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模板.docx
- 文档编号:12187668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41KB
《词五首》模板.docx
《《词五首》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五首》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五首》模板
《词五首》_模板
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2、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
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又紧
----《小柳树和小枣树》案例分析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到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
课堂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生成,对话,令我大开眼界,觉得耳目一新。
以下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评析,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谈话导入,复习字词.
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看,小枣树要向我们认真学习的小朋友献上它的大红枣儿呢!
谁来读一读,把它摘下来。
(.课件出示)
评析:
生字的复习采用摘取红枣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一个摘取一个,新颖又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小手如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复习“春天”部分
1、看大家读得这么热闹,我们的老朋友----小柳树又来了。
看,这是棵怎么样的柳树啊?
(.课件出示图,并出示描写小柳树美的句子。
)读后,你觉得小柳树怎么样?
2、小柳树也正因为自己长得漂亮,所以……(.课件出示图,并出示小柳树说的两句话。
)现在,你又觉得小柳树怎么样?
3、如果这时,有个小朋友正好走过,或是一只小鸟飞过,或是地上的小花、小草,他们见了小柳树,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图)你能不能用“小柳树,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
评析:
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小柳树抽丝发新芽,柳枝长长地垂下来……画面与句子同步出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被感染着,以上三步的说话训练层层推进,此时的学生已小手如林,个个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小柳树的美丽,骄傲尽在孩子们的眼中展现,一句句善良的忠告,善意的批评在孩子们的口中流淌……
三、学习课文第5至8自然段。
• 春去秋来,小柳树和小枣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5--8自然段吧,可以用笔划自己喜欢的句子。
评析:
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读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不忘记圈圈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外在体现。
2、交流:
(1)“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
”为什么?
你读……能不能再……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来?
(美、许多、又大又红)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两人----齐读)
评析:
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枣树茂密的绿叶丛中缀满了大红枣儿,美得让人羡慕。
他不仅美,它的大红果子还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甜美。
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欣赏一下吧。
(齐读第五段)
评析: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去与课文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
教师的评价适时又恰当,让孩子们读得更起劲了。
小柳树结果子了吗?
(板书:
什么也没结)
这时候,那个小孩又从这里经过,那只小鸟又飞来了,花蝴蝶也来了,还有树下的小草小花们,他们看到了这些变化,又会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些什么呀?
那个在树下吃枣子的小孩会说些什么呢?
评析:
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二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这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的多元解读。
(2)课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课文,左边同学读小柳树心里想的和它说的话,右边同学读小枣树说的话好吗?
(3)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们,你们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地笑了?
结合理解这句话来说:
“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
A(此时,美丽的小柳树一点儿也不张扬自己,默默地什么也没说)小柳树也许在想:
小枣树,我曾经瞧不起你,说你难看,现在你为什么不说我呀?
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呀?
B那小枣树当时是怎么想的?
嘘,嗯,嗯,刚才小枣树把它的想法告诉了我,你猜它说了些什么?
C小枣树这么想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
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
a你觉得小枣树怎么样?
(用词丰富、准确)
b小枣树不因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而骄傲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呢。
c谁来学着小枣树,用温和、宽容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
小柳树的不好意思,不枣树的宽容大度,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下,学生已完全领悟,到此时已是水到渠成。
d我想此时的小柳树一定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
小柳树,你会怎么夸小枣树呢?
e如果你是树上的小鸟,树下的小草小花以及那位小孩,你又会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些什么呢?
评析:
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三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学生的情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深深地渗透,此时孩子们更多的是对小枣树和小柳树的赞美。
作者的教育目的已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f老师有两个成语要送给小柳树和小枣树,同时也送给我们的同学们,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评析:
新课标强调: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一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将文本的精要之处作了简要的小结.也为下一步的训练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3、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喜欢它们的什么?
是呀,老师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又不因为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但是老师也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长得很美,老师喜欢一切美的事物。
而且小柳树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相信,此时的小柳树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
评析:
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的时候,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独特心声,那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天真烂漫,浑然天成。
”整个教学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洋溢着感性的气息。
教师,学生和文本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得到了尽情的表达,在阅读中达到了升华。
四、带着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来读读全文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
评析:
阅读是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者不重结果,重过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读。
学生互动:
夸夸我身边熟悉的人。
(可以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评析:
让学生去夸夸自己身边的人,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更是本节课一个很好的延伸。
使孩子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短处。
是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你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你能学着小枣树,也来夸夸你身边熟悉的人。
(填写优点卡,送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还学会了夸奖别人。
小枣树要向我们献上更多的大红枣儿作为奖励呢。
(小组复习生字、新词。
)带生字的“红枣”
评析:
这样的结尾,这样的奖励,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呀,学生们的兴致仍然很高。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自读自悟,主体理解。
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品味课文中美好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主体阅读,主导指引。
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并三次出现小花、小草、小鸟、小朋友们他们会说些什么?
教师充分体现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主体思维,主动理解有了用武之地。
二、角色到位,感情真挚,读中明理。
自主感悟后阅读,主体参与后理解。
让学生进入角色读通、读懂、读出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学生读书课。
同时,又在不知觉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最后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写同学的长处,水到渠成。
拓展了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阅读中体验入境中感悟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
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12个。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爱护她的情感。
在当前情况下跟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
在火车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
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
(板书课题)(生发言)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把预习中画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都认识了没有。
(自由读课文)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实践
1.请同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
(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并交流)
2.(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观察思考后,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的。
)
(2)这里有两个难字:
“梭”“橘”,谁能想出记住它的办法?
(出示.课件,并谈认识两个字的方法。
)
(3)出示.课件,认识“忽”“弄”,前面我们认识的那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弄”字的读音。
(指名读)
3.巩固识字。
(游戏法检测)
看!
现在开来了一列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
(指名读词语)
四、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
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火车就要开了,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
它们都是怎样的?
(学生听火车开的声音,然后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回答所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色。
)
2.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看看这幅流动的画,(出示.课件)你看了这幅流动的画,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看图,想像并回答。
)
3.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读书中对这一幅流动的画的描写。
(自己在小组里练读并指名读)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
5.发散思维:
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后回答)
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
1.看图谈感受。
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谈感受,看图说意思。
2.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
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娃娃?
为什么?
读句子:
“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知道不能弄脏它的原因了吗?
板书:
爱(看.课件,指名读、齐读。
)
3.看到他如此热爱祖国的美景,妈妈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4.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呢?
(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
五、.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
2.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登上火车去看了一幅流动的画,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么美,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行动去热爱她,保护她,只有那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美丽。
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流动的画》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屈原列传》(节选)教学设计示例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
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
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
指名学生朗读1、2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
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关于中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
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
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纳要。
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关于第一大段:
(一)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
——让学生明确:
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
——让学生明确: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
“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
按:
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让学生明确:
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按:
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二)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关于第二大段:
(一)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
“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
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让学生明确:
“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
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让学生明确:
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词五首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