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 文档编号:12215771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30KB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势与政策讲稿
第四讲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口本刊特约报告人龚新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三步走”发展规划和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领域,把握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思路及路径。
深刻理解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共同推进。
课程内容:
1.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状况
2.《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
3.《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
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关于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这个位置。
经历了l6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是制造大国这一事实:
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连续5年保持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数量仅次于美国(130多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追赶,尤其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坚实而牢固,但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
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
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地位。
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
这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
这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
这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
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
这体现了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
比如目前我80%左右的芯片还是依赖进口,很多制造企业还是处于加工组装这个环节,价值链还是在中低端这个状况。
第二,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
我们还缺乏国际上有影响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而且质量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急需把我国的品牌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
第三,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我们在产业布局上,各地还存在同质化的竞争,在产业链的中高端还要花大的精力去提升和突破,继续提高产业层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
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的制造业高端来进行创造、创新、开拓,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加强。
二、中国制造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
加快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水平,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新形势,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研判,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使中国制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
具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同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
同时,也肩负着同内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国家一系列改革发展重大举措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形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
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
从资源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l7%、l7%。
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l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经济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我围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新挑战:
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
从产业格局来看,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既有增长空间受限。
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要素成本低廉、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等优势,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现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
2014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资流入国。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我国产业升级的阻击。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重要特征的“再工业化”,力图改变“发达国家控制研发、设计、销售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制造”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
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
为了解决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第一批拟建15个,目前已建立和正在建设的有8个。
德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
2013年,英国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
同时,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为加快促进成果转化。
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
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
另一方面,随着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
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
比如一些制造商正在转向越南市场。
前不久,日本打印机制造商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宣布,计划在2018年3月之前将旗下越南打印机年产量增长4倍,至200万台。
该公司已经将在中国的部分业务转移到海防市,使得越南成为该公司打印机最大制造基地。
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
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
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TPP),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
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
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新机遇:
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
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
如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新一轮改革,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
近一时期,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权限、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推进创新创业等一大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个更加宽松公平、鼓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环境开始形成,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坚强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中国制造新愿景、新蓝图、新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慎应对、前瞻部署,《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中国制造2025》以“由大变强”为内核,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
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人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
在创新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阶段:
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着增强。
第三阶段:
到2045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人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提出中国制造的“三步走”规划,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程的认知、前瞻以及对世界制造强国发展水平的总体研判综合得出的,既不是出于对制造业发展成就的盲目自大,更没有因为与制造强国差距而悲观泄气。
特别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赶超现有强国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一方面,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
三是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21%,工业水耗累计下降28%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
四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中国制造2025》不仅提出了“三步走”跻身制造强国的愿景,更为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人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结起来,《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
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
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
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对关键基础材料的稳定性、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重大设备的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质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扩大市场。
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提出。
绿色是发展的新要求,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的目标,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到了非常紧迫和关键的时刻。
一方面,中国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如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44%,铁矿石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05.1%,铝土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78%,铜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49.5%。
另一方面,我国重化工产品产量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大。
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2%;电解铝占40%;成品油占12%;乙烯占12%;化肥占35%;水泥产量占58%,平板玻璃占60%;纸和纸板占25%。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产能扩张来实现,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色。
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关注民生产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中国制造2025》从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甚至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的路径和措施,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五是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轨制教育,即学徒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
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发挥我们的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造 大国 迈向 强国 形势 政策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