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
- 文档编号:1220187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19.50KB
浅谈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培养贫困山区学生的自学能力
黄全忠
善于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只有学习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学会学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及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农村学生少数成为优胜者,而多数学生则抱有学不成便回到农村,同样可以解决衣食问题,再加之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家长意识的消极因素辐射,家庭、社会育人环境苍白无力,导致农村学生存在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弱,学校教育责任重大的现状。
为了关注农村学生这个处于劣势的群体,追求和谐发展,培养民族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兴趣是农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农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农村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
兴趣与认识、情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对某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它产生情感,更不可能发生兴趣。
对某事物的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
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对学习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产生愉悦紧张的情绪状态,促进认识的深化。
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彻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一、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
高质量的教学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作用,而情感的感染则是两者和谐共振的有效机制。
德国500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在论教学过程时普遍认为:
教与学角色转换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通过团队学习和项目学习的组织形式,与教师共同设计整个学习(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情感作基础。
情感的感染、人格的魅力、精神的感召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得益更大。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他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价值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弱化、钝化,不善于体会别人的情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影响人际交往,阻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当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的认识和情感都卷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学习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和复现的过程,知识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自主活动,认知的建立是一个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深入加工形成的结构的集合。
教学要走一条重视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的道路,引导山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目标分解,体验成功,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
山区学生智力开发较迟,缺乏自信,目标分解运用“登门槛效应”,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学生达到要求,及时予以正性刺激,让学生体验成功,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不断地积极奋发向上。
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循序渐进原则更能奏效。
研究证明,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体验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
任何一件事,只要获得成功都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继而更关心这类事物,产生进一步从事某活动的愿望。
相反,失败的结果使人产生不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丧失活动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同时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山区教师要分解目标,帮助学生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经常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其活动的信心;同时因势利导地教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活动,包括认识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优势与劣势、学习类型、学习任务与目标、制约学习任务完成的因素、改进设想等方面,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启发,发展元认知能力,实现自我完善。
三、精选教学内容和方法,捕捉兴趣点,提高山区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定位在学生身上,强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当教师及他所传授的知识系统纳入学生的认识体系时,教师和知识系统才能成为学生主体认识的对象。
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与客体(教师和知识系统)有着物质、信息和价值方面的转换。
教师作为信息源发出信息,学生作为信息终端接受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身的信息能量。
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学生有机消化和吸取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并不断地充实和转化到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中去作为标志。
也就是说,当主体(学生)能动地认识客体(教师和知识系统),并通过自身的心智活动对客体产生分析评价达到教学目的。
而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是沟通主客体之间联系的媒介,是主客体之间交流的桥梁。
教学应重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以“主体”的身份,而是以“导演”的身份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从新的角度引导他们学习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影响山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教学方法单一都难以吸引学生的感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学习。
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只有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充实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学生会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选择与集中。
教师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还要注意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了解却又不甚明了的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使学生为之惊,为之思,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发展山区学生创造能力
古希腊学者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被动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当学生意识到问题,内心产生困惑、主动探究的反应倾向时,许多教师发现,提出需要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认知加工的问题,比提出只需要再认或回忆信息的问题,更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定向探索让学生从具体情境入手,尝试运用各种观念和假设去解释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这种学习就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有控制的和有目的的指向性学习。
智慧高于知识,启迪智慧比传播知识更加重要。
教师在学生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对比式的材料呈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引出问题,造成认知冲突和不协调感,激起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学会用建设性、批判性的方式讨论知识,不再死记条条块快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能培养其开拓创新的精神。
学习能力依赖于综合智力,其发展是建立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形成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只有把教育视为一个整体,重视学习者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讲求教育活动构成诸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贫困山区 学生 学习 能力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