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12227638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49.30KB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docx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对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
倾斜。
②宥(yóu)座:
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
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
(1)本题划分技巧:
①句子成分划分:
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
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
善良,好,擅长。
“者”:
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善者:
优点。
③孔子观于周庙:
孔子参观周庙。
“观”是一词多义:
景观景色,观看参观。
④虚则敧:
空了就会斜着。
“虚”是一词多义:
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行,走。
师,老师。
②恶,怎么。
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
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
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
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
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
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
启示:
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⑴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以……为乐;②优点;③参观;④空
⑶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
“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
“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
“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子路问: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
2.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
(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
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注释】①管宁:
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
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
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
(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
一同或一起。
“故”:
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
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
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
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
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和他绝交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
(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
故选D。
(2)①儿女:
子侄辈。
句意: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非:
不是;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
句意:
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
②俭以养德________
③夫学须静也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作者诸葛亮在文中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4)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有道德的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学习;振奋
(2)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立志,学习,惜时。
(4)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以”这里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淡泊:
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
年纪。
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要成才必须要立志、学习;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成才必须要惜时。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诸葛亮写这篇文章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要立志学习,要珍惜时间,不要到了老了后悔,这也启示我们要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故答案为:
⑴有道德的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学习;振奋
⑵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立志,学习,惜时。
⑷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主旨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不亦说乎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
(1)每天;同“悦”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解析】【分析】
(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②说:
通假字,同“悦”愉快;③殆:
动词,疑惑;④忠:
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笃志:
志向坚定。
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
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仁:
仁德。
句意是: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朋:
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
(1)①每天;②同“悦”愉快;③疑惑;④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②,思意不惬。
后示张公③,张曰:
“此二京④可三。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⑤,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
于是先相非贰⑥者,莫不敛衽赞述⑦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左太冲:
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
②讥訾(zǐ):
讥笑非难。
③张公:
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
④二京:
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
⑤皇甫谧:
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
⑥非贰:
非难、不同意。
⑦敛衽(rèn):
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
赞述:
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莫不敛衽________
②未重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君文未重于世
B.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C. 于是先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文言文 练习 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