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2190833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9.05KB
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共有24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展览馆1个、电影公司1个、影剧院2个,已经评估定级的区级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影剧院1个,街道(乡镇)文化站等10个。
中央驻市企业均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体育设施,如职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共有24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展览馆1个、电影公司1个、影剧院2个,已经评估定级的区级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影剧院1个,街道(乡镇)文化站等10个。
中央驻市企业均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体育设施,如职工活动室、文体中心、图书室等。
其中有部分企业的文化设施,经政府注入资金后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
我市2004年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共有体育场地970处(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606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64个。
体育系统场地19个,占2%;教育系统场地318个,占32.8%;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油田公司等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及其他单位,有体育场地633个,占65.2%。
2005年至2006年,我市重点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增加了一些体育场地及场馆。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区,场地规模和投资总额占全市的72%左右,4个区的体育场地建设相对不平衡。
二、我市近年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为摸清我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状况,近年来,文化、体育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文化、体育设施现状调查。
在此基础上,规划等相关部门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目标、整体布局、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和实用的原则和先进性、创新性的要求。
计划、财政等部门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考虑文体设施的公益性,同时也考虑政府投资的效益,针对不同片区,明确不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对老城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适度改造,逐步改善,做到了每个社区都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安排坚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市民意愿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为重点,实施了一批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方面,2006年,投资12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900万元,克拉玛依区投资100万元,市局工会补助200万元),完成了克拉玛依区田径运动场改造,城区居民健身环境明显改善。
投资1.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资7000万元用于主体工程建设),实施了独山子区2.1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项目建设(跨年工程)。
独山子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已列入我市重大项目前期计划,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内含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科技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待前期工作完成后即将动工建设。
投资1.3亿元(其中市财政补助5000万元进行主体建设),实施了白碱滩区文化大厦项目建设(跨年工程),该项目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科技馆、会展中心、多厅影剧院、青少年宫和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
2005年,市政府争取国债资金82万元,配套22万元,实施了乌尔禾乡文化站和金龙镇文化站建设。
乌尔禾乡文化站已于2005年当年竣工落成。
金龙镇文化站建设方案目前已经克拉玛依区政府评审通过,计划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
关于德凤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机构建设方面。
机构改革后,镇文化站合并到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基本上没有文化从业人员;村(社区)基本上没有文化活动室。
2、我镇民族民间文化初步得到开发利用。
我镇蒲洞、构洞两村建有民族文艺表演队,三什江、地西、羊角等村和6个社区建有文艺表演队;东关等村组建有龙灯协会,这些文艺表演队和夫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蒲洞、构洞两村在春节举办唱侗戏、唱侗歌文艺晚会,现两村仍建有戏台;龙灯协会在城关地区开展玩龙灯活动;德凤镇在新电影院举办文艺晚会和在荷花塘举办唱山歌、酒令歌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为我镇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文化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
我镇地处县城,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的销售和出租、台球室、歌舞厅、棋牌室、卡拉OK歌舞厅、文化艺术培训、网吧,老年活动娱乐室、茶室、打字复印和外来商业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另外,一些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和举办了文化娱乐活动,或组织"三下乡"活动等,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格局。
4、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较快。
全镇和村都安装有电视系统,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看电视已经逐渐成为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电视中丰富多彩的节目,特别是农业科技知识和商品信息,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
1、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由于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经济、工农业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国办发(2002)7号文件、黔府发(2003)1号文件等相关规定政策不够,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解决。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镇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投入基本上没有;镇上也没有设置文化专职干部,基层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人员少、文化偏低,业务不强,致使农村文化工作被放在一边,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3、镇村对开展农村工作文化思路单一,无规划和计划,文化活动的开展局限在"见子打子"的应付上。
4、由于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无法开展,致使一些文化糟粕乘虚而入,思想文化阵地被封建迷信、宗教文化、赌博等的影响冲击较大,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在走向灭亡。
5、我县"2131"工程设备不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
二十一世纪,提高全镇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对我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富民兴镇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一种持久的、无处不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基础有极大的推动和制约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
镇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滞后,农业人口较多,农民素质较低。
而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
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镇村队伍建设。
加强镇村文化队伍建设,一要配齐配强,实现镇有文化员,并进行岗位交流,把年纪轻、文化高、素质好、真心喜欢文化工作的同志配到文化员队伍中来;二要加强对文化员队伍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懂得文化建设知识,文化员的主要精神和时间应用在文化工作上;三要发展文化中心户,聘请他们为村级文化指导员。
可从当地退休的干部、教师中挑选出政治和文化素质较高,在当地有较高威望的人员担任文化中心户负责人,定期组织他们学习,了解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
同时要注意培养镇村文化后备干部;四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村级班子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
3、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民族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深入农民的生活,深入农民的心坎。
因此,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吸纳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创造民族新文化,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人才。
人是文化的主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训农村文化人才,是加快我镇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要从基础抓起,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全面提高;二要致力于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并为他们营造和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条件;三要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培育、壮大我镇的农村文化人,造就一批农民作家、农民诗人......;四要加大"三下乡"的工作力度,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努力在农村建立"常住队伍",主动送文化进村、送科技进村;在活动内容上要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形式上要直接深入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效;在组织上要规模适度而经常,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增知平台。
5、拓展资金投入渠道。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要制定对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的鼓励扶持发展政策,积极挖掘培育具有活力的健康向上的民间文化。
要加大特色文化村和文艺表演队的培育,为造浓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6、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认真解决好"2131"工程设备不足问题,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要加快文化多元化建设,通过民营文化、自办文化、文化大户等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弥补资金上的缺陷。
村级组织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在目前农村文化阵地缺乏、设施简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难和生存难的现状下,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经济的增长,增加投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7、开展文化结对帮扶。
要把文化帮扶作为加大对农村文化投入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要深化帮扶结对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学教成果,多方筹资增加文化建设的帮扶资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抓住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契机,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共创村成为加强文化建设的示范点。
结起来,宝安区文化建设近年取得的各方面成绩是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关心、重视的结果,也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文化立市战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结果。
我们有决心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上级和领导的关心、期望。
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只有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才能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工作在发挥职能上要做到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教育违法。
对守法经营者要给予保护和鼓励;对非法经营单位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对初次违法违规经营者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在实施处罚时亦要施之法规的宣传及思想教育,多讲道理,使他们主动自觉地服从和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
目前,鉴于部分"e城信息站"管理失控的现象,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全市的"e城信息站"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检查,坚决纠正利用"e城信息站"的平台变相违法违规经营的行为,切实对"e城信息站"加强监管,不能留下执法的空隙,真正发挥"e城信息站"便民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作用。
同时,要加大对无证照经营单位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我市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工作重点:
对
现有的娱乐场所、网吧、卡拉OK、电子游戏、音像制品等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清查。
重点解决好文化娱乐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行为问题和无证经营的问题。
三、工作范围
(一)网络文化市场。
抓好重点时段重点防范,重点地区重点巡查,重点网吧重点检查,落实入场登记制度,强化网吧对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的核对登记制度。
坚持严管重罚,坚决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尤其是营业期间以外关闭门窗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等,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罚,直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对网吧不达规定标准的限期予以整改,逾期不达标的暂缓或取消《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对法人代表、地址与《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不符的网吧,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二)娱乐市场。
加大对娱乐场所的硬件设施,消防安全合格证和娱乐场所播放曲目,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名簿的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娱乐场所,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在公共娱乐场所的发生,核发《娱乐经营许可证》,取缔违规经营和无证经营活动。
(三)音像市场。
严厉打击和查缴有淫秽、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和侵权盗版音像制品的零售出租活动
李营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李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文化大镇、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协调发展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一、强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镇党委、政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领导、经费、机制上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工作上有位置。
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安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二是领导上有保障。
组建了专门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书记、宣传委员任副组长,文化站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我镇文化站配有站长一名,专职工作人员3名,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落实上有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了《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化站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围绕全镇文化工作目标,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循序渐进开展工作。
组建了镇文化宣传队和民间文艺宣传队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
四是经费上有保证。
我镇在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重点项目多,支出多,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坚持把文化建设列入预算,保证了基层文化建设需要。
二、打造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
一是打响特色文化品牌。
依托李营苗木,打响了"绿色"品牌。
唱响了"李营苗木,绿遍神州"这一绿色交响曲,组织苗木大户赴北京参加苗木发展大会,2003、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山东)李营苗木交易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依托休闲渔业,打造了"休闲文化"品牌。
龙泉山庄的二人转表演吸引了大批客户,乔羽、杭天棋等文艺届名人都曾对李营休闲渔业文化作出高度评价。
依托任城王墓,打造了"古文化"品牌。
积极宣传坐落在肖汪庄、时庄范围内的任城王墓,大力发掘与此相关的古文化,同时,配合区文体局,指导肖汪庄等村做好了古文化保护工作。
二是繁荣群众民间文化。
充分发挥镇文化宣传队作用,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拉进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镇文化宣传队的带动下,我镇先后成立了五里屯村吹拉演奏队,岱庄、李堂的腰鼓队、秧歌队,夏街、栗乡的唢呐等7支民间文艺表演队,这些民间艺术队伍活跃于李营镇和周边乡镇,涌现一批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如郝玉良的渔鼓、徐守谦的山东快书、高霞的豫剧清唱等。
三是活跃区域共建文化。
机关、企事业单位、煤矿、学校是我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镇不断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协作和交流,每年都组织机关、部门、企业开展文体比赛、演出、联欢等,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团结。
四是规范文化市场发展。
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定期开展清查活动。
2006年以来共开展文化稽查4次,查处含有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网吧、集会场所5处,严厉打击了经营非法音像制品的不法商贩,规范了文化市场,净化了社会环境。
三、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我镇对文化阵地建设高度重视,目前已形成了镇、企、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网络,夯实了文化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镇文化中心主阵地建设。
我镇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以"有利于中心发挥作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原则,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镇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先后投入85万元,用于基础配套。
2004年又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6万元购置文化器材和电教设备。
并按照"公益性文化为群众服务"的原则,制定了图书借阅、文化交流等规章制度。
利用文化活动中心这一平台,发挥中心人才、场所、资金等优势,多次开展了卫生咨询、科技知识培训、文化活动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使之成为群众服务的有效文化载体,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完善村企
文化基础设施。
积极鼓励引导驻镇企事业单位、煤矿、学校,大搞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各村建设文化科技大院和健身路径。
李营中心中学投资3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任城国税局李营分局投入8000多元购置文体器材,建成了大型文化活动室;芦庙村投资7.5万元购置了高标准健身器材;岱庄村、黄楼村、东黄村建起了群众文化广场和健身路径。
另外,我镇56个村已有49个安装了有线电视,剩余7个村也将于8月30日前安装,从而实现率先在全区村村通有线电视。
四、存在的不足
(1)投入不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镇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但与其它地区比较,对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有限,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现有农村文化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水平偏低等问题。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强,加之近年来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3)设施利用率低,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
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电教设备利用率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搁置浪费现象。
下步打算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发扬优势,克服不足,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整合盘活文化资源,开展多种活动,继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以市场为导向,以各艺术团体为主体,组织和鼓励专兼职创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不断挖掘李营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在全镇乃至全区、全市都有影响、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首先,成立李营艺术协会,组织好20多位老艺人组成艺术协会,提供电影院为活动场地;其次认真挖掘平店村郝玉良的渔鼓、栗乡村徐守谦的山东快书等老艺人的文化创作,组织李营村曾文莹等年轻力量把唢呐、快板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李营苗木走四方》,《计划生育进农家》等再次唱响李营大地?
;第三对获得《万寿长城图》字组画吉尼斯记录的薛口退休教师勒云昌加大宣传力度;对撰写《春秋公羊解诂》的何岗东汉名人何休以及夏街孙状元等历史故事传说进行整理收集。
(二)加强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网络机构,加强镇、村、部门网点建设。
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做好镇文化活动中心现有文化广场、文化楼、图书室等设施建设,购置一批新书,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岱庄村
的带动作用,号召其他村大搞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三)持续抓好文化队伍建设。
对村级文化干部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实现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大众化、特色化。
(四)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对挖掘民间艺术有特色的给予扶持和奖励。
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经营非法音像制品活动,规范文化市场,彻底改变文化市场散、乱、小、差的局面。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建设60年,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全镇,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客侨、象棋成我镇文化品牌
本报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镇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各项文化建设成就斐然。
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套齐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客家文化、华侨文化与象棋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
公共文化设施全镇覆盖
解放初期,凤岗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化设施,直至1965年才设立了凤岗文化站,当时文化站功能单一,仅仅是负责主持公社广播站的工作和体育比赛事宜。
如今,各类文化广场和公园遍布全镇,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加上历史博物馆、城市展览馆等场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镇。
2002年建成的镇文化体育广场,总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设有篮球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及演出舞台、杨官璘象棋馆、美术馆、杨官璘象棋广场等文体场馆,建成以来以举办了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大赛等多项活动,大大提升了凤岗的城市品味,也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凤岗文化中心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总投入4000多万元,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 平方米,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艺术培训中心、少儿活动中心、展览厅、书画培训室、舞蹈培训室、健身室、书城、客家山歌学会、粤曲学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等文化活动阵地,而在园龙山公园,还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山歌大舞台。
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初,我镇各村先后成立了业余剧团或文娱小组,主要以剧或舞的形式歌颂新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我镇每年举办全镇性文体活动30次以上,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形成了常态化、相对稳定的活动机制,打造了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中秋客家山歌专场晚会、"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周末象棋擂台赛等多个有影响的活动品牌。
客家文化、侨乡文化以及象棋文化是我镇三大文化品牌,近年
来,我镇通过举办客家风情摄影采风大赛、山歌擂台赛、碉楼征文、"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大赛等活动,积极挖掘与传承客家山歌、麒麟舞、碉楼、象棋等特色文化,成效显著。
2008年举办的"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共有240多位象棋高手报名参赛,吕钦、许银川等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以及来自港、澳、台、法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大师、特级大师云集凤岗,掀起象棋运动的热潮。
今年8月,我镇被中国象棋协会评为中国象棋之乡,更进一步打响了凤岗象棋文化品牌。
此外,我镇每月还组织文化下乡活动3次以上,每年正常开展活动的文艺协会和表演团队共13个,每年全镇组织创作文艺作品在市以上展演或发表达60件以上,涌现出了《客家山歌颂党恩》等一大批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人局面,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
将建有灯光绿化、园林景观、亲水平台和木栈道、水幕电影、艺术广场、停靠码头、文化艺术长廊等工程,
敦煌"四抓"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更新时间:
2010-7-611:
03:
50
敦煌市紧紧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战略目标,始终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工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使全市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根本改观。
抓项目,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
采取政策扶持、以文招商、引进人才、合资合作、宣传包装等方式,支持优秀文化产业项目的的开发。
投资近亿元,先后建成了敦煌大剧院、敦煌博物馆新馆、阳关博物馆、大自然博物馆等四大群众性文化场馆。
抓基础,在城市建设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德凤镇 农村 文化建设 情况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