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测量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2225575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3.65KB
亦庄测量方案.docx
《亦庄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亦庄测量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亦庄测量方案
1、编制依据
1.1有关规范、规程
序号
类别
规范、规程名称
编号
1
国家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2
国家
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28—96
3
行业
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
4
行业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
5
地方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J0-21-95
6
国家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50319-2000
7
地方
建设工程监理规程
DBJ01-41-2002
8
地方
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定
DBJ01-51-2003
9
国家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10
国家
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50221-95
11
国家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
1.2施工图纸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开发区X31F1地块住宅项目”建筑及结构施工图纸;
1.3施工技术方案
见施工组织设计
1.4工程定位依据
见《定位成果通知书》
2、工程概况
该工程场地东至博兴六路,西侧X31C1地块,南至泰河二街,西至博
兴七路,北至泰河一街。
工程建设单位为北京博大新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单位为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为北京建业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为中建保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概况
本工程由三栋28层塔楼、一栋3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停车楼以及地下2层停车库组成,塔楼为地下4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停车楼为地下2层。
总建筑面积为13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1772㎡,地下建筑面积为58228㎡。
3#、4#、5#楼B4层高3.35m,B3层高3.00m,B2层高2.80m,B1层高3.25m。
地上28层,层高均为2.80m。
建筑高度为79.70m。
结构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基础为墙下筏板基础。
8#楼B2层高3.6m,B1层高5.5m,F1层高4.5m,F2、F3层高4.2m。
建筑高度为14.50m。
结构为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为独立柱基+防水板。
地下停车库B2层高3.2m,B1层高3.4m。
结构为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为独立柱基+防水板。
3#楼设计标高±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29.70m,室内外高差0.450m。
4#楼设计标高±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29.25m,室内外高差0.450m。
5#楼设计标高±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29.35m,室内外高差0.450m。
3、控制测量
3.1控制测量的目的
建立开法区X31F1地块住宅施工场地的平面及高程施工控制网,为开发区X31F1地块住宅项目各阶段施工提供统一的坐标及高程依据,确保各建、构筑物按设计准确就位。
3.2本工程测量控制网等级划分
按三级控制,即首级控制网、二级控制网(主轴线控制)、三级控制(细部结构控制线)。
首级控制网
三级控制(细部结构控制)
二级控制网(主轴线控制)
3.3施工平面测量控制原则
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首级测量控制网在保证工程整体性的情况下应满足工程施工各阶段结构定位的需要,控制网的精度设计,应该以各施工阶段中对测量精度的最高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开发区X31F1地块住宅工程的设计要求及相关的国家规范确定。
4.平面控制网
4.4.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导线控制点坐标见附图、测量导线平面控制示意图)
4.4.2首级施工平控制网
根据开法区X31F1地块住宅工程总体外廓线,我方根据测绘院提供导线控制点布设为首级控制网,经我方复测,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我方决定在施工过程中加密并继续采用此控制网。
4.4.3二级施工平面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建立在首级网的基础上,布设成建筑物k5、k15、k27,k35、KL、kE主轴控制线平面控制网,由建筑物主轴控制线(桩点)组成,并与首级控制网进行坐标联测。
D[1]5、D[1]6、D[1]7测绘院控制线(桩点)组成,和采用全站仪常规的测量方法,极坐标法测设主轴线,角度、距离要闭合、误差在规范允许内进行闭合差调整。
二级控制网的观测方法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四等导线技术要求实施。
4.4.4施工控制网的复测
为保证整个施工期间首级施工控制网的正确,防止由于控制点沉降、位移引起的控制网扭曲造成精度下降,对首级控制网将定期进行复测。
复测工作每三个月左右进行一次。
4.4.5楼层放线测量与控制
4.4.5.1轴线竖向投测和细部放线。
为满足施工的需要,本工程采用先进的激光测控技术和全站仪配套进行工程测量,即采用激光铅垂仪作为竖向投测主轴线的测量设备,其精度达±4MM/百米。
首先在一层用全站仪按常规的测量方法,精确的测设主轴线,角度、距离要闭合、误差在规范允许内进行闭合差调整。
根据测量的需要在建筑物内设置内控点(在结构上埋设铁板200×200×10,精测定位)。
施工生产分流水作业段,在各作业段内均要布设足够的控制点,保证每段都能独立的进行测量放线。
各施工段之间测量工作完成后,均要进行闭合测量。
激光束穿过各层楼板相应的位置做200×200预留洞,洞的四周砌设高50的挡水墙,防止投测点时施工用水流洒到仪器上,
测设方法:
激光铅垂仪置于首层工段控制点,向上各层垂直投测,利用对讲机通知首层观测员分别旋转0度、90度、180度、270度测设四个点后取中,消除仪器系统误差的影响,同样的方法向上投测控制点,同一施工段的点投测到上层后均需校核并满足施工要求,如果误差在规范允许内,进行评查并调整闭合差,再用50米钢尺精确放出细部轴线,然后根据此放出各部位的柱基线、墙体线、门洞口位置线等,测量放线工作完成后,经自检合格,再交有关部门验线,合格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4.4.5.2楼层放线允许误差
(1)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为:
每层±3mm;高度(H)≤30m时误差5mm~10mm;总高(H)30m (2)各部位放线的允许误差 序 号 项目 允许误差(mm) 1 主轴线 L≤30m 30m 60 90m ±5 ±10 ±15 ±20 2 细部轴线 ±2 3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4 非承重墙边线 ±3 5 门窗洞口线 ±3 5.施工高程控制网 5.1首级施工高程控制网精度 首级施工高程控制网按二等水准网的精度进行设计。 主要技术要求如 每千米高差 中数中误差 测段、区 段、路线 往返测高 差不符值 附合线路或 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偶然 中误差 M△ 全中 误差 MW ≤±1 ≤±2 ≤±4 ≤±4 ≤±4 下: 首级高程控制网观测采用二等水准观测方法。 视线长度及高度 要求见表2所示,测量限差要求见表3所示。 表2 视距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50m ≤1.0m ≤3.0m ≥0.3m 表3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 基辅分划读数的差 两次高差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 3.0mm 0.4mm 0.6mm 1.0mm 5.2施工高程控制网布设形式 为使首级施工高程控制网具有较好的内符精度,控制网布设为闭合水准路线,由测绘院提供水准点设为起算高程。 作为本工程的首级施工高程控制网。 根据北京华京燕测绘有限公司提供的高程控制点BM9、 BM10、BM11向施工现场内引测高程控制网,按附合路线施测,联测现场高程控制点,从BM9附合到BM10,按普通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高差闭合差≤6√n(mm),闭合差应进行平差处理。 场区高程控制点要定期复测,能通视。 与楼层相互关系(见附图1) 5.3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点选点与埋设 控制点的具体位置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在地质坚硬,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且能较长期保存的地方。 经我方现场踏勘,将高程控制点部设在相对稳定的塔吊基座上。 5.4标高传递与控制 采用附合测法,在建筑物四周墙体外侧,布设3个标高控制点,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用钢尺向上各层量距(各层的层高),地下每层校核、地上每三层校核一次,在相应的位置设点,之后每层用水准仪进行校测3个标高点,精度在±3mm内,总高±15mm内调整闭合差,于各层特殊部位测设标高点,作为浇注砼地面施工,门窗的安装等依据。 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精度要求见表4 表4 序号 项目 允许误差 1 每层 ±3mm 2 总高 (H) H≤30m ±5mm 30≤H≤60m ±10mm 5.5.高程放样方法 5.5.1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5.5.2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5.5.3水准仪分别照准二个以上已知高程基准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5.5.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5.5在需要的安装施工部位测定并标注高程点。 5.5.6再次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6、施工测量放样方法 6.1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6.1.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6.1.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6.1.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6.1.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6.1.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1.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6.1.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 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6.1.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6.1.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气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6.1.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6.1.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6.1.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6.1.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6.1.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6.1.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6.1.16.填写测量放样交底单。 6.2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 6.2.1已知点A2上架设全站仪整平,在已知点A1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用放样点、A2的坐标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方位角。 6.2.2.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5.1.4~16”步骤相同。 7.施工时的沉降观测与变形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由有资质的单位观测,观测方案另编制方案)。 施工中做到步步校核,定期观测楼座高程与原始点的高差,预防楼座不均匀沉降。 7.1护坡的位移观测 7.1.1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原则: 基槽台的监测点应布设在能正确反映基槽变形的特征点上,监测点正常情况下每20米布置一个观测点,遇到特殊情况后加密布设,即所有阳角处即使间距小于15米亦布设监测点(此监测点只作为平面监测点不考虑沉降)。 基坑的监测点主要作在基坑的翻边上,每个监测点用钢钉钉入并逐个编号。 基坑翻边上监测点个数约5个。 由于各种原因监测点往往需做调整。 7.2.监测点布设原则 7.2.1基槽台的监测点应布设在能正确反映基槽变形的特征点上,监测点正常情况下每20米布置一个观测点,遇到特殊情况后加密布设,即所有阳角处即使间距小于15米亦布设监测点(此监测点只作为平面监测点不考虑沉降)。 7.2.2工作点布设: 基坑阴角变形非常小,远小于观测误差,因而可以作为此项观测的工作点,在各个阴角分别作工作点测站。 7.2.3基准点布设: 基坑直接影响范围为其深度一半,同时建筑基坑作为一个临时工程在数月后要回填。 因而,可在基坑范围10米外做三个基准点点号分别为F1、F2、F3(点位如图所示)。 通过在基准点设站每隔半月对每个工作点高精度测量以确定工作点的稳定性。 同时应看到西侧本已曲折,再对工作点测量已失去意义,因而重点对东侧工作点测量。 7.2.4监测精度: 基坑监测主要是为基坑安全性提供依据,况且建筑基坑并不是高度敏感建筑物,周围深度一半范围内没有建筑物,因而监测点按二等变形监测点中误差小于3mm观测即可。 7.2.5监测方法及仪器 1、仪器: 拓普康332W全站仪及配套设备;电子经纬仪;塔尺钢尺。 2、监测方法: 1)按视准线法观测: 工作点设站远处选一固定点定线直接做基准线观测变形值。 2)距离较近时可按照全站仪测角、测距而后计算变形值。 7.3.观测频率与注意事项 7.3.1.观测频率: 第一次成台时做初始观测,基坑每开挖一步都必须做变形观测,观测时间间隔每天一次,一周后改为4天一次,半月后改为每周一次,当台阶的位移超过规范要求时,应加密观测,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土方回填至台阶时,停止观测。 7.3.2.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同一观测点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 观测期间使用同一种仪器,一个人操作,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对有地下管线和有相临建筑物的地方应加强变形观测。 2)在埋设监测点和施工期间的观测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协助,对基准点和观测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点位不被人为破坏。 3)变形观测严格按时进行,不许漏测,开挖接近槽底时,必须加强观测。 4)基坑开挖完后必须继续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定期作工作回访,确保后序工程顺利进行。 7.4.台阶变形后措施 当累计位移超过5cm时或连续两天每天位移均超过3mm时,应及时报警,同时应派专人做基槽巡视,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经分析原因后,作出正确判断,必要时也要报警。 8.测量技术原则 8.1为了及时准确地作好施工测量工作,测量员在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8.1.1工作程序 遵守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既先测设精度较高的场地整体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8.1.2工作原则 测法要科学、简捷,精度要合理、相称(仪器选择要适当,使用要精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 8.1.3工作方法 要严格审核测量原始依据的正确性,坚持测量工作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 8.1.4工作制度 严格执行经自检、互检合格后,由有关主管进行验线。 8.2施工测量验线工作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验线工作是发现测量放线错误和检查测量放线精度是否合格的必不可少的工序,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验线工作应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8.2.1依据要原始、正确、有效主要是设计图纸、变更洽商和起测点位(如红线桩、水准点)及其已知数据(如坐标、标高)须具有原始资料并保证其有效性及正确性。 8.2.2所用的仪器和钢尺在法定的检定周期内。 8.2.3验线的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8.2.3.1要独立验线,要尽量与放线工作不相关——主要包括: 观测人员;使用仪器;测法和观测线路。 8.2.3.2验线部位——关键环节与最弱点位。 a.原始桩位与定位条件。 b.主轴线与其控制桩(引桩)。 c.标高点和±0.000标高线。 d.电梯井和建筑物结构大角垂直度 e.放线中的最弱点位(检测放线的精度)。 8.3误差处理 验线成果与原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 8.3.1两者之差若小于1/2限差者,可对放线工作评为优良。 8.3.2两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限差者,可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 8.3.3两者之差超过限差者,不予验收。 9.仪器的配备及人员组成 9.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表9-1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序号 测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电子全站仪 GTS-332W 台 1 有效合格检定证 2 电子经纬仪 DJD-2 台 2 3 激光铅垂仪 JD100 台 2 4 自动安平水准仪 DZS3-1 台 1 5 自动安平水准仪 AL332 台 2 6 钢卷尺 50mm 把 1 9.2测量人员组成 测量师: 2名持证书上岗 测工: 6名持证书上岗 10.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仪器管理台帐,由专人保管、填写。 2、所有仪器必须每年鉴定一次,并经常进行自检。 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 4、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的车上。 6、仪器现场使用时,司仪员不得离开仪器。 7、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11.测量管理制度 l、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上岗前必须学习并掌握《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公司技术部制定的《测量管理制度》基本方案。 3、到现场放样前,必须先熟悉图纸,对图纸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尺寸进行计算、复核,制定具体的方案后方可进场。 4、所有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控制点的布置,并随时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如有破坏应及时汇报。 5、测量人员应了解工程进度情况,经常同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交流。 6、经常与技术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图纸变更洽商,并及时将变更内容反映到图纸上。 7、爱护仪器,经常进行擦拭,检查时仪器保持清洁、灵敏,并定期维修。 8、有关外业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 9、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测量人员素质。 10、必须全心全意为施工单位服务,必须将所测的点或线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