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227034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84
- 大小:383.43KB
二上数学教案.docx
《二上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数学教案.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上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1课第1课时连续号:
01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兴趣。
让学生动手操作,结合所学内容,提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测量问题,并进行解决。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二、互动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一.谈话导入新课题
1.妈妈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有的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具体高多少,矮多少,你能知道吗?
(学生思考)
2.“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教学例1(统一长度单位)
1、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双臂量石头的寛度,以一拃或脚长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一度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物体的长度)。
3、交流汇报,课桌的长度是几拃?
学生量的是10拃,老师量的是8拃,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并展示他们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教学例2(整体认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竖线叫刻度线,CM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0刻度很重要,它象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老师边讲边示范,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强调测量纸条的正确方法。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2.同桌合作,量一量3厘米、5厘米、7厘米给大家看。
老师指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
书
设
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
学
反
思
第1单元第1课第2课时连续号:
02
认识米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米的表象。
2、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的表象和学会测量的方法后,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互动新授
三、积累运用
四、课堂小结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样做出来的?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1、认识米尺:
让学生用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的教室黑板的长度,然后用老师的尺子量,有什么感受?
老师指出:
老师的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一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用m表示。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尺子就可以了。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观察刻度:
尺子上的刻度,0~10表示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学生做答: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用准备好的长绳,量出一米。
4、估量:
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
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2、估一估,象皮擦、讲台、课本大约有多长?
3、操作性练习:
认识卷尺和皮尺,用它来量身高和教室地面。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他们吧!
板
书
设
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
学
反
思
第1单元第1课第3课时连续号:
03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方法
1、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2、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二、互动新授
三、巩固应用
四、课堂小结
消防员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下来比走楼梯块呢?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
(3)认识线段是直的。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课本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教师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
板
书
设
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
学
反
思
第1单元第1课第4课时连续号:
04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三、积累运用
四、课堂小结
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做好铺垫。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经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
书
设
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
学
反
思
第2单元第1课第1课时连续号:
05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具、学具
准备
主题图、计数器、课件、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1、尝试列式。
二
(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
提问:
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
〔二
(1)班35人,带队老师2人〕求一共多少人?
2
+35
追问:
35加2等于多少呢?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2)用计数器拨。
(3)竖式计算。
老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
“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以不和下位上的.“3”对齐?
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
1、做一做第一题。
2、做一做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列竖式计算,笔算时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
板
书
设
计
加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例135+2=37(人)
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第1课第2课时连续号:
06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综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2、列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情境图,投影片,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
(1)班35人,二
(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交流算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位加的?
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从个位加起,注意:
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
老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老师追问:
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
(两个3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
)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引导: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3练一练。
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一题)。
2、列竖式计算。
(完成教材:
“练习二”的第2题)
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列竖式计算,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板
书
设
计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例235+32=67(人)
注意:
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第1课第3课时连续号:
07
进位加
教学目标
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法则。
教学方法
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并掌握算理
教具、学具
准备
情境图,投影片,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三、巩固提升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请学生用竖式算一算:
65+32=?
52+3=?
34+20=?
然后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竖工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1、老师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
二
(1)班和二(3)班一黄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得出:
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
(2)谁能列算式?
(3)怎样计算35+37?
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姐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
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
提问:
5根和7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
10根可以捆成一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
提问:
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从哪一位加起?
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么改正的?
结论是什么?
结合小棒与列竖式讲解。
(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
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个位上?
(向十位进1)
3比较小结。
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第一站:
我能算。
(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第二站:
快速写得数。
(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4题)
第三站:
啄木鸟捉害虫。
(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第四站:
趣味算式。
(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图框中的题)
笔算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
)
板
书
设
计
第三课时进位加
例335+37=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第1课第4课时连续号:
08
练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具、学具
准备
投影仪、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巩固
二、计算练习
三、解决问题
四、小结概括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谁能说说,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老师小结:
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出示教材第15页的第3题。
2、出示教材第15页的第6题。
小结: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数进1,十位上两个数加来要再加上1。
3、出示教材第16页的第8题。
小结:
观察算式左右两边有没有相同的数,相同的数加上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大,相同的数减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小,没有相同数的算式的比较,我们要通过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4、练练手。
(1)出示教材第16页的第7题。
(2)出示教材第16页的第9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的第10题。
出示卡片;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
2、出赤教材第16页的第11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所有可能,再在组内互查、
互评。
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用的是什么方法?
老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巩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板
书
设
计
第四课时练习二
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第2课第1课时连续号:
09
减法
教学目标
由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肯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图配合笔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笔算减法。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板,圆片,数位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
谈话: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国获得51枚金牌,获得第一名,现在我们看看金牌榜前5名。
(老师出示表格)5个国家各获得几枚金牌?
学生观察:
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1、教学例1
看着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
……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2。
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口算;。
②列竖式计算。
引导:
用竖式怎样算呢?
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老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老师提出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
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3、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
(2)第2题。
老师提问:
个位上得几?
怎样写?
(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
〕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
书
设
计
减法
第一课时不退位减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6-23=13
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
学
反
思
第2单元第2课第2课时连续号:
10
退位减
教学目标
采用合用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新知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教学例2。
(1)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根据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
(3)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
2、教学例3。
(1)出示题目。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拉对齐,从个位算起,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能列竖式计算“50-24=?
”
(2)反馈交流。
老师提问:
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
十位退位后,个位要算10减4,十位就剩40-20,得20。
(3)对比小结。
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老师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老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板
书
设
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251-36=15例350-24=26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教
学
反
思
第2单元第2课第3课时连续号:
11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减法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巩固知识
三、拓展提高
四、小结概括
首先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的四道题(获得乐园门票):
54-27=?
66-49=?
43-37=?
95-63=?
下面我们开着车去公园里,去公园的路上障碍重重,同学们有信息清除路障吗?
1、清除障碍。
去公园路上障碍重重,同学们有信心清除路障吗?
(1)障碍1。
(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出示路牌:
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障碍2。
(完成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课件出示一排花朵:
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小结:
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如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如果不够减,从十位上退十,这时十位上的数要减1。
2、计算能手。
(1)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9题。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10题。
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
(1)帮小鸡找妈妈(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8题)
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