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模理化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2181352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53.56KB
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模理化试题.docx
《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模理化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模理化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模理化试题
2017学年第二学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初三理化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物理部分
一、选择题(共16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下列粒子中不带电的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原子核
2.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主要是改变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3.光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为
A.30°B.40°C.50°D.60°
4.第一个用实验准确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科学家是
A.瓦特B.奥斯特C.帕斯卡D.托里拆利
5.光的三原色指的是
A.红、绿和蓝B.红、黄和蓝C.红、黄和绿D.黄、绿和蓝
6.如图1所示的杠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F所对应的力臂最长的是
ABCD
7.如图2所示,置于地面上的物体甲,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水平向左的拉力F,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
若物体甲水平向右运动,它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大小为10牛,若物体甲水平向左运动,它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大小为4牛,则物体甲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
A.一定为3牛B.可能为7牛C.可能为6牛D.一定为14牛
8.甲、乙两辆小车分别从M、N两地同时出发,在水平地面上沿着同一直线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3(a)和(b)所示。
若两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5米,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
A.45米B.30米C.15米D.10米
二、填空题(共23分)
(1)
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3)
(2)
9.标有“220V10W”的节能灯,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________伏,连接电路时它应与其它家庭电器________联。
若该节能灯正常工作10小时,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千瓦时。
(4)
(6)
(5)
10.如图4所示是“跳台滑雪”的示意图,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雪地上会留下凹痕,主要表明力可以使物体________;以雪地为参照物,运动员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在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由于________在水平方向上继续向前运动。
(9)
(14)
(13)
(8)
(7)
(12)
11.一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千克的冰,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从-40℃升高到-10℃,冰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焦[c冰=2.1×103焦/(千克·℃)],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在太阳的持续照射下,形成了冰水混合物,其温度为_________℃。
(11)
(10)
12.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伏,10秒内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3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安,若将该导体两端的电压调整为12伏,则其电阻为 欧,10秒内电流做功为_______焦。
(15)
13.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将发光体放在离透镜25厘米的主光轴上,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_的实像;若将发光体沿主光轴向凸透镜移动10厘米,则此时所成像的像距________20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将发光体再沿主光轴向凸透镜移动一段距离,直到发光体无法通过凸透镜成实像,则发光体再移动的距离至少为_________厘米。
(16)
14.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是定值电阻R1的2倍。
闭合电键。
①若将滑片向右移动,则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17)
②当滑片移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3I,一段时间后,电流表的示数突然变为I。
若只有R1、R2可能发生故障,则故障是_________。
(18)
15.电能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四个环节。
如图6所示,是上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二学期课本第18页中关于输电网络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发电环节
输电环节
用电环节
内燃机
发电机
图6
配电环节
(20)
(19)
①在输电环节,我们采用________输电,而在配电环节中采用_________的方式。
②请根据图6所示信息分析发电环节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__________
三、作图题(共7分)
请将图直接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图题必须使用2B铅笔。
16.如图7所示,重为15牛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球所受的重力G。
图7图8图9
17.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8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18.请根据图9中通电螺线管的N极,标出小磁针的N极、磁感线的方向,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四、计算题(共26分)
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9.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为2×10-3米3,求金属块所受的浮力F浮。
20.如图10所示,重为10牛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2秒内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5米,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求:
①拉力F的大小;②拉力F所做的功及功率。
21.如图11所示,轻质薄壁柱形溢水杯甲和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桌面上,溢水杯甲和容器乙的底面积分别为2×10-2米2和1×10-2米2。
在溢水杯甲中注入水直到溢水口,此时水的深度为0.2米。
求:
①溢水杯甲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水。
②溢水杯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甲。
③若将一个金属球浸没在溢水杯甲中,水通过溢水口流入柱形容器乙中,发现此时溢水杯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增加量等于容器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乙容器中水未溢出),求放入金属球的密度ρ。
22.在图1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①若电源电压为18伏,将标有“50Ω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R0接入M、N接线柱,闭合电键S,电流表的示数为0.9安。
a.求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0。
b.求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P0max。
②将另一滑动变阻器R1分别与阻值为10欧的R2、阻值为20欧的电阻R3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接入M、N接线柱。
闭合电键S移动滑片,观察到电流表的最大、最小示数如下表所示。
请你对电路的连接方式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求出电源电压U、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1max以及允许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I1max。
(只需提出一种情况的假设)
定值电阻
电流表A的最大示数
电流表A的最小示数
10欧
2安
1.5安
20欧
1.5安
1安
五、实验题(共18分)
(2)
(1)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4)
(3)
23.使用电流表时,电流必须从________接线柱流入,如图13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安。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物体应分别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________状态,并按照图14中_________所示进行操作(选填“a”或“b”)。
(5)
(6)
(7)
(8)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________替代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便于_________。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开始时需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为了可以在杠杆上__________。
25.小华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器材有若干节新干电池、待测小灯(标有“4.5V”字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和电键。
他正确连接电路,并将滑片置于一端。
闭合电键后,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记录在了右表的序号1中。
然后他将滑片分别移到变阻器中间某处和另一端,并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记录在右表中。
(10)
(9)
①小华在实验中存在的可能问题是:
_________(写出一种可能情况即可);
②小华实验中所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__________欧。
(11)
③经过思考,小华只在原先电路中增加两节干电池,就完成了实验。
他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时发现:
电压表的示数恰好为4.5伏。
请根据相关信息,求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___________(本小题需写出计算过程)
2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改变压强方法的知识后,知道了可以通过在物体下面垫上一张底面积较大的方板来减小压强。
于是他们研究了物体垫上方板后,方板对地面压强与所选方板的密度、厚度以及底面积的关系。
实验中,他们使用一个重10牛的正方体,测得其直接放在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1000帕。
然后他们在该正方体下面垫上不同的方板,分别测量了方板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并将方板的密度ρ、厚度d以及底面积S一同记录在了下表中。
(12)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5与6(或7与8或9与10或11与12)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
在物块下垫上底面积和密度相同的方板,___________。
(13)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3与5或2与4与6(或7与9与11或8与10与12)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
___________。
③
(14)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在物体下面垫上方板_________能减小对地面的压强(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
(15)
a.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与3或4与5(或8与9或10与11)得出结论:
在物块下面垫上底面积相同的方板,__________,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16)
b.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与3和4与5(或8与9和10与11)得出结论:
在物块下面垫上底面积相同的方板,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理化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2018、4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S-32Cl-35.5K-39Fe-56
六、选择题(本大题含20题,每题1分,共20分)
27.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溶解性D.导电性
28.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空气B.新鲜牛奶C.冰水混合D.矿泉水
29.P2O5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0B.+2C.+5D.+10
30.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氮气和液氮B.石墨和C60C.冰和干冰D.汞与水银
31.属于氮肥的是
A.CO(NH2)2B.Ca3(PO4)2C.Na2SO4D.K2CO3
3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A.铁丝B.硫粉C.氢气D.红磷
33.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对应关系相符合的是
A.FeCl3氯化亚铁B.CuSO4胆矾C.NaCl食盐D.CaCO3生石灰
34.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的成分可以是
A.NaOHB.CaOC.Ca(OH)2D.Mg(OH)2
35.加入足量水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B.食用油C.果酱D.纯碱(Na2CO3)
36.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①2Fe——2个铁原子②O2——2个氧原子③2H2O——2个水分子
④2H——2个氢元素⑤——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37下列装置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其中与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相符的是
38.葡萄糖(C6H12O6)属于
A.盐B.氧化物C.单质D.有机物
39.在化学反应C+H2O
H2+CO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A.CB.H2OC.H2D.CO
40.有关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冰中的CO2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
C.氧气变成液氧时微粒质量变小了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体积增大
41.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Cl2
2NaCl,该反应属于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4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铁粉和铜粉
滴加足量稀硫酸,过滤
B
检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盐酸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C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D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足量的水,过滤
43.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
A.组成:
都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但CO2比CO多一个氧元素
B.性质:
都能溶于水;CO2不能燃烧,CO有可燃性
C.用途: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O用于冶炼金属
D.危害:
都有毒性,CO2还会造成温室效应
44.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中X、Z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3:
7
C.反应中Y和W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5
D.参加反应的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Z的质量
45.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在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则A、B分别为
A.氯化钾、碳酸钠B.氯化镁、硝酸钠
C.氯化钡、硫酸钠D.氯化钡、碳酸钠
46.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氢氧化镁中含有金属元素,则碱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该物质一定是酸
C.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D.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CO2,则燃烧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七、填空题(共20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
47.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我们需要:
①清新的空气。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
(1)气,使人类生生不息;口罩中填充活性炭是利用其
(2)
性,以减少污染物的吸入;美丽的霓虹灯中填充的气体是(3)。
②洁净的水源。
天然水通过蒸发、沙滤、氧化等得到净化,其中蒸发属于(4)变化(填”物理”或”
化学”),自来水生产加入液氯的作用是(5)。
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
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7),0.5mol水中约含(8)个氢原子。
③清洁的能源。
化石燃料煤、石油、甲烷(CH4)中,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9)。
48.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
g/100g水)。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2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10);
②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通过溶解、蒸发浓缩、(11)、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比较纯净的KNO3晶体。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12)。
③用4只小烧杯取T℃时的水各50克,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1
2
3
4
KNO3质量/g
40
50
60
70
H2O质量/g
50
50
50
50
溶液质量/g
90
100
105
X
Ⅰ.实验1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3),实验4中X的值为(14),
Ⅱ.T℃时KNO3的溶解度是(15)g/100g水。
初三化学试卷共8页第4页
49.烧杯中有一些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A,为确定其变质情况,进行如下实验。
①生成气体B的化学方程式(16)。
②试剂X是(17)(选填“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
③若所加试剂Y是氯化铁溶液,则生成红褐色沉淀E的化学方程式(18)。
④滤液D中溶质的成分有(19)。
⑤结论:
由方案2可知,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是(20)(填“部分变质”或“完全变质”)。
八、简答题(共20分)
50.利用下图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部分固定装置略)。
①仪器a的名称(2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2)。
②装置C的作用(23);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
③装置E中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5);
④装置F是安全瓶,其作用是(26)。
⑤把装置A中换成酒精灯,可用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6.0
20.2
16.4
16.4
Ⅰ.共制得氧气的质量是(27)g;
Ⅱ.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是(28)mol(通过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51.对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29),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0);乙中反应的现象是(31);
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丁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②当甲、乙试管内的固体完全溶解后,将两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并加入过量的锌片、过滤,则滤渣的成分是(33),滤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34)。
③请设计能说明NaOH与H2SO4是否恰好中和的实验方案。
(本题中所用过的试剂不能再用)
(35)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④实验结束后,将乙(其中固体全部溶解)、丁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静置,最终看到上层清液呈红色,废液下层有沉淀。
由此推断上层清液的成分有酚酞、水和(36)。
写出生成下层沉淀物的化学方程式(37)。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进行化学实验研究,除需要考虑生成什么物质外,还需要考虑(38)。
2017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物理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6分
(每题2分)
1.C。
2.C。
3.A。
4.D。
5.A。
6.C。
7.B。
8.B。
二、23分
9.220;并;0.1。
10.发生形变;运动;惯性。
11.6.3×104;热传递;0。
12.0.3;20;72。
13.缩小;大于;5。
14.变小;R1断路。
15.①高压;降压;②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说明:
14题每格2分,15题第②小题2分,其余每格1分。
三、7分
16.力的大小、方向各1分。
17.对称、虚像用虚线各1分。
18.小磁针的N极、磁感线方向,电源的正、负极各1分。
四、
26分
19
(4分)
F浮=ρ水gV排2分
=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2×10-3米31分
=19.6牛1分
说明:
在计算中,有关单位错写、漏写,总扣1分。
20
(5分)
①F=G=10牛1分
②W=Fs=10牛×5米=50焦2分
2分
21
(8分)
①p水=ρgh=1000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2分
②F甲=G甲=m甲g=ρVg2分
=1000千克/米3×2×10-2米2×0.2米×9.8牛/千克=39.2牛1分
③Δp甲=p乙
1分
1分
ρ=3000千克/米31分
22
(9分)
①a.
2分
b.
3分
22
(9分)
②解法一,假设:
它们的连接方式为串联
U=
U=
U=1.5安×
+1.5安×10欧
U=1安×
+1安×20欧1分
=10U=30伏2分
I1max=2安1分
解法二,假设:
它们的连接方式为并联
1分
U=10伏
2分
I1max=I并max-I2=2安-1安=1安1分
(或者I1max=I'并max-I3=1.5安-0.5安=1安)
(只要做出其中的一种假设并计算相应参数即可得满分)
五、
18分
23~24(8分)
23.+;0.16;静止;a。
24.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水平;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25
(5分)
①闭合电键前,滑片处于阻值最小处
(电源电压太小,无法使小灯两端的电压大于、等于额定电压);
②5;
③Up=U-UL额=6伏-4.5伏=1.5伏1分
IL=IP=
1分
PL额=UL额×IL=4.5伏×0.3安=1.35瓦1分
26
(5分)
①厚度越大,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越大。
②在物块下垫上底面积和厚度相同的方板,密度越大,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越大。
③不一定。
④a:
密度与厚度的乘积相同;
b:
密度与厚度的乘积越大,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越大。
说明:
每空1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长宁区 九年级 教学质量 检测 理化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