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相互联系的水体.docx
- 文档编号:12257517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80.23KB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相互联系的水体.docx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相互联系的水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相互联系的水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相互联系的水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
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单选题
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1~2题
1.乍得湖流域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缩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由中资企业与阿根廷共同修建的孔拉水电站坐落在圣克鲁斯河上,是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
完成3~4题
3.该水电站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源头植被茂盛,含沙量小B.中下游降水多,落差较大
C.流域内人口多,靠近市场D.上游冰雪广布,水量丰富
4.图中40°S以南山脉东、西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分B.热量C.光照D.岩性
读图,完成第5题
5.图示区域内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古汾河经(如下图)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
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6~7题
6.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7.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
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
下图为北非国家摩洛哥的区域略图。
该国东北部的穆卢耶河发源于阿特拉斯山脉中部(最高峰4071米),流量季节变化大,最终注入地中海。
阿特拉斯山区自然风光独特,山顶终年积雪,适宜高山滑雪运动。
据此完成8~9题
8.判断穆卢耶河流量最大的季节及主要补给类型是
A.夏季;冰川融水B.冬春;雨水及积雪融水
C.夏季;雨水D.春季;积雪融水
9.有关阿特拉斯山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地东侧降雪丰富,积雪厚度大
B.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存雪时间较长
D.板块碰撞挤压隆起为高山
石化森林是指古代森林受火山喷发影响,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最终将整棵树,甚至整片森林变成化石,化石出露地表而形成。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的石化森林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
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旱,草原、沙漠广布,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
图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及石化森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火山喷发—板块碰撞—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C.板块碰撞—地壳抬升—火山喷发—外力作用
D.火山喷发—板块碰撞—外力作用—地壳抬升
11.巴塔哥尼亚地区河流流量损耗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
A.草原面积大,植被覆盖率高B.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较快
C.冰雪融水多,河流流量较大D.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较少
二、填空题
12.读“我国某两条河流的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甲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_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河流有断流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5月份径流量较相邻月份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该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补给形成的。
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________种补给类型。
(3)根据其径流量的变化分析可知,甲、乙分别所处的地区是(____)
A.西北、东北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D.东北、西北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为___________。
(2)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同为___________。
(3)②、③两处地貌的形成体现出的水循环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
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特征。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5)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___________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
14.学习地理重在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合理使用“效率卡”将有助于同学们地理思路的拓展。
请根据下表信息和相关知识,补充完善“效率卡”。
效率卡
题干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图和图例
地理事物
乌裕尔河、扎龙湿地
设问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行为动词
分析变化
关键词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时间尺度
分三个时段期间:
从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空间尺度
乌裕尔河流域(扎龙湿地)
材料中可以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
乌裕尔河原为①河,下游排水受阻后变成内流河、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
水循环→水平衡:
输入水量=输出水量
其它1+降水量=蒸发量+其它2
思维建构
1.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期间→②=③+汇入嫩江的径流量;
2.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期间,→蒸发面加大→④基本不变,⑤增加。
3.扎龙湿地⑥期间,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组合答案
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⑦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⑧蒸发量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
1.由题图,非洲乍得湖地处内陆,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
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盆地中央。
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
其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选项D正确。
其他选择枝据图4很容易判断是错误的。
2.由题图,尤其是图4中的上图,很容易根据图中标注的不同时期的湖岸线的变化及湖泊所在流域情况,该湖泊所在流域几乎没有变化,而变化的只是湖泊实际蓄水水域范围,显然选项A错误。
而据图示的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判断选项B正确。
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选项C错误。
从题图看出,从1963-2001年间,水体最深地区都是在湖泊的东南,所以判断出该湖底是西北高东南低,选项D错误。
3.D
4.A
【解析】
【分析】
3.圣克鲁斯河源头植被茂盛,含沙量小,对水电站开发来说,优势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中下游以平原为主,起伏较小,落差较小,水能资源不丰富,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流域没有较大城市,因此流域内人口较少,水电开发离市场较远,C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上游源头海拔高,且纬度高,因此上游冰雪广布,水量丰富,利于水电站开发,D符合题意。
故选D。
4.图中40°S以南属于终年受西风影响地区,山脉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气候干旱,而山脉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暖湿气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因此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A符合题意;图中40°S以南山脉东、西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与热量、光照、岩性关系不大,排除B、C、D。
故选A。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因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大,故A正确。
该地湖泊水主要由西部和西南部的河流汇聚入湖,以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故B错误。
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强,农田盐渍化现象不明显,故C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故D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6.D
7.B
【解析】
【分析】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汾河谷地为地堑构造,即甲地质构造为地堑,即甲地质构造中间岩块相对两侧断裂下沉,图中显示,乙地质构造南北两侧为甲地质构造,即乙地质构造两侧的岩块相对断裂下沉,那么乙地质构造中间岩块则相对于两侧断裂上升,因此乙地质构造为地垒,D符合题意,排除C;没有信息表明乙地质构造为背斜和向斜,排除A、B。
故选D。
7.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材料信息表明,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因此地下水不是涑水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A不符合题意;河流通过河水流动更新而具有自净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时河流几乎断流,因此此时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B符合题意;读图可知,涑水河位于黄土高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河流不清澈,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河水的水质差,C不符合题意;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在断层中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构造叫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8.B
9.A
【解析】
【分析】
8.结合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处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大气降水是其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因此冬春季河流径流最大;同时图中河流发源于山地,还有积雪融水补给,故B项正确。
故选B。
9.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阿特拉斯山西侧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A项说法不正确;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B项说法正确;阿特拉斯山海拔4071米,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保持时间长,C项说法正确;阿特拉斯山区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地带,由于板块挤压碰撞抬升形成,D项说法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A。
【点睛】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其主要补给季节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类型。
根据所给的区域经纬网准确定位,即可推断出其气候类型,进而做出分析。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需要从宏观角度,综合考虑。
10.A
11.B
【解析】
【分析】
10.材料信息表明,石化森林是指古代森林受火山喷发影响,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最终将整棵树,甚至整片森林变成化石,化石出露地表而形成。
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动频繁,岩浆活动活跃,导致火山喷发,当地森林被火山灰掩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把整片森林变成化石,深埋地下,后地壳抬升至较高处,地表外力风化、侵蚀,把森林化石之上覆盖的岩层破坏搬运掉,森林化石出露,由此形成的石化森林。
由此判断,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板块碰撞、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11.材料信息表明,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旱,草原、沙漠广布,植被覆盖率不高,如果植被覆盖率高,会导致下渗增加,植被蒸腾量大,河流流量损耗相对较大,排除A;巴塔哥尼亚东部自西向东作阶梯状倾斜,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较快,图中显示,巴塔哥尼亚地区河流流程较短,因此巴塔哥尼亚地区河流流量损耗相对较少,B符合题意;冰雪融水多,河流流量较大,与河流流量损耗相对较少无关,排除C;当地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较少,用水量不大,这也是河流流量损耗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B。
【点睛】
巴塔哥尼亚东部则是以辽阔的台地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
自西向东作阶梯状倾斜,东部则以陡峭的悬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现代干旱气候的影响,地表多冰蚀谷、冰碛丘、冰缘湖积冰水沉积及多种风蚀、风积地貌。
巴塔哥尼亚气候条件恶劣,素有“风土高原”之称。
受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及沿海福克兰寒流等的综合影响,荒漠直抵东海岸,但大陆性特征不很强烈,冬夏没有极端的低温和高温,7月均温0℃-4℃,1月均温为12℃-20℃。
降水稀少,全区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mm,并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
12.
(1)8 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 1~2 气温低于0℃,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没有补给水源 蒸发旺盛和农业引水灌溉,使河流径流量减小 气温
(2)季节性积雪融水 雨水 3 (3)A
【解析】
整体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以及特点,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变化小。
(1)由图可判断,甲河径流量大小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河流径流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最大径流量出现在8月,此时段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
1~2月份因气温低于0℃,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没有补给水源而出现断流。
5月份蒸发旺盛和农业引水灌溉,使河流径流量减小,径流量较相邻月份少。
(2)由图可判断,乙河有春、夏两次汛期,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
A为春汛是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而形成,B为夏汛,以大气降水(雨水)补给为主。
该河流还存在地下水补给。
(3)甲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最为典型。
乙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故该题选A。
【点睛】
河流补给方式分为:
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
在不同地区的河流补给方式不同,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高纬度地区河流的春汛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13.地表径流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对气候:
气温年较差变大;降水的变率增加;气候变得干燥;降水量减少等。
对水文:
径流量变化加大(或者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加。
整体性甲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在此汇集
【解析】
【详解】
(1)水循环的环节有:
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图中的河流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2)根据形状及所处位置判断图中的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是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河流流速慢且有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处会形成河口三角洲。
故②、③两处的地貌成因共性均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3)②、③两处地貌均为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新地貌,这些地貌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水循环中“不断雕塑地表形态”这一作用。
(4)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被破坏变为耕地后,缺乏森林植被养护和保护地表受降水等外力作用,将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河流的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增大;由于森林植被减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也会减少,气候将变得干旱,气温日、年较差均增大。
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5)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一般在向斜构造处容易发生透水事故.根据岩层弯曲分析乙是背斜,背斜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甲是向斜,容易汇水,所以在甲处易发生透水事故。
【点睛】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及水位。
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植被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
破坏植被会对水文造成的影响是: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
14.①外流;②降水量;③蒸发量;④降水量;⑤蒸发量;⑥面积稳定;⑦大于;⑧等于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外流河变成了内流河,三个阶段为:
从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第一阶段: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故乌裕尔河原为①外流河,此时,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期间,其降水量的支出形式主要是蒸发量及汇入嫩江的径流量。
根据②=③+汇入嫩江的径流量可以推知,②为降水量,③为蒸发量。
第二阶段:
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期间,,由于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大,但降水基本稳定,故④为降水量,⑤应为蒸发量。
第三阶段:
扎龙湿地⑥面积稳定期间,由于面积稳定,故湿地的收支平衡,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此时,乌裕尔河已经发展成了内流河,在其为外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当变为内流河后,由于湿地面积相对稳定,则降水量近似等于蒸发量。
即⑦为大于;⑧为等于。
【点睛】
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最终消失在内陆或沙漠中的为内流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知识点 复习 相互 联系 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