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精编版.docx
- 文档编号:12212279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2.02KB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精编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精编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精编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学情分析】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方法】
自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斑蝥máo 攒cuán
敛liǎn 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
乐园
2、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
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
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
长吟、弹琴
色:
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
又酸又甜。
春景:
桑葚、菜花。
夏景:
鸣蝉。
秋景:
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
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
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
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
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
先生很“和蔼”。
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7.问:
“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
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
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
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
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
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布置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反思】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
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视角,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和老师有着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3、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
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
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
二、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
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
明确: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
忽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
明确:
莎莉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
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
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
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基础——词。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
可以根据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4.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2.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3.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课堂小结】
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
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
师生二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莎利文教我认识事物
爱心博大教育有方
再塑生命的人热爱生活
海伦·凯勒敏而好学主观努力共创奇迹
坚忍不拔
《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窃读记》描述了一个无钱买书却想方设法窃读的小女孩,窃读中经历了既快乐又惧怕的复杂滋味,表明“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观点。
这是一篇激励学生好好读书的励志散文。
【学情分析】
听、说、读、写始终是学法的根本,是训练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感的最佳捷径。
本节课我将积极倡导自主阅读四步法,合作交流三步曲,情境朗读法的综合运用,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通过朗读、圈画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冰心曾说过: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作家。
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明确: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窃读”被老板发现受屈辱——插叙“窃读”的原因——“窃读”受到店员的照顾——点明主旨:
读书长大,在爱中长大
第一部分(1~8段):
窃读被抓的尴尬。
第二部分(9~16段):
叙述窃读的酸甜苦辣。
第三部分(17~29段):
写“我”对在窃读时得到帮助的感激。
三、课文精读
1.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2.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解决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主旨。
(1)“我跨进书店门……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
“踞”“挤”“钻”“急忙地寻着”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让人感受到作者读书的强烈渴望。
(2)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
写出了作者读书的辛苦。
(3)我的腿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忍受了腿酸脚麻、饥肠辘辘。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
“我”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吞读”,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5)“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怎样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
“贴”“装”“皱”“望”一系列动作,把作者为了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不让别人发现的动作、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再加上细致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窃读的艰难以及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4.文中写书店的老板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有什么作用?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书店老板的冷酷无情让“我”受到屈辱,心灵受了创伤。
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却明白我的苦衷,特意为我留书,让我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人间的爱。
两相对比,揭示本文主旨:
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5.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四、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五、写作特点
1.情节一波三折。
作者通过富有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把文章写得起伏有致,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开头连续设置悬念,让读者不断地追问“她要干什么”,谜底揭开一角时,却又突生变故。
结尾,读者预感到要发生什么时,又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2.内容真实感人。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课堂小结】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作业布置】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抓紧时间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好书: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善读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 熹
读书的乐趣: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板书设计】
窃读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
“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
“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全套 教案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