规、民主、平行、目标
D.常规、系统、平行、民主
【解析】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常规、民主、平行和目标管理模式。
26.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B)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解析】遗传素质只为人的身心发展提高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发展与特长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脑力和体力相结合
【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8.心理学“水下打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化说
【解析】经验类化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事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啦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29.下列哪位不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D)。
A.威尔逊B.孟子C.弗洛伊德D.洛克
【解析】洛克提出“白板说”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代表。
30.与孔子“不悱不启,不悱不发”概念相近的观点是(B)。
A.“学不躐等”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学而时习之”
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解析】不悱不启,不悱不发”是反应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应的也是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
1.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
【解析】讽刺、定义和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个步骤。
2.人们常说:
“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
”这反映了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
【解析】“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顺序性。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培根。
(×)
【解析】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认为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并掌握知识。
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
5.师生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
【解析】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与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解析】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7.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的活动。
(×)
【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8.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正面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负面的影响。
(×)
【解析】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
10.德育过程的顺序必须遵循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
【解析】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没有必要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也没有必要一定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11.古代印度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
【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12.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的传授关系。
(×)
【解析】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3.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4.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解析】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是将心理学引入的第一人。
但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学者是赫尔巴特。
15.在我国,教育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
(×)
【解析】在我国,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
16.学校德育具有政治、经济等功能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起着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
【解析】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社会主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中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17.教师备课只要求写出课时计划。
(×)
【解析】教师备课包括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8.人们平时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分配特征。
(√)
【解析】这是注意品质的分配特征。
19.人的认知风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
【解析】人的每一种认知风格都兼具好坏,但无优劣之分。
20.“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句话是反映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
(×)
【解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句话是反映一个人思维的敏捷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综合 知识 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