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docx
- 文档编号:12232171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9.10KB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一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
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
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
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B.过:
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
思虑/忧虑/思考/思虑D.色:
神态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
故选【乙】。
【答案】【乙】
14.【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
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答案】
(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二、(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倚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恶以为密中之事事无大小,患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运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頹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额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献之太常,工视之,曰:
“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日:
“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
“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
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期年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不然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
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B
9.译文: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10.C
11.
(1)①周年,满一年②如此,这样
(2)①原因:
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
②揭示现象:
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
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
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
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
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
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
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
尝曰:
“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
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
【注】①半山老泉:
“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媵人持汤沃灌汤: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敝:
(3)请借不许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荷: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6分)
6.(4分)
(1)热水
(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
7.(3分)B
8.(4分)
(1)(2分)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2分)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9.(5分)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乙文则通过阎正衡借书记诵、以薪换书、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18题。
(11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
(2)持汤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计日以还B.从乡之先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而承天子之宠光
C.是肤皲裂而不知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久而乃和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1)等待,等到。
(2)热水
16.B
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9—21题。
(6分)
橄榄
时珍曰:
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
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
《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9.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
故人名为谏果。
20.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故/人/名为谏果。
20.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21.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只答“治鱼骨鲠胸(喉)”,得1分)
六、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1-12(4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颅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脑断款?
(纪昀《河中石兽》)
1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2分)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考点】文言断句。
【解析】应先初步感知语意,然后抓住断句标志来准确断句。
“水不能冲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作代词,一般位于语句开头,故应在“其”前断开;“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答案】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2.【解析】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
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答案】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况且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虚浮,石兽被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颊倒了吗?
”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虚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装机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击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他们,不是更颠倒了吗?
”依照他的活(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方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七、文言文阅读(10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
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
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①,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
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
”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
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
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
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
级别较低的官职名。
②伐:
自夸,夸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寻遇疾未果,寻病终
B.莫不备具百废具兴
C.无珠玉以为含可以一战
D.而多弼不自伐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1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言文阅读(10分)
9.A(2分)10.C(2分)11.B(2分)
12.
(1)示例:
(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
(2分;补出主语,“悉”“遗”“辞”译对1分,表达顺畅1分。
)
(2)示例: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或: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分;“由之”“行其道”译对1分,表达顺畅1分)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
(14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曰:
“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
“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曰:
“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
2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2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2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