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12252663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9.33KB
扬中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docx
《扬中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中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中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8年1月—2020年12月)
2018年4月26日七届六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我校原为“扬中县聋哑学校”,创建于1988年。
1995年迁入现址(三茅街道中兴路92号),2000年,学校开始招收智障类学生,2001年更名为“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学校由单一的聋教育发展成聋弱一体(聋教育和智障教育)的综合性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聋生生源逐年萎缩,从2008年暑期开始,学校成为以智障教育为主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学校占地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230多平方米。
全校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人,33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25人,12人毕业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另13名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任教师中,有9人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
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100%达标,本科学历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扬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其中镇江市骨干教师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
二、发展优势
(一)学校精神初步形成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人道主义大爱精神的事业。
多年来,全校师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坚定“以为换位”的奋斗步伐,以博爱的情怀育残成人成才,初步形成了“奉献大爱、追求卓越”的特教精神,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明显改善近三年来,学校投入60余万元,修缮校舍,增设皂艺室、烘焙室,建成了简易阳光花棚,添置了一体机、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学校实现内涵和外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
(三)内涵发展进一步凸显德育工作初具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德育活动丰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推进了新课程改革,初步构建了以“生存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生活而教,为生存而学”的理念凸显,个别化教学、主题单元活动(社区化课堂教学)、学生成长平台建设以及烹饪、花卉种植等课程建设初显成效,得到了镇江市兄弟学校的广泛借鉴和省内特教同仁、专家的认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先后被评为镇江市平安校园、镇江市文明单位、镇江市信息技术先进学校、镇江市绿色学校、镇江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三、发展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现有规模偏小,难以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延伸。
校舍建筑、活动场地等生均面积不足,校舍使用年限较长,教学、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智障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此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二)师资数量缺口大,师资结构亟待改善,师资质量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任务极其艰巨。
立足当前,对照国家和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学校专任教师缺编10人以上,结构性缺编更为严重。
当前,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残障类型多样、复杂,残障程度越来越重,学校原有办学思路、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生活教师、幼儿教师、康复类教师、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缺位现象日益突出。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我校因为规模小,教职工数量少等原因,按教育局现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我校在二次分配时教职工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低于普通中小学,与普通教育教职工相比,我校教职工待遇呈下降趋势,工作积极性受挫。
(三)扬中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未建立,“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名实不符,“中心”价值无法实现,在普通中小学就读的残障儿童少年享受不到应有的适切的特殊教育。
四、发展机遇
我校与扬中市残联托养中心、康复中心异地合建工程正在实施,预计2018年暑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校规划十五年一贯制(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职高教育),建成扬中市特殊教育评估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示范教学中心、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中心。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学生需要为本,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及《扬中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大力巩固提升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快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逐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
致力于适性的特殊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适性:
“适性”是指适合儿童的天性和学生的个性,即适合、适宜和适应,简言之“适切性”。
“适性”教育就是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儿童自主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实践过程的整体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
适性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一个方向的发展都得到激发;特点之二是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把成功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段上去考量。
只有适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特殊教育必须切合特殊孩子的成长需要与可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依据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致力于开展适性的特殊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自理自立的公民,让每位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现代化、综合性、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一、办学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现代化: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依托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将校园打造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教育系统,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评价、科研和服务。
成功创建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
综合性:
从一个单纯的教学机构转型为集教学、服务、管理、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机构,成为一所能同时承担传统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训练职能以及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中心职能的新型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资源整合:
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资源,联合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临床实践者、社区倡导者、志愿者、政府公务员等多方人士,运用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残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最适宜的服务与支持。
二、培养目标
智力残疾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能够基本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三个层次学生的成长目标:
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在家人的看护下能够照顾自己;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能够独立居家生活;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能够从事简单生产劳动。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
领域
现状
目标
学
校
建
设
学校占地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230多平方米。
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均不符合省合格培智学校标准。
校舍建筑趋于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功能室不齐全,硬件设备不完全达标。
1.异地新建一所15个教学班,能容纳不低于100名在校生,条件齐备的含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职高教育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
(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
2.建成六个中心:
扬中市特殊教育评估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示范教学中心、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中心。
学
校
装
备
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不足,部分设施设备、康复器械老化。
现有律动室、感统训练室、蒙氏训练室、资源室(语训室)、皂艺室、烹饪室(烘焙室)、运动康复训练室、器材室各一个,但大多不符合标准。
3.新建20个达到省和国家培智学校标准的专用功能教室(律动室、语训室、感统训练室、蒙氏训练室、多感官训练室、沙盘教室等),塑胶运动场面积不小于2500平方米。
4.建成电子图书阅览室。
5.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校园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6.添置、更新体育、音乐及康复器材。
7.规划并建设特奥运动场所,添置特奥运动器材。
学
校
管
理
各类管理、考核机制基本健全,和谐校园氛围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管理较为规范,细节化管理比较到位。
8.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及各项制度,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
9.构建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信息化管理体系。
10.创建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二类特色学校、镇江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优秀学校、扬中市先进教工之家。
队
伍
建
设
学校现有33名教职员工,其中党员13人,专任教师25人,大专学历100%达标,本科学历教师20人,扬中市骨干教师2人,镇江市骨干教师1人。
一支良好的队伍虽已形成,但部分教师的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专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11.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工作。
12.完成教师个人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考核。
13.引进医护(康复)类、音体美学科类及幼儿教育等专业教师10人以上。
14.新增扬中、镇江两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6人、党员1-2人。
课
程
建
设
学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和实践,但实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5.构建以“生存教育”为中心,“知识教育类、康复训练类、艺能培养类、职业培训类”四位一体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16.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艺术、康复、心理课程。
德
育
工
作
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讲诚信,知感恩”为主线,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形成了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德育模式。
班主任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
17.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
18.继续完善家校合育体系,家长对学校满意率达90%以上。
19.举办学校德育精品活动和社团活动,至少有1—2项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并提炼形成我校的德育特色。
20.进一步加强“三风”及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德育框架体系,形成特色。
教
学
改
革
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个别化教学。
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建设与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
管理制度基本完备,并能落实考核机制。
但教研组建设和发展不平衡,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21.进一步完善“优秀教研组”管理体制。
22.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特殊教育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IPAD、VR、3D进课堂技术较为成熟。
23.立足学生、教师及教育的发展,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4.教师常态课“优课率”达到50%以上。
教
育
科
研
正在研究的国家级子课题1个,省级课题1个,镇江市级课题2个,扬中市级小课题1个,校级课题10个,教师论文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获奖数量逐年提高。
但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教科研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25.修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完成现有课题的研究、结题任务。
26.新申报1个省级课题、1-2个镇江市级课题、3-4个扬中市级课题。
27.有80%以上的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有60%以上的教师有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有10%-20%的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论文。
文
化
建
设
校园整体布局简约美观,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班级文化、特色文化还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28.校园环境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29.开展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职工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争创“扬中市先进教工之家”。
30.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环境布置富有个性。
特
色
建
设
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31.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3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打造“周三去哪儿”品牌活动。
3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在手工皂制作、花卉种植、洗车、烹饪、干洗衣服等方面凸显特色。
第五部分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重点工作一:
校园建设
发展措施
1.全面关注新校建设工程,力争2018年暑期完成搬迁工作。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底全面完成新校园绿化、美化、文化等布置。
重点工作二:
队伍建设
发展措施
1.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引进医护(康复)类、音体美学科类及幼儿教育等专业教师10人以上。
2.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加强考核。
建立各项培养培训的刚性要求和考核方案,形成“学、考、赛、研、奖”为核心的师训激励机制,学校师训经费投入年年有增长,保证教师培训频次和质量。
3.加大“1358工程”实施力度,抓实拜师结对工作,高度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4.抓好课题研究与管理。
切实开展现有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参加新一轮省市课题的申报。
重点工作三:
教学改革
发展措施
1.加强学习和系统培训。
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学培训;提高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频次。
2.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以优秀教研组建设为载体,引领校本教研纵深发展。
对照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及时考核。
3.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指导,构建以“生存教育”为中心,“知识教育类、康复训练类、艺能培养类、职业培训类”四位一体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及“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成立研究小组,借鉴外校经验,探究各年段特色课程及不同年段、不同课型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IPAD、VR、3D技术进课堂的实践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效能最大化。
4.依托学生多元评估平台、学生个人成长平台、教师个人发展平台,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过程评价,将过程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建立学校、班级、教师为一体的考评机制,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执行《特教中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九项制度》,加强自查、检查和指导。
6.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和观摩课活动,有效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学节”活动。
重点工作四:
六大中心建设工程
发展措施
1.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六大中心工作。
2.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成立以校长、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六大中心工作小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确保工作的实施正常、有序、规范。
3.各中心各司其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研讨等活动,做好资料的积累。
重点工作五:
文化建设
发展措施
1.弘扬学校精神。
广泛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核心及校风、学风、教风,使其人人皆知,让“致力于适性的特殊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三生教育”的文化核心、“向上向善”的校风、“求活求新”的教风、“动手动脑”的学风深入人心,进一步强化“学校扬名我光荣,学校发展我受益,学校和谐我快乐,学校建设我责任”以及“以作为换地位,以业绩显才华,以素质塑形象,以特色求发展”的共识。
2.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
建立健全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残障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3.建设自强不息、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残障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4.建设环境优雅、功能齐备的物质文化。
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先进、服务完善、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第六部分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全体教职工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念和责任意识。
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搞好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明确学校三年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挑战意识,提高干部职工实施规划的自觉性,增强实施规划的主动性,发挥实施规划的创造性。
二、组织保障
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管理作用。
各分管领导、职能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
组建三年规划子目标达成自评小组,定期检查目标达成度,适时调整、改进和完善规划,并作为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利用规划实施的契机,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使两支队伍更具有战斗力。
三、制度保障
(一)推进民主集中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保证教职工大会对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的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
新一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交教职工大会充分讨论,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在讨论中逐步完善,在讨论中奠定基础,使新三年发展规划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愿景。
(二)实行目标管理制为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落实规划的常规管理制度,实现“定人、定岗、定目标”的规划落实要求,充分体现“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学校将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并制定学校管理细化目标,形成并实施学校的岗位目标管理方案,并且把学校发展的三年规划具体分解到学校的整体工作方案和各处室、各组室工作计划或发展计划中,形成“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方案体系。
(三)构建评价激励机制
1.建立并完善三个评价系统:
一是自我评价;二是学生及家长评价;三是校外专家评价。
三个评价系统既独立又整合。
2.聘请校外专家指导,成立学校主动发展顾问团,让专家参与规划实施、指导和评估。
每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评估,学校根据评估反馈意见进行规划的调整,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3.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将目标按年度分解给各部门,由各部门负责落实,将目标完成情况与考核挂钩。
每年由校长向教职工大会报告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
4.将规划实施进程向教职工大会和家长委员会汇报,每学期听取一次教职工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吸取他们的意见,更好地实施规划。
5.定期听取上级领导、督导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情况的指导。
四、后勤保障
(一)创建优质后勤服务完善后勤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设一个适用、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形成良好的后勤运行机制,提升后勤内涵。
(二)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开辟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建立扶残助学长效机制,为贫困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和生活提供保障。
争取多方投资,努力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
附:
2018年度目标实施计划表
目标领域
目标内容
责任处室(人)
学校建设
1
完成新校建设,并做好新校搬迁及新校区美化、净化、教育化工作。
校长室(黄勇)
总务处(叶明)
2
维护、更新食堂炊具等硬件设施,满足食堂工作规范需要。
3
完成学校学制升级(增设学前段和职业高中段)报批、备案等事项。
学校装备
4
更新、添置语训室、运动康复训练室、感统训练室等功能室设备。
更新部分体育、音乐器材。
教导处(杨扬)
总务处(叶明)
5
添置若干台教师用笔记本电脑,确保人手一机。
完善各教室、功能室现代化电教设备配置。
在硬件设施上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
学校管理
6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
校长室(黄勇)
校工会(徐敏)
7
进一步完善学校各功能教室的使用制度,促其教育效益最大化。
8
巩固并发展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创建成果;通过镇江市文明单位复评;争创“扬中市先进教工之家”。
9
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并形成全员参与、和谐融洽的民主管理体系。
队伍建设
10
引进音、体、美学科类及幼儿教育等专业教师至少5人。
校长室(黄勇)
校长室(徐敏)
11
实施《特教中心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特教中心后备干部培养方案》初见成效,优秀人才质量和数量有突破,力争有一名以上后备干部被提拔。
12
开展新一轮中层干部岗位述职、竞聘活动。
13
教师个人完成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
14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研讨课、讲座人均3次以上,反响积极、强烈。
15
落实教师培训的制度、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学习能力。
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次数达到人均1次以上。
德育工作
16
学校德育框架体系初见雏形。
进一步加强新校校园文化建设,全校师生知晓校园核心文化。
校长室(徐敏)
德育处(左扬宁)
17
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和班主任工作规范量化考核标准。
18
按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19
实施学校第九届科技节、生活艺术节、体育节活动。
20
进一步优化1-9年级《家长必读》校本教案,按计划对学生家长开展教育。
21
办好家长学校,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课程建设
22
培育一支适合我校课程建设需要的课程开发队伍,70%的教师能任教1门及以上校本课程。
校长室(徐敏)
教导处(杨扬)
23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体系。
初步搭建起我校“知识教育类、康复训练类、艺能培养类、职业培训类”四位一体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并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24
扩大课程交流范围,加强与周边兄弟学校的合作联系,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与交流,进一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教学改革
25
举办第九届教学节。
校长室(徐敏)
教导处(杨扬)
26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特教中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九项制度》。
27
开展多种培训,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
28
建立健全教研组各项制度,评选优秀教研组。
29
IPAD技术进课堂,有效利用IPAD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0
协助教育局教育科做好随班就读组织、指导工作,认真开展疑似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筛查工作,做好普通小学资源教室建设使用指导等工作。
31
启动送教上门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小组,做好师资培训、送教上门等工作。
教育科研
32
建立课题研究的管理考核办法。
校长室(徐敏)
教导处(杨扬)
33
做好原有课题的结题工作;成功申报1个省级课题。
34
组织与兄弟学校教科研交流活动。
35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科研论文比赛,论文获奖达到人均2篇次以上。
特色建设
36
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
校长室(徐敏)
德育处(左扬宁)
37
在手工皂制作、花卉种植等方面成效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彰显。
2019年度目标实施计划表
目标领域
目标内容
责任处室(人)
学校建设
1
完善多功能报告厅等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设施设备,提升学校现代化品质。
校长室(黄勇)
总务处(叶明)
学校装备
2
建成六个中心:
扬中市特殊教育评估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示范教学中心、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中心。
校长室(黄勇)
校长室(徐敏)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优化网络信息办公系统,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突破。
4
建成资源齐全的电子阅览室。
学校管理
5
开(增)设特殊教育学前班及高中班各1个
校长室(黄勇)
校长室(徐敏)教导处(杨扬)
德育处(左扬宁)
6
继续充实《特教中心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使其更具激励性和导向性。
7
创建镇江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优秀学校。
队伍建设
8
引进学科教师、康复训练教师、生活教师5人以上。
校长室(黄勇)
校长室(徐敏)教导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中 特殊教育 中心 学校 三年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