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docx
- 文档编号:12224128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73KB
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docx
《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
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
其实,我想这个逆商本应属于情商,大概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才给提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商数。
它有多重要?
人们常常引用这个公式来说明:
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当然对于人的幸福和快乐,逆商也同样重要。
培养孩子的逆商,对于现在的小孩尤其必要。
现在的生活较舒适,大人又给孩子过多的关爱,孩子的生活顺利幸福。
而逆商相当于一个人心理上的免疫力,当家长把孩子生活中的负面东西有意无意地给屏蔽掉了,孩子生活在一个近乎无菌的环境里,他的心理免疫力就缺乏锻炼,长大后,当他暴露在真实环境里,经历生活的起起落落,就会表现脆弱,难以承受。
近些年,人们开始重视“挫折教育”,就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为了有所区分,这里还是用“逆商”教育这个说法,因为发现在实践中,很多家长的挫折教育走入了误区。
总结一下,我觉得挫折教育主要有下面几个误区:
1,
为了挫折教育,故意制造挫折。
其实,我主张让孩子多体验各种经历,比如,带孩子去农村住一段,或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这里说的制造挫折不是指这些,而是指一些家长心里有了挫折教育的想法之后,就对孩子过分严厉、苛刻,动辄训斥或打骂,不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应有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其实这种做法恰恰是剥夺了孩子抗挫折的资本,对提高抗挫折能力是有害的。
2,
不注意挫折教育的时间性。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程度都应不同,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去调整。
3,
当孩子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完全撒手不管,认为这是在锻炼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家长是应该尽量让孩子学习独立处理问题,但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不在于遇到挫折,而在于这时家长的引导。
家长的责任是,教给孩子怎样应付困难。
所以家长要认真分辨事件的程度和性质,区别对待,不能真的完全放手。
有些我们认为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其实是很大的事。
4,
完全放弃肯定、夸奖、鼓励、赏识。
其实这些跟挫折教育不矛盾,关键是方法问题。
另外,我总感觉,我们常常提到的挫折教育显得很被动,似乎只是强调孩子的承受力,好像只要让孩子经历到困难和挫折就够了,期望孩子自然就有能力克服过来。
我希望我们的想法能更积极些,更有建设性。
只意识到经历挫折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去积极想办法,想想哪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具有超越困境的能力。
因此,我更喜欢借用英语里的一个词:
resiliency,可译为“回弹力”。
希望我们把重点放在受挫以后的反应上。
孩子不要像面团一样,一拍就扁下去,最好像皮球,有回弹力,压力阻力越大,回弹力越强。
我们应该深入具体地去研究,这个回弹力怎样才能培养出来。
怎样去提高孩子的逆商,培养回弹力?
我总结出以下这些方面:
一、
充实孩子的情感储备库。
简单地说,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信任和尊重。
这是孩子在成长中,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
我们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足够的爱?
孩子是否知道,在我们心目中,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他心中的重要的、有魅力的、能在关键时刻给他爱和力量的大人?
很多时候,幼儿的哭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情感储备库空虚所致。
我们大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爱的油罐空了,我们就去找东西填补,不补满了,我们就有心理和行为问题,就没有能力去付出和爱别人。
而孩子正在成长,他时刻需要从这个储备库里提取能量。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别忘了,以各种方式不断地给他充满这个情感储备库。
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除了跟孩子说、抱抱他亲亲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去的温暖的经历、跟他嬉闹、跟他分享、认真倾听、安排不受打扰的特殊时间、设定特有的家庭仪式和习俗,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有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全面接纳,我们就能借各种机会表达出来。
在传达尊重和信任方面,沟通的方式很重要。
我们都认为自己尊重并信任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感觉到的可能并非如此。
比如,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来,家长往往急于了解情况,问这问那。
孩子说点什么,家长就会本能地要去指导、纠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是这样的:
“怎么不多吃点呢?
出汗了为什么不换换衣服?
学了什么,都学会没?
”这样的反馈,在孩子看来,都有评判指责的倾向。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招来大人的评判和说教,他就会闭上嘴,关掉沟通的开关。
所以,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以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去评判和说教,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是保持沟通顺畅的前提。
沟通好了,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我们的指导孩子才会听。
二、
给孩子讲明白培养逆商的道理。
这些道理,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讲。
只要结合具体的事,注意方法,小孩是能听懂的。
对于幼儿,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错误和失败不是什么坏事,不可怕,而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要让孩子知道,任何负面的事情,都有积极意义。
帮助孩子学会辨证地去看事情,明白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躲避,要想办法从中学到东西,有收获。
比如,我女儿上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早晨醒来,有时还会说不想去幼儿园。
这时,如果我直接跟她说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应该去,那一定会激起她的反感和辩解。
我这样说:
“在家和上幼儿园,各有各的好处,在家好处是……,不好的是……;上幼儿园好处是……,不好的是……”。
然后再问她几个具体的在幼儿园玩的事情,挑点好玩的事说,通常她马上就高兴起来了。
上幼儿园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这样分析,不仅便于她接受,更教给她客观的辨证的思维方式。
后来,一次吃饭时,我说,主食也要多吃点啊。
她马上接话:
“饭有饭的好处,菜有菜的好处。
”虽然她不一定真的理解,但学到了这个句式,就会帮助她学到这种思维方式。
对于纯粹的负面事情,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承认这是让人不愉快的事,这种共情打开了沟通的渠道,为后面的讲道理铺平了道路。
讲完道理,再给孩子指出令人乐观的前景:
有了这些进步和收获,我们的能力增强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有办法了,能应付了。
这样总结,在孩子听起来,这个事就真的坏事变好事了。
对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正式去讲逆商的道理了。
我想,对于6岁左右,要上小学的孩子,就可以跟他讲什么是逆商了。
要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
如果他在道理上明白了,那么上小学之后,当他遇到更多更复杂的困难和逆境时,他就有理论依据,不仅能去正视,更能按图索骥,去找解决办法。
给孩子讲道理,相当于给孩子准备一个资料储备库。
孩子有不懂的,可以到这里去查找,看看这些事情,大人是怎么分析的。
有了这些,尽管他不一定都懂,但他心里有底了,知道大人是知道这些都是怎么回事的,他在挫折面前就不再恐慌畏缩。
有关逆商的具体理论,我附在了文章的后面,供大家讲道理时参考。
三、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决策、寻求帮助等等方法。
当孩子遭遇困难和失败时,不仅仅是要安慰,更不能教给孩子推卸责任、或者放弃(比如无所谓、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要引导孩子找到原因,积极想解决方法。
传授解决方法,也不只是在失败犯错误时,当孩子做得好、做得成功漂亮时,不要夸奖了事,也要一样去总结,分析原因,明白为什么成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好的结果。
当然在这个指导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去冲锋陷阵,要让孩子打先锋,家长当军师,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要的是,这个教给解决问题方法的环节一定不能省略掉,这是给了孩子应对困难的武器和工具。
这一点写的篇幅最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这是需要花费最多笔墨的环节。
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怎么做,才能培养自信呢?
过去很多家长用夸奖来培养自信,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夸奖的问题。
研究表明,过多的泛泛的夸奖,只能让孩子更自卑、更脆弱、更害怕挑战。
不实的夸奖不仅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形象,而且还会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自己有了判断力之后,泛泛的夸奖对他就没了意义,只能带来更多的不信任和沮丧。
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如果仔细审视我们的言行,我相信,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仍然在经常地、泛泛地夸孩子。
为什么呢?
我分析,通常,空泛的夸奖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累了一天,大脑的转速明显下降,跟孩子在一起时,思想无法聚焦,要想搞清楚该肯定什么,怎么肯定最准确,已经不大容易了。
但是我们在情感上希望能做点什么,好让孩子高兴、感觉好,于是,当动脑子和动体力都有困难时,我们就信口夸一夸,以表达爱意,给孩子点瞬时的快感。
泛泛的夸奖有点像糖果——能让孩子一时感觉好,但是没什么真正价值,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我想,如果能把空泛的夸奖当作糖来看待,我们大概就好控制一些了。
空泛的夸奖越少越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鼓励和适时的中肯的肯定,而宝贵的夸奖要集中放在孩子的努力、付出和进步上。
除了,肯定、鼓励和适当的夸奖,还可以怎样帮孩子树立自信心呢?
我想,我们可以在这三个方面去武装孩子:
“我是”、“我有”、“我能”。
“我是”就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自我评价。
通过平时大人的肯定和强化,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自我评价最好是一个孩子可以为之努力的描述,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绝对的描述。
比如,我们可以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办法的小孩、是值得信赖的、能坚持到底的、解决过问题的、善于找到资源寻求帮助的、敢于迎接挑战的小孩,等等。
而不是说“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永远成功的、你是天下第一的”。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越真实越客观,越有利于他树立强大的自信。
“我有”就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储备库里都有什么,自己都有哪些资源。
比如,孩子要知道,在关键时刻,他有可以信任的大人的绝对支持、有让他尊重佩服的大人能给他讲道理、有其他种种资源、有情感上的安全感,等等。
“我有”的想法就是提醒他,遇到了问题,随时都可以去储备库里查找。
这样经常帮他点点货,会培养他善于利用资源和寻求帮助的能力。
“我能”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这个能力的信心,只有从过去成功处理事情的经历中才能得来。
所以让他对能力有信心的办法,就是多给他提供机会,让他独立做事情、解决问题。
比如,让孩子在家里承担责任、做家务、参与决策、参加社会实践,等等,都是好办法。
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多教给他一些有自信含义的句式,比如“我相信我能……、我知道我可以……、我有把握……”,帮助他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但真正的自信并不是我们能给的、能教的,只能是他通过做事情,看到自己有用,才感受到的。
五、提供好的范例。
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克服困难、应对逆境、从挫折中学习、扭转局面的成功经历,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阅读有关的故事、小说、传记等。
但是,我想,对孩子来说,教育效果最好的,是家长每天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跟我们的说教和书上的故事相比,我们的所作所为最生动、真实,最有影响力。
孩子不看我们怎样说,就看我们怎样做。
如果妈妈遇到不快的事情就反应过激,或是每天压力重重,被压得喘不上气来,或是做错了事情就自责个没完,沉浸于懊悔不能自拔……这些,都会传达给孩子不好的信息。
所以,家长认真提高自己的逆商和回弹力,做个好榜样,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六、培养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当我查找国外专家谈培养逆商的资料时,发现同理心的培养常常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仔细一想,觉得这很有道理。
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具有变换角度去看问题的能力时,很多困难、挫折、逆境就会变得不那么严重了,甚至消失了。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我们会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我们还会发现,事情原本并没有那么糟,只是我们自己把它的坏处给放大了。
这种跳出来看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还原,看清真相,从而更加心平气和地去对待。
在给女儿讲的书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老鼠兄妹发现新搬来的邻居家的小孩对他们很不友好,他们很生气。
小老鼠妈妈说,如果你们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们是什么感觉呢?
这样小老鼠兄妹理解了邻居小孩的心情,决定开欢迎会请她来,跟她交朋友。
故事里的小孩能以德报怨,化解对方的敌意,就是因为他们能换位思考,变被动为主动,转化了逆境。
孩子在同学间遇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上的挫败,等等,如果变换角度去看,孩子就更能看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培养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省、学会承担责任、摆脱受害者的心理模式,主动去扭转逆境。
七、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
家长们可能一方面在说教,要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错误;另一方面,当孩子真的暴露出错误和失败时,自己却反应很糟糕,失望、批评、责怪、教训、惩罚,都上来了。
这样,既做了不好的示范,又吓得孩子再也不敢暴露自己不敢坦率地沟通了。
孩子会总结:
别听他说的那套,这才是犯错并且坦白了的真实下场,而最好的对策就是隐瞒、撒谎。
我们现在常说,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家长自己的需求。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这样做了?
孩子做错了,我们禁不住要说:
“我告诉你什么来的?
我早就说过……”这是谁的需求?
是家长的需求,是我们为自己的自尊在辩护。
我们忍不住发火、生气,顺便带出一大堆牢骚话:
“我得说多少次你才能记住?
一天我累得够呛,回来还得管你这些事……”我们满足了自己自怜和发泄怨气的需求,可是这些发泄,对已经很难过了的孩子并没有什么的建设性的帮助。
对孩子的错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好,这是家长们永远在探讨的话题。
好的逆商不是打出来的。
打孩子、体罚,对于提高逆商是有害的。
因为一方面,这是在给孩子的情感储备库做减法,在削弱孩子最需要的爱的储备(很多成年人都说长大了对打自己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怨恨,但这是长大了以后的认识,在事发的当时,孩子心里一定是有敌对情绪的)。
另一方面,这是在教给孩子去用暴力解决问题,教给孩子对待困难和失败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不择手段。
我们希望孩子怎样去对待自己的错误呢?
我们希望孩子能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能在以后有所改进,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要过于自责、沮丧消沉、希望他向前看、着眼未来。
那么,我们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犯错以后一味地在那惩罚自己,那么你就不必去惩罚他。
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这本身就是在做示范,是教育。
错误和失败究竟是可怕的、值得羞耻的,还是学习进步的机会,就看我们家长的反应。
当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记住,孩子就在那里睁大眼睛在学习呢!
关于体罚和惩罚,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格雷说,要想让孩子学会,先要让他感觉不好,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的确,我们在积极的、充满爱的状态下,应该学得更好。
而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吗?
害怕和恐惧只能管用一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自律,更不能帮助孩子提高逆商和回弹力。
只有当错误和失败不再可怕了,孩子才有更强的回弹力。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时,家长可以让他承担后果或撤销某些特权,但是重点要放在总结教训、学习、以便下次改进上。
同时,在情绪上仍要给孩子关爱和支持。
八、不要为孩子屏蔽掉一切负面事物,不要追求让孩子时刻满足、快乐。
这一点又说回到前面的教养悖论的话题去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时刻都幸福、快乐,但问题是,我们要有长远打算,要为孩子漫长的一生着想。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他错过了一切负面的事情、负面的情绪,那么他就错过了锻炼心理免疫力的机会,他的成年生活就将是痛苦的、不满足的。
过于完美的童年,要以不完美的成年生活为代价。
小时候廉价的满足、快乐和成功,将以成年时昂贵的不满足、不快乐和失败为代价。
一个人如果始终幸福快乐,渐渐地,他就会丧失了感知幸福快乐的能力。
我们可能会想,我懂这个道理,我并没有刻意让他避免负面事情。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过去,古代的圣贤智者明白这个道理。
而我们的父辈祖辈,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多半是因为条件所迫,无意间的忽略和照顾不周,成全了我们。
到了现在,在全球范围,我们恐怕是有着最强大养育能力的一代父母。
我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有史以来最无微不至的照顾,给孩子更完美优越的童年。
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孩子们的幸福有多么超标。
大概,多数孩子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不幸,只是来自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我女儿曾提过要养小白兔,我告诉她种种责任和风险,让她好好考虑。
其实要是按照以前的想法,我基本上不会考虑她的要求,因为我担心宠物病了死了,会给她带来太多的伤心。
保姆宋姨由此讲起她小时候养动物的事:
她的小鸡被老鹰叼走了,她如何伤心痛哭。
现在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当然女儿三岁还太小,我会等她长大点再考虑。
又想起给女儿挑选绘本时,看到国外的绘本和儿童书里,有关于遭遇逆境的故事,比如家里失火了,跟妈妈攒钱买新沙发;或是搬到一个新的不太好的城市。
我觉得这些都很好,对孩子都很有用。
我女儿现在常常自言自语地编故事。
我发现,有些时候,她经常编灾难片,什么火车掉山谷里,谁摔伤了;谁坐船掉水里,妈妈来救了;谁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说到危险的地方,说得自己语调都变了。
我想她是在自己做心理演习呢。
或许是,即便没有大人的干预,小孩本能地就会去假想风险和逆境,自己给自己演习,自发地训练逆商和回弹力。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我还没看过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之前,我就很认真地想过这个事。
当时我还在本上写下了很多负面的词,现在翻出来抄一下:
挫折、苦难、单调、忍耐、匮乏、孤独、等待、枯燥、平凡、卑微、辛苦、冷落、偏见、分离、吃亏、陌生、破旧、损失、失望、无聊、有限、疼痛、饥渴、误解、失落、失去、失败、隔离、残缺、遗憾、不公平。
现在看看,我真得问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允许孩子去体验其中的一些,如果不是全部。
当然,我们不必刻意去给孩子制造什么痛苦,我想,只要我们不处处给孩子屏蔽,那么生活中自然有很多负面的礼物在等着他去打开。
好在我们还有崇尚自律自省的传统文化。
在这样一个思想西化、全面追求快乐开心的时代,我们还是应该常常记起古人的智慧。
九、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一个人乐观与否,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总的来说,乐观心态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而培养乐观的最佳时期是在幼年。
小孩本来都是乐观的,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乐观与悲观的差别开始出现了。
体育运动、交友、兴趣爱好、接触大自然、开阔的眼界,等等,都可以是乐观情绪的来源。
但是乐观心态的最根本来源,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乐观与悲观,表现在哪呢?
我想,主要表现在对事情的解释和对未来的预期上。
发生了好的事情,乐观的人认为那是因为自己有能力、有优秀的素质,悲观的人认为那时运气,是外因所致。
发生了坏的事情,乐观的人认为那是碰巧赶上了,或是由于外部原因,或是由于自己一时不小心,总之,这个原因不是永久性的;而悲观的人则认为那时由于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某些特性和能力不够造成的。
就是说,这个原因是持久的、本质性的,因而他会感到自卑沮丧,并且会想,这样的坏事很可能还会发生。
由此可见,我们教给孩子,怎样去解释一个事情,这很关键。
教给孩子用乐观者的方式去解释事情,去给事情归因,并且从乐观的角度对未来做预期,这很重要。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比过去的孩子更乐观,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小体验过更多的支配感和征服感,应该感觉自己更有力量。
但是,如果孩子经历过的负面事件太少,没有学会怎样乐观地解释坏事,那么他就会缺乏自嘲、自我宽慰、反驳悲观情绪等等能力。
总之,乐观的心态相当于润滑剂,它会使我们从逆境中挣脱出来、振作、反击变得更容易。
十、帮助孩子树立高远的目标。
这一点,在过去的文章《学习观与使命感》里提过。
美国一位逆商研究者凯缇.弗雷(KatieFrey)研究了许多突破逆境获得成功的孩子们,发现他们身上共有的性格特征是:
“自我依赖、独立、有自控力、充满希望的、有目标感。
”
这个目标感是我们现在常常忽视的。
家长和教育者常是忙着让孩子出成绩,然后奖励快乐。
这样忙到最后,孩子仍然是被动的。
如果孩子自己有目标,有动机,那才是家长和教育者的工作做到了位。
其实,前面说的那些条都只是装备零件而已,背后的动力才最关键。
如果总是显示电量不足,那再好的装备,也不能帮孩子跳出逆境。
最后总结:
养育孩子,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
防止受挫的好办法就是以攻为守,提高逆商和回弹力,增强心理免疫力。
坚韧、乐观、有目标的孩子,会在未来体验到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附录1:
有关逆商的理论
(以下内容来自XX百科
保罗·
史托兹教授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即:
Control:
控制感
Origin
&Ownership:
起因和责任归属
Reach:
影响范围
Endurance:
持续时间
控制感
“C”(控制感):
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
面对逆境或挫折时,控制感弱的人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凭借一己之力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相信人定胜天。
·控制感弱的人经常说:
我无能为力、我能力不及;
·控制感强的人则会说:
虽然很难,但这算什么、一定有办法。
起因和责任归属
“O&O”(起因和责任归属):
造成我们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属内因:
因为自己的疏忽、无能、未尽全力、亦或宿命论。
往往表现为过度自责,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第二类属外因:
合作伙伴配合不利、时机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
因内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
都是我的错、我注定要失败,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
都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事前怎么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担一切责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再次爬起。
影响范围
“R”(影响范围):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将在某一范围内陷入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仅限于这一范围,并能够将其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小。
身陷学习中的逆境,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与家人吵架,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因此失去家庭;对事争执,就仅限于此,而不致对人也有看法。
高逆商者能够将逆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不至扩大到其他层面。
越能够把握逆境的影响范围,就越可以把挫折视为特定事件,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不致惊惶失措。
持续时间
“E”(持续时间):
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影响范围问题,又有影响时间问题。
逆境将持续多久?
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将持续多久?
而逆商低的人,则往往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事实便会如他们所想。
附录2:
美国专家总结的能够提高回弹力的童年应该具备以下10要素:
(来自http:
//www.brainy-
1,
小孩不是总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2,
他有大量的机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事事都由大人帮他搞定。
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发掘他的内在资源。
3,
孩子应该从很小起就在家里义务干活,由此他们将明白自己是有用的。
4,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望应该是积极的、现实的,并基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和资质,而不是大人的意愿。
5,
孩子能得到大量的鼓励和有限的夸奖。
6,
孩子要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去做这三样重要的事情——在户外玩、开心、做白日梦。
前提是这些事情必须是孩子主动自发地去做,而不是被别人安排去做。
这些事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不如意时抽离出来,找回宁静和自我。
7,
孩子要参与家庭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招帮 提高 孩子 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