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docx
- 文档编号:12192637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4.71KB
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docx
《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
摘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俄国作曲家。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风格淳朴、气息宽广,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气质,是俄罗斯乃至世界小提琴艺术中的杰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演奏风格
Abstract
PeterIlyichTchaikovskyisagreatRussiancomposeroftheromanticperiod.ViolinConcertoinDmajor(op.35)simplestyle,broadbreath,reflectsthestrongRussiannationaltemperament,istheartofviolininthemasterpieceofRussiaandtheworld.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ViolinConcertoinD"thecreationbackground,musicalstyleandplayingstyle.
Keywords:
Tchaikovsky,ViolinConcerto,musicstyle,playingstyle
第1章绪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IlyichTchaikovsky,1840—1893),是十九世纪俄国作曲家。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
这部作品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这段时期的柴可夫斯基主要居住于乡间或者国外,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听到拉罗所作的《西班牙交响曲》后受到了深刻启发而创作的作品。
《西班牙交响曲》这部著名的充满着西班牙情调的乐曲带给了柴可夫斯基极大的欢乐,从而燃起了他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
柴可夫斯基仅仅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创作并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莱奥波·奥尔,却因“不能演奏”等原因被尘封箱底。
直到1881年才由柴可夫斯基的好友著名俄国小提琴家阿道尔夫·布德斯基在维也纳首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部作品的创作无论在题材内容或是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斯拉夫民族气息,同时,其清新的节奏、优美和谐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第2章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
2.1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协奏曲写于1878年,那是他刚度过因婚姻问题引起的精神危机,后来住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休养期间写下了这部协奏曲。
这样技巧性的作品必须要有大师的认可,于是他选中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利奥波德·奥尔。
但奥尔在看过这部协奏曲的乐谱后只是说“无法演奏”,认为它在技术上太古怪,于是作品被搁置起来。
直到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经过两年的努力解决了演奏上的问题,并于1881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了这部协奏曲,但演出基本失败。
首演不成功,或许并不是所有杰作都能马上被大家认可并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
之后布罗德斯基不管蜂拥而至的评论依然坚持在各地演出这部协奏曲,最终获得了成功。
为了表示谢意,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2.2音乐风格分析
2.2.1主题特点
柴可夫斯基被世人称为是旋律大师,对于这部作品的旋律描写也是处处透着诗意和抒情,同时还运用到了俄罗斯民歌的素材。
(1)第一乐章旋律特点
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以下简称主部和副部)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或间或一起出现,不断地加强了主部与副部的旋律形象,在其中也运用了很多的变化。
a:
主部主题:
引子与主部运用了同一个大调的调性D大调,而引子的进入并没有遵循用管弦乐的前奏部烘托出主部主题或副部主题的部分动机,而是用独奏小提琴进行陈述,演奏完引子之后直接进入这一乐章的主部(谱例2-1),D大调,速度不是很快,(♩=80),28小节进入主题,当独奏乐器出现时,乐队用很弱的力度的在下面衬托着。
独奏小提琴在这里的音区也是人声最好发音的范围,适合吟唱,就好像一个浪漫的诗人用他浑厚的声音徐缓地朗读着一篇诗稿的开头,又好像深思着什么。
28小节的前两个音作曲家用了一个六度的跳进,似乎是给出一个提问,希望得到回应;30、31小节是前两小节的二度模进。
在一小段连接之后,主旋律又由独奏小提琴演奏出,(谱例2一2)第二次出现,用高八度演奏,而且在节奏上也紧凑了起来,42小节的三、四拍用了两个连续的三连音,这对情绪做了有力的推动,为呼应这种不断高涨的情绪,作曲家用和弦来加厚和声织体,加强了和弦和双音的运用,音响效果变得更强,同时色彩浓度也比刚出现时浓厚许多。
b:
副部主题:
(谱例2-3)进入副部主题69小节开始两个音作曲家用了小二度的级进写法,与主部主题的六度跳进有很大的差别,这里的二度级进听上去略显忧伤,在71小节的第三第四拍用到四度的跳进,仿佛是那个诗人深深的叹息。
69
(2)第二乐章旋律特点
柴可夫斯基在第一次完成这个乐章之后,并没有将它作为这部作品的一部分,而把它单独作为一首小品,我们现在所演奏的第二乐章是他第二次编写的。
(谱例2-4)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加了弱音器的独奏乐器奏出,弦乐队也是加了弱音器用和声轻柔的为独奏小提琴伴奏,在19、20小节,作曲家运用了连续的级进音型下行进行,有一息三叹之感,透着忧郁和伤感。
管弦乐队始终用PP的力度帮衬着独奏乐器,独奏乐器就像是一个读着自己书写的情书的少女,声音纯朴,这里的音区范围很合适人声,即是在说话又是在唱歌。
B段(谱例2-5)作曲家将这个乐章推入高潮,调性由小调转为大调,独奏小提琴在进入中段的时候不再使用弱音器,与开始相比,色彩也明亮很多,在这一部分用到很多三连音的节奏型(45、47小节),三连音的连续使用,不断推动整个音乐向前流动,好似这个少女在不顾一切的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朗读的越来越大声,越来越投入,整个人深深的沉醉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再现部回到主题,调性由大调转为小调,本是充满希望但又回到了现实中来,仿佛这位多情的少女还是愿意面对现实,从思绪中清醒过来,合上自己的信稿,发出轻轻的叹息。
柴可夫斯基用这一个乐章充分发挥着自己抒情的写作手法,不止使演奏者投入其中,也让听众感同身受。
(3)第三乐章旋律特点
主部:
(谱例2-6)第三乐章也是由一段引子引出主题,而这段引子没有乐队伴奏,自由演奏,像演奏华彩乐章一样,一旦主题出现,马上变为快速的演奏,D大调,前八后十六的节奏音型和大量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在这个乐章大量使用,作曲家在分弓演奏的音符上加了顿音符号(.),有短促、跳跃感。
插部:
(谱例2-7)第一插部,一开始由D大调转为A大调,这里都是在G弦上演奏,速度较之主部要舒缓很多,164小节,作曲家在这里标注了连续的下弓演奏,并且回到原速。
就好像一位男性的舞者脱颖而出,迈着豪迈的步伐,为所有人展示了一段独舞。
紧接着一段紧凑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得音乐又变得欢快起来,好似所有人又参与到这个舞蹈当中。
插部主题:
(谱例2-8)由双簧管(obe)和单簧管接替吹奏,演奏出第一插部的主题,升f小调,速度也比原速慢了很多,独奏小提琴演奏这一主题,大提琴在下面也呼应着小提琴。
这里基本上都是用级进音型或者三度跳进音型,而且在每一句中都用到了装饰音,是极富歌唱性的,就像所有的舞者都退了下去,场上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少女在那轻轻的舞着,还有一位男性舞着为她伴舞,衬托着她的美,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又回到了原来的速度,进入主部的再现。
2.2.2节奏特点
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听上去有律动感、热情洋溢和具有俄罗斯民族舞曲特色的节奏型。
(1)切分节奏的普遍使用
谱例2-9,是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乐句一开始(28小节)采用了一个切分的节奏
,这种核心、素材被作曲家反复变化使用多次,呈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和典雅的形象。
谱例2-10,作曲家通过连音记号重新划分了节奏,同样造成了切分的节奏,
使这个连接句更有动感,有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
谱例2-11,独奏小提琴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时候,乐队全部用切分的伴奏音型来作拖衬,327小节,乐队和独奏者共同来演奏切分音型,展现出一幅热闹、欢腾的集体共舞场面,音响的不断加大,同时促成了舞蹈的结束,音乐有了强烈
的结束感。
(2)特有的俄罗斯民族舞蹈节奏型
谱例2-12,(53小节)第三乐章主部主题,在一段引子过后,独奏者用很快的速度开始演奏,这里用到了一个
的具有俄罗斯民俗舞蹈的节奏素材,并在第三乐章反复使用,两小节节奏的相反进行帮助了音乐向前的推动,节奏很有律动感,可以很明显的定位这个主题是欢快而热烈的,同时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人民欢快的舞蹈场面。
第3章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分析
3.1第一乐章
柴可夫斯基在第一乐章采用了古典奏鸣曲式,但其中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他将尾声之一前的华彩乐段放在了展开部之后使再现部出现的时候轻松、自然。
而再现部的主题也都是在D大调上进行,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清楚地互相衔接,达到了乐思稳定,结论明确的意义。
第一乐章(Moderatoasssai♩=80)有“节制的快板”,以D大调为中心调性,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明亮、开阔的感觉。
柴可夫斯基在第一乐章以D大调为中心调性,这个调性决定了这个乐章明亮的调性感,能够更好的发挥小提琴乐器本身的能力,作曲家在运用古典主义时期的调性安排的同时,还在呈示部中调性的安排上用了三度衔接的关系,这是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创作风格,所以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大调调性的明朗的感觉和其中不同调性出现的不同色彩的变化。
3.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Canzonetta(有些书籍翻译为短歌,有些则翻译成小坎佐纳)Andante(♩=84)行板,g小调,三段体结构。
作曲家在第二乐章运用了D大调的下属小调g小调,其中还运用了俄罗斯民歌的素材,反映出怀旧、忧郁的情绪,在中段虽然用了大调调性bE大调,色彩变得明朗起来,但是由于音型仍然没有改变情绪没有太多的变化,在演奏时要在音量、力度、情绪等方面和A段要有所对比,要注意弓段的分配,揉弦的力度,以及作曲家的感情标记,准确的把握这种忧伤的情绪。
3.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Finale(终曲)Allegrovivacissimo♩=152(极活泼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
作曲家在这个乐章的调性安排上是在D大调和它的关系大调上进行的,从调性和节奏安排上来看,情绪是热烈的,在演奏时,要注意在音量和音色的变化,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第4章乐曲中出现的关于左手的技术特点
下文主要选取第一乐章中部分小节来探讨演奏中的左手技术:
88小节的后两拍要从p渐强至f,左手手指动作要有节奏性,不能慌忙。
最后半拍的三个音要演奏得很充分,给89小节的F音做准备。
176-185小节是一个技术难点。
左手技术上主要是双音的连接和单、双音之间的转换,要作好准备,并且在视觉上给予左手寻找音高位置一定的帮助。
186小节的第一个音是前面这一段的结束音,也是最高音,这个十度双音要很坚定地立住,左手尽量打开,但不要僵硬,右手运弓的平面稍微偏向E弦来突出高音,弓速快并且要“咬”弦,很明确地结束这一段。
这个乐段中有一个特殊的技巧,就是双音半音阶下行,演奏时左手手指要按紧弦,在演奏下一个双音前松弛,保持手型并迅速换下把,根据把位越低手指间距离越远的规律,调整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右手运弓要顺势推动,造成一种山洪倾泄的音响效果。
第5章乐曲中出现的关于右手的技术特点
下文主要选取第一乐章中部分小节来探讨演奏中的右手技术:
26-27小节两个问答句问句中的倚音要轻巧,整个音量要控制,在演奏第二句的答句时,速度减慢下来,#G-A-#A-B四个半音级进每个音都要比前一个音揉弦加速以积累情绪,音与音之间要连续得非常密实,当情绪积累到演奏A时,右手弓子都要慢慢地减小压力,然后仿佛是一个尾音般地轻轻奏出G音并停止运弓,但揉弦不能停止。
36-39小节连续三小节同样的音型,八分音符要用揉弦强调,休止要利落,右手运弓要紧咬弦,声音是结实肯定的。
41小节开始是对主题的再现,但音区移高了一个八度,并以和弦开始,相应的音量和情绪都比第一次主题出现要更进一层。
在演奏和弦之前要有一个呼吸,既是对前面乐段的结束,也是这一乐段开始的提示,更是演奏和弦的准备,右手的动作要慢而深,先演奏两个低音,然后以较长的弓段演奏两个高音,力量要保持住,以演奏出共鸣混响的效果。
49小节开始渐弱,弓段的使用和右手的力量都要慢慢减少。
80小节和74小节一样,要注意节奏准确,同时换弓换弦时,动作要尽量小,要突出每根弦的音色区别,特别是G弦上高把位的A音,揉弦要深入,幅度要大,但右手要控制音量,因为表情记号为渐弱,弓子靠近指板来演奏出暗淡的音色。
97-98小节要严格按照节奏演奏,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弓速要快,而后的一连串音阶要把每个音都交代清楚,弓尖部分要预留比较多的弓段,而且弓速要慢慢加快,右手的食指在运弓过程中要调整压力,以免到弓尖由于弓子重量减轻而使得声音发虚,不扎实。
第6章结语
本文简述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并从主题特点、节奏特点、调性曲式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以及探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三个乐章的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欧洲古典名曲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6年.
[2]《古典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3]《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理查德·克拉克: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年1月出版.
[5]Gaub,
[6]郑石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浅谈 柴可夫斯基 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 技术 特点 演奏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