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docx
- 文档编号:12224136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2.32KB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docx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危险性较大工程特点分析
隧道偏离既有公路隧道水平距离20m,属于小净距隧道。
在仰坡喷锚支护和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围岩前提下,进入主洞施工。
主洞掘进施工采用新奥法,实施可控、光面非电爆破,喷锚及钢支撑等支护紧跟开挖。
隧道地质条件较差,洞口处覆盖层薄弱,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项目部主要人员在熟悉施工图纸、深入现场的基础上,按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规定,对该隧道进行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出洞口失稳、开挖面失稳、支护结构变形、触电、爆炸5项重大风险,6项一般风险,详见下表:
表1隧道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一览表
序号
危险源
相关运行或活动
可能导致的事故或危害
风险评价
制计划
1
洞口失稳
边、仰坡覆盖层滑坡;洞口天沟、边沟排水设施不畅;地质不良洞口未及时支护或衬砌
坍塌
重大
措施控制应急预案
2
开挖面失稳
未严格执行爆破方案;爆破后未及时清理危石;初期支护不及时
坍塌
重大
措施控制应急预案
3
支护结构变形
未及时施作二衬和仰拱,二衬距掌子面、仰拱距掌子面距离超标
坍塌
重大
措施控制应急预案
4
突水突泥
未及时进行地质预报;未超前支护;涌水地段作业未备应急设施
突水突泥
一般
措施控应急预案
5
洞内有害气体超标
未及时检测有害气体成分;通风设备不满足要求
中毒、窒息
一般
措施控制
6
隧道粉尘超标
洞口施工打干风枪;初喷作业人员未戴防尘口罩;通风设备不满足要求
尘肺病
一般
措施控制
7
临时用电
高压电进洞,安全防护不到位;未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未采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隧道内未使用防潮绝缘导线
触电
一般
措施控制
8
机械伤害
施工作业中机械操作未按照操作规程实施,防护不到位,大型机械作业未设专人指挥。
机械伤害
一般
措施控制
9
高处作业
风枪台车、钢筋简易台车、衬砌台车上作业,防护不到位,个人防护用品佩戴不齐全,无显著标志
物体打击、高处坠落
一般
措施控制
10
消防安全
隧道作业中,钢筋焊接、施工照明等,在防水设施布置时,未按照防火要求进行施工,违章作业,作业人员吸烟。
火灾
一般
措施控应急预案
11
爆破作业
火工品的储存、运输、使用;储存、运输不当
爆炸
重大
措施控制应急预案
根据以上分析,标段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为:
坍塌风险、突水突泥、中毒、窒息、尘肺病、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火灾、爆炸。
2、危险源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
(1)严重程度
1)突、涌水(泥),发生坍塌,严重时导致死亡及以上事故。
2)火工品的储存、运输、使用:
储存、运输不当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引发社会恐慌;使用操作不当将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3)有毒有害气体粉尘超标:
有可能导致窒息及职业病,严重时危及人员生命。
4)高处坠落主要发生于脚手架和衬砌台车作业,严重时危及人员生命。
5)火灾:
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事故,财产损失。
6)机械伤害主要有机械冲撞、卷进、夹住、挤压、触电、割伤、砸伤、倾翻、击穿、场外行走交通事故等,严重时造成人员重伤甚至危及人员生命。
7)触电严重时危及人员生命。
(2)分布情况
1)涌水突泥、坍塌分布于隧道开挖工作面
2)火工品的储存、运输、使用分布于炸药库、道路、施工运输,隧道开挖。
3)有毒有害气体粉尘超标分布于隧道作业面。
4)高处坠落主要发生于脚手架和衬砌台车作业。
5)火灾:
分布于洞内防水板铺设、临时生产、生活房屋,办公区域。
6)机械伤害主要发生于机械冲撞、卷进、夹住、挤压、触电、割伤、砸伤、倾翻、击穿、场外行走交通事故。
7)漏电分布于隧道内外施工照明、动力用电各施工工作面。
3、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保障措施
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为:
坍塌风险(重大)、突水突泥、中毒、窒息、尘肺病、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火灾、爆炸。
根据风险特制订以下工程技术保障措施及安全管理措施。
(1)坍塌风险
1)隧道防坍塌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隧道坍塌事故控制措施建议内容,通过前期调查及设计文件,管廊隧道防坍塌事故工程技术保障措施依据“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为遵循原则,主要通过合理选择开挖方式,及时清理洞口危石,加强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严格执行监控量测,及时施作二次衬砌来保障施工安全。
①、洞口段施工技术措施
在完成洞口截、排水设施和仰坡顶上方危岩清理后进行洞口段施工,边坡由人工配合机械整修,并按照设计要求一次到位,完工后根据设计及现场情况,及时对边、仰坡进行防护处理,防护措施根据设计利用锚、网、喷支护。
开挖完成后先初喷一层混凝土封闭岩面,防止风化;之后根据设计间距布设锚杆;锚杆施工完成后铺设钢筋网,并与锚杆焊接;之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隧道洞门在进洞施工正常后,尽早安排施工完成,以增强洞口稳定性。
进洞前必须完善截、排水工程;洞口边、仰坡的开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洞顶及两侧回填应该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产生偏压。
②、洞身段施工技术措施
a.进洞措施
隧道进、出口端,洞顶覆土较厚,局部地方滑塌。
为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确保进洞安全隧道进口端设计有长管棚支护。
采用Φ108*6mm热轧无缝钢管注浆、环向间距50cm,每环35根管棚。
暗洞施工前首先对洞口衬砌外1-3m范围内的边仰坡。
洞口土方用挖掘机挖装,石方采用弱爆破,挖掘机、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碴。
边仰坡刷坡自上而下分层进行,每层高度2-3m,随开挖及时进行锚网喷等支护。
做好坡面喷混凝土防护层与原坡面衔接,防止坡面风化,引起水土流失、导致边仰坡防护收到损坏。
地表对隧道有影响的陷坑应及时回填。
b.洞身开挖措施
本隧道拟从南侧洞口开挖施工作业面。
洞身开挖采用台阶开挖法施工,台阶长度根据围岩情况确定,一般为开挖洞径的1.5倍,约20m左右,洞口段及不良地质段落台阶长度最短可压缩至5m以满足施工作业为主。
下台阶开挖落底时,跳间挖马口,马口长度控制在2.5m以内,并严禁单侧落底,台阶高度以保证安全、兼顾施工方便为主确定,一般台阶高度2~3米。
上台阶开挖进尺控制在1~2m以内,中、下台阶开挖进尺控制在2~3m以内。
上、中台阶采用小型挖掘机扒渣至下台阶,再用装载机配合大型载重自卸车运输至废渣场。
施工以“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为遵循原则,超前支护一段,开挖一段,衬砌一段,逐段推进,稳中求快。
开挖施工中严格控制开挖段面,严格控制超欠挖。
上台阶开挖前,先进行超前支护,拱部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措施。
开挖严格控制循环进尺,采用短进尺、多循环的方案,上台阶支护结构钢架两侧视围岩情况必要时拱脚增设锁脚锚管,并与钢架焊接,防止在下台阶开挖时下沉。
支护施工紧跟开挖,拱部及边墙在开挖后及时进行。
下台阶开挖时,留设边墙马口,开挖分侧进行,单侧超前根据台阶长度而定,开挖后及时完成边墙支护结构,使全断面支护结构及早成环必要时增设临时仰拱。
上中下台阶开挖支护完成后,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安排衬砌施工,确保安全。
工作人员进入掌子面,应先检查安全状态,并将危石清除、支护完成后,方可进行其他作业。
不良地质段处理方法:
本隧道围岩节理裂缝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
土石界面时,采取短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仰拱及时跟进,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必须做好锁脚锚杆,尽量采用人工开挖,需放炮时,采用小炮,以防坍塌。
近水平岩层地段开挖后拱部岩层自稳能力较差、易形成弯折破坏造成坍塌采用弱爆破技术,对隧道顶部采用光面爆破,加强拱部锚杆,使锚杆与水平岩层形成组合梁,以防止拱顶两侧水平岩层坍塌、掉块。
拱部系统锚杆采取加密措施,或施作超前锚杆,以防止拱顶围岩坍塌。
初期支护应及时施作,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
施工中应调整超前锚杆搭设角度,避免小角度施工,引起塌落。
施工时应及时发现一些隐患,如地表对隧道有影响的陷穴、陷坑应及时回填。
加强施工用水管理,保持洞内排水畅通。
洞口施工前,应先做好截排水系统,施工水池应远离线路,以防成为坍塌的诱因,洞内用水管理有序,排水应畅通,严防软化地基出现坍塌。
及时施作仰拱和封闭,特别是隧底部分,防止钢架内移失稳造成塌方,必要时增设临时仰拱。
在施作支护时,钢架地基应平整压实,设混凝土垫块或槽钢,必要时加设临时横撑。
在第一次开挖完成后,隧道断面位移速度最大,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约束围岩早期变形,防止隧道产生坍塌。
在上半断面施工支护完成并进行下部开挖时,拱脚位置应预先采取加固措施,必须打锁脚锚杆,防止由于下部开挖拱脚失稳拱架下沉引起坍塌。
3)监控量测及信息化施工
隧道监控量测主要包括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锚杆抗拉力、针对Ⅴ级围岩段观测锚杆轴力、围岩压力、围岩内部位移、钢支撑内力及应力量测等监测项目。
紧跟开挖、支护作业。
按设计要求设置监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
量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实现动态管理、动态施工。
a.监控量测内容
①地质和支护状况信息的观察
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作地质素描.观察开挖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的可靠性。
②隧道洞口段、浅埋地表沉降监测
进、出口段覆盖层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进行地表沉降监测。
监测仪器为:
精密水准仪。
③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
拱顶下沉及净空变位收敛量测,沿隧道纵向在拱顶和墙中布设测点,测点间距一般为10-30m。
净空变位量测在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在开挖12小时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读取。
浅埋地段洞内外量测点布设在同一横断面内。
4)锚杆抗拔力量测
锚杆拉拔是锚杆施工过程控制中质量检验的常规项目,可检验锚杆锚固效果和锚杆强度,每300根检查一组,每组做3根锚杆拉拔力检验;或根据实际情况。
a测数据整理、分析、围岩稳定性判识:
工程监控量测作为施工组织的核心内容之一,置于动态管理体系之中,具体包括监测、数据雨整理分析和信息反馈等几个主要方面。
①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数据整理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大小顺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计算以及离群数据的取舍。
(2)隧道防坍塌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隧道防坍塌安全管理措施主要为工序管理,包括开挖工序安全管理、支护工序安全管理及衬砌工序安全管理,通过在各个工序中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来防止隧道塌方事故。
1)开挖工序安全管理
a隧道开挖应依据设计和选定的施工方法来控制开挖部位的尺寸,保证开挖和衬砌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还应根据选定的施工方法和配备施工机具确定开挖方式和步骤,合理确定循环进尺,均衡施工。
b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对开挖面和衬砌地段经常检查,特别是爆破后应及时查处险性。
c工作人员到达工作面时,应首先检查工作面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详查支护是否牢固、顶板和两邦是否稳定。
d对于浅埋软弱地层,在开挖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围岩采取注浆,打管棚、超前小导管等处理。
e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检测隧道内空气的成份、粉尘、浓度等,以防对作业人员造成中毒窒息等现象。
2)支护工序安全管理
隧道开挖中,对松软、破碎、不稳定的围岩,应短开挖、快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
a隧道各部开挖后,除围岩完整坚硬,以及设计文件中规定的不需支护者外,都必须根据围岩情况,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支护。
b施工期间,现场施工负责人应会同有关人员对支护各部定期进行检查。
在不良地质地段,每班应设专人随时检查,当发现支护变形或损坏时,应立即整修和加固,当变形或损坏情况严重时,应先将施工人员撤离现场,再行加固。
c洞口地段和洞内水平坑道与辅助坑道的连接应加强支护或及早进行永久衬砌。
洞内支护,宜随挖随支护,支护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石质破碎,风化严重和土质隧道时,应尽量缩小支护工作面,当短期停工时,应将支撑直抵工作面。
d不得将支撑立柱置于废碴或活动的石头上。
软弱围岩地段的立柱应加设垫板或垫梁,并加木楔塞紧。
e采用木支撑时应选有松、柏、杉等坚硬且富有弹性的木材,其梁、柱的梢径不得小于20cm,跨度大于4m时不得小于25cm;其它连接杆件稍径不得小于15cm,木板厚度不得小于5cm。
f钢支撑安装,宜选用小型机具进行吊装,并应遵守“起重吊装"有关规定。
g喷锚支护时,危石应清除,脚手架应牢固可靠,喷射手应配戴防护用品;机械各部应完好正常,压力应保持在0.2Mpa左右;注浆管喷嘴严禁对人放置。
h当发现已喷锚区段的围岩有较大变形或锚杆失效时,应立即在该区段增设加强锚杆,其长度应不小于原锚杆长度的1.5倍,如喷锚后发现围岩突变或围岩变形量超过设计允许值时,宜用钢支架支护。
i当发现测量数据有不正常变化或突变,洞内或地表位移值大于允许位移值,洞内或地面出现裂缝以及喷层出现异常裂缝时,均应视为危险信号,必须立即通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待制定处理措施后才能继续施工。
3)衬砌工序安全管理
a为了保证隧道衬砌作业安全,衬砌使用的台车、脚手架、工作平台、跳板、梯子等要安装牢固,台车的前后轮要有铁靴刹住车轮,防止溜滑,台车上不得堆放料具,并有足够的照明设施,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脚手架上并配戴好安全带。
在混凝土灌注前,要全面检查模板及支架结构,钢筋绑扎是否牢固,开挖面是否有悬石坍塌可能等,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灌注。
b衬砌混凝土使用的搅拌机、输送泵、压浆机、灰浆泵等机械,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严禁违章作业。
c洞门衬砌时,施工前要检查仰坡、边坡有无裂缝,脚手架是否牢固,及时清,除坡面危石,施工中要经常检查,防止洞外坡面悬石坍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4)预防、保护措施
隧道洞内设置逃生管道,单洞配备长度为最大掌子面距二衬距离80m。
逃生管道一端设置于掌子面下台阶处,中间通过开挖台车至二衬已施工段,在仰拱开挖段落采用有效架空措施,不得间断。
逃生管道采用直径60cm铸铁管,壁厚5.5cm,单节长度2m,两节采用螺栓连接。
在逃生管道内常备应急食物,如压缩饼干、矿泉水、面包等。
管廊隧道在洞口设置人员电子识别系统,对洞内人员采取动态管理,实时监控洞内人员的作业情况,未经审核并输入身份信息人员均不得入内。
洞内作业人员须佩戴安全帽及胶皮手套,穿防滑鞋并随身携带手电筒以应对突发停电情况,高空作业人员还须佩戴安全绳。
(3)隧道坍塌后处理控制措施
当塌方规模较小时,首先应先用临时支撑和钢拱架等加固未塌方地段,并立即组织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防止塌穴扩大。
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完全堵死洞身时,采取先护后控的方法。
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采用管棚或注浆固结稳定围岩体和渣体,待其基本稳定后,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根据隧道特点,本隧道为高地应力隧道,多个地段岩层破碎软弱,当发生岩爆和软岩大变形而引起塌方时,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
a迅速将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段。
b采用摩擦型锚杆加挂钢丝网加固侧壁,采用喷射微纤维混凝土和钢支撑抑制开挖面按部围岩的剥落。
c加固处理后全天观测是否有支撑变形、混凝土开裂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及时报告,直至完会稳定。
控制塌方注意事项
a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
b塌方地段防排水应以不流入渗入塌方区方向为原则。
在上述地段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做好超前支护,适时监控围岩,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强超前支护,严格控制循环进尺,开挖后立即支护以及加强监控、量测等手段,监测数据异常时,立即采取加强支护等手段,防止出现坍塌。
(2)突水突泥风险
1)隧道突水突泥工程技术保障措施
本隧道采用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为主的综合地质预报技术、提前探测地质条件的变化,以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指导工程施工,预防突水突泥事故。
有孔探测系统:
对于长距离超前预报(>100m)用TSP-203地质预报仪实施;短距离超前预报(<20m);采用台车接长钻杆钻深孔探测实施;无孔探测系统:
以PulseEkko100型地质雷达为主,用于中短距离(<50m)超前预报;
V级围岩采用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3孔)的组合方式,IV级围岩采用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1孔)的组合方式。
①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203能探测工作面前方存在的断层、破碎带、煤层、富水岩层和煤系地层与其他不良地质,还能探测岩浆岩岩体、岩脉、孤石等特殊地质体。
并能查明前述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能判别不同类别围岩的分界线,并提供相应岩层的地质力学参数。
TSP-203能探测和较准确的解释距离为:
软岩最大可达400米;硬岩最大可达500-1000米,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及规模判断精度可达90%以上。
②传统地质法
通过对开挖面的地质观测、素描;着重岩体结构面性质、特征、组合形式及地下水状态观测。
并跟地质钻探法、地质雷达法结合预测、分析、判断开挖面前方近距离地质构造。
图6.12.7-1超前预报系统工作路线框图
③超前地质钻探
对重点怀疑地段,采用中89空心钻钻孔、根据岩芯和钻进过程中的岩粉、钻速和水质情况,判断前方水文、地质条件,在隧洞开挖正面布置钻孔,根据钻孔深度,可探测前方30一勺J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④地质雷达探测
对特殊地质地段,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
本隧道采用pulseEkk0100型地质雷达来探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该仪器的平均探测距离可达20m,具有操作便捷。
占用工作面时间短、探测距离远、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2)隧道突水突泥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①在地质预报确定的存在大量地下水、流沙、暗河地段开挖前20m做好开挖准备工作,隧道内作业区配备2台60m3/h抽水机,保留不小于6m的安全岩柱,高压风管和高压水管在洞口安装转向阀,并根据情况进行超前支护导流。
遵循“限量排放,排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防止险情加剧,范围、含水含泥较大区域采取长管棚或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短台阶预留核心土环状开挖,网喷和钢支撑进行初期支护的综合处理措施。
②开挖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意识教育,一旦发现渗水、钻杆进度加快等异常情况马上报告工班长采取措施,根据地质探测情况组织抽排水和人员撤退。
③当洞内发生大涌水,一台抽水机无法抽干洞内积水时,立即启用备用水泵,打开高压水管或风管转向阀,并把水泵与高压风管和高压水管相连接进行排水。
④超前地质预报存在地下水体时,采用超前水平钻探探测,同时钻地下水排放孔,排放空根据地下水体的容量确定,在水体排放完成确保安全后,继续开挖揭露溶洞或暗河。
(3)高处坠落风险
高处坠落风险主要通过工程安全管理措施来实现。
隧道施工中高处坠落主要发生于脚手架和衬砌台车。
台车要加强日常检查维护,重点检查各种支撑及结构联接是否正常受力,有无变形破损。
当脚手架和台车的前部沉陷时,应取加固措施,当危及稳定时,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制定针对性措施,限期加固处理,在支搭与拆除作业全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和工作顺序进行,需要变动时,应报总工和项目经理审批。
台车上必须在四周支搭安全平网。
其拐角及凹凸部位均保证安全平网的宽度不变,并不得留有空隙,安全平网下方不得存放障碍物。
每片安全网连接要严密牢固,不得有缝隙。
网中和网上不得设有支杆,网中也不得存留杂物。
要保证安全网完整有效,有损坏时及时修补或更换。
加强个人防护,充分利用安全帽、安全带、手套、防滑鞋、等防护用品。
(4)隧道中毒、窒息、尘肺病风险
中毒、窒息、尘肺病风险主要通过工程技术保障措施来实现。
隧道施工中、由于钻爆作业、喷射混凝土施工、各种机械使用等,使洞内空气十分污浊,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保持正常的施工环境。
防止中毒、窒息发生最主要的是保证通风和氧气含量,本隧道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方案,由专人负责对通风机
运行情况的管理,确保隧道内的通风及空气质量。
(5)机械伤害风险
机械化施工越来越多,机械设备对人员的伤害越来越突出,如冲撞、卷进、夹住、挤压、触电、割伤、砸伤、倾翻、击穿、场外行走交通事故等。
1)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基本措施
机械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定:
(2)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要求
a.机械在运转中。
禁止维修、保养、紧固等作业。
b.配合机械作业和指挥人员必须在机械回转半径之外工作,如需在半径之内工作时,机械必须停止回转并制动。
c.长期封存和停用一个月以上的机械设备,在封存或停用前要认真做好保养工作,封存要防雨淋、水泡、锈蚀。
d.新进设备或经大修、改装和组装的机械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鉴定和试验运转,以防机械设备的早期磨损。
e.液压转向的机械,在运转时,严禁用方向盘作抓手上下,避免机身摆动而发生事故。
(3)严格机械设备技术要求,确保安全施工
a.机械设备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条件使用。
b.严格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不得随意挪为他用。
c.不得随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去推、拉被陷设备或拖拉其他机械起动。
遵守机械设备便用时的安全防护及卫生要求:
d.作业人员工作中应穿戴好劳保用品。
e.内燃机如发现缺水或过热而打开水箱时,应注意戴手套,面部躲开水箱口以防蒸气冲出烫伤。
f.机械在停车棚起动时,必须保持通风良好,洞内须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造成人员中毒。
g.司机加燃油时,严禁吸烟。
司机应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确保其有效。
h.做好机械设备的防火、防冻、防滑、防盗为中心内容的四防工作。
设备四周禁止堆积易燃易爆物品。
(4)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机械行走安全
a.机械需要上公路行驶时,应到交通部门办理通行手续,遵守交通规则,在通过道路狭窄的集镇或人员密集区或桥梁有限位区时,应低速行驶,并派善人指挥,保证安全通行。
b.牵引机械行走时,不得用力过猛,牵引速度不得大于8公里/小时。
(6)触电风险
触电风险主要通过工程安全管理措施来实现。
1)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措施
a.施工现场均实行“三相五线制”,除三条相线外,有一条工作零线,一条保护零线,这两条线必须正确使用,不得混用。
动力设备应采用三相380V。
照明电压采用220V,作业段不得大于36V,成洞和不作业地段可采用220V。
线路末端的电压降不得大于10%。
b.洞外变电站设在洞口附近,靠近负荷集中地点和设在电源来线一侧。
变电站电源线当需跨越施工地区时,其最低点距人行道和运输路线的最小高度应满足:
电压35KV时7.5米,6-10KV时6.5米,400KV时6米。
c.成洞地段固定的电线路,应用绝缘良好的胶皮线架设。
施工地段的临时用电线路宜采用橡套电缆。
d.照明和动力电线路安装在同一侧时,必须分层架设。
电线悬挂高度应满足:
400V以下不小于2米,6-10KV不小于3.5米。
36V低压变压器应设在安全、干燥处,机壳接地,输电线路长度不得大于100米。
e.涌水隧道的电动排水设备,瓦斯隧道的通风设备以及斜井、竖井内的电器装置应采用双-回路输电,并有可靠的切换装置。
f.动力干线上的每一支线,必须装设开关及保险装置。
严禁在动力线路上加挂照明设施。
g.隧道施工作业地段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h.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再进行作业。
i.无论短、长期临时线路的架设,都要符合正式线路要求。
导线的选择(如电压等级、载流量、电压损失等)要符合用电要求。
使用的电器元件,尤其是保护元件要合格。
线路必经闸箱引出,不准从正式线路引出。
要满足线路的屏护、间距、绝缘要求,室外电气设备和闸箱要有防雨(潮)、防爆措施。
要有接地零保护,且连接牢固可靠。
临时线路供电时,电工不准离现场,否则应拉闸停电工。
线路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工程施工 安全 保证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