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下.docx
- 文档编号:12156170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90.55KB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下.docx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下.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下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
1-1透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和观察,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2.通过实验比较,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3.通过实践操作,还能发现用凸透镜看到的字比原来大等其他特点。
4.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记录、评价等技能。
5.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观察凹、凸透镜的特点?
活动目的:
1.初步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2.透过透镜看物体对凸透镜、凹透镜有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
3.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勤于发现、善于交流。
活动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
活动二: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2.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活动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凹、凸透镜的特点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看看摸摸不同的透镜。
*分类:
通过观察,给透镜分类。
*交流:
说说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
*比较:
用凸透镜、凹透镜贴近和渐渐远离书本看文字,并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
自己的发现。
*让了解教材照片右侧的透镜是侧视图。
凹透镜、凸透镜有很多种类。
*知道不同透镜不同部位的厚薄特点,并知道平时手不能轻易摸透镜。
*教师要做一个操作流程的示范。
*学生会有很多发现。
比如:
凸透镜能“放大”字体、凹透镜则“缩小”字体。
学生可能还会看到有时候文字“正立”,有时候“倒立”等等。
鼓励学生本着求实的精神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二: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
放大镜、望远镜、老花眼镜、显
微镜、投影仪、近视眼镜、照相
机等中用到透镜的部位。
*实验:
让光束射向黑色卡纸,用白色粉
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
凸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蓝色粉
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红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比较:
三个光斑的大小。
*交流:
自己的发现。
*可以介绍一些发明史。
*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看看摸摸用用,并思考这些仪器运用透镜的原因。
*教材中呈现的是“光束射向黑板”,教
学中可用黑色卡纸替换黑板,可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事先拉上窗帘,给学生实验准备一个良
好的暗环境。
并且视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也可以先做一个不加透镜,将光束投向黑色卡纸然后“看看画画”的示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此外,也可以演示“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报纸”的实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会聚光束即会聚了光能。
板书设计:
透镜
中间厚,四周薄中间薄,四周厚
凸透镜看近处正立、放大;凹透镜正立、变小
的特点远处倒立、变小的特点发散光束
会聚光束
参考资料:
1.凸透镜: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如图:
凹透镜:
透明,中央、边缘薄。
如图:
2.凸透镜:
光透过凸透镜,形成变小的光斑(亮点),说明凸透镜会会聚光。
凹透镜:
光透过凹透镜,形成变大的光斑(亮点),说明凹透镜会发散光。
3.凸透镜:
用凸透镜在离物体较近的地方观察物体时,能看到放大的物体;当把凸透
镜慢慢远离物体时,能看到放大并且倒立的物体。
凹透镜:
用凸透镜在离物体较近的地方观察物体时,能看到缩小、正立的物体。
教学反思:
1-2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块透镜组合,望远处有一些发现。
2.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特点。
3.了解相关科学史,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了解不同的透镜组合的特点
活动目的:
通过两块透镜组合,望远处有一些发现。
活动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
活动二:
制作简易望远镜
活动器材:
1.进一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2.了解相关科学史,引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3.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帮助。
活动器材:
纸芯筒、透镜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不同的透镜组合的特点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学生任意组合用两块透镜看远处,观察远处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
观察发现。
*思考:
哪种透镜的组合相当于望远镜。
*交流:
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相当于望远镜的组合。
*先示范一下组合、调节距离、看远处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切勿直视太阳。
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对于“变远了、变近了、远近不变”可以酌情选用,比如只保留“变近了”这一栏。
这样可易于教学。
*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开普勒式
望远镜;凹透镜凸透镜的组合----伽利略式远镜。
活动二:
制作简易望远镜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用什么、怎样做简易望远镜。
*制作:
将一个纸芯筒插入另一个纸芯筒之中,两个筒可以移动调解,但不会滑脱;将物镜放在纸芯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将目镜放在纸芯筒的另一端,用胶带固定。
*记录:
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使用:
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评价:
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提示:
用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到的远处景色是“正立”的,而用开普勒式望远镜则反之。
*介绍:
双筒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等。
板书设计:
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是:
凸、凹;(凹、凸);可以看到正立、变近的物体。
普勒望远镜是:
凸、凸;可以看到倒立、变近的物体。
而凹、凹可以看到正立、变远的物体。
参考资料:
实验记录单
透镜组合
看到的景物
正立
倒立
变远了
变近了
远近不变
教学反思:
1-3探索月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
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
3.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讨论对月球的认识
活动目的:
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初步知道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活动器材:
投影片或电脑软片
活动二:
“欣赏登陆月球”
活动目的:
1.道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阿波罗11登月”,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知道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活动器材:
投影片或电脑软片
活动三:
了解“嫦娥工程”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2.对我国探月计划和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嫦娥工程”有些了解。
活动器材:
投影片或电脑软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对月球的认识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
神话里的月宫和嫦娥。
肉眼看到的
月球、不同放大倍数望远镜中的月
球。
*交流:
望远镜在人类认识月球中的作用。
*推测:
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
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
*介绍一些月球地貌,以及科学家们对环形山形成的各种推测。
*介绍一些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环形山、月海”等。
引发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究的情感。
活动二:
“欣赏登陆月球”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看:
“阿波罗11登月”音像资料
*收集整理资料:
《活动手册》p3
*交流:
对月球的认识
*可以介绍一下教材照片。
包括登月舱、宇航员、宇航员正在做的工作……
*可以介绍一些人类登月梦想以及成败历程。
*准备充分的音像资料
活动三:
了解“嫦娥工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阅读交流:
中国人的登月梦想、尝试。
*阅读交流:
“嫦娥工程”相关资料。
*了解:
人类登月的意义
*可以介绍一些月球资源、以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激发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计划及活动。
*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
引发学生珍惜时间、爱学习、爱科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探索月球
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参考资料:
教学反思:
1-4望星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
4.初步了解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星云、星系、彗星、流星等天体。
5.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6.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望星空,认星星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2.初步知道天空中的点光可能是由许多星星聚在一起发出的光芒。
3.初步知道人们用“星座”来确定星星的位置。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器材:
投影片或电脑软片
活动二:
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天体
活动目的:
1.养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初步了解到改进和发展中的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
3.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4.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材料:
投影片或电脑软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望星空,认星星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问题:
在晴朗的夜晚抬头遥望天空你观察到什么?
*讨论:
让学生讲述他们观察的结果。
*问题:
看上去一点光就是一颗星
吗?
*比较:
远处的灯光和近处的灯光?
*归纳:
远看一点光,近看一片光所以天空中的一点光可能是许多的星星聚在一起发出来的光。
*思考:
天上的星星如何定点认识呢?
我们以我们的座位确定方式来推测天上的星星的?
*讨论:
让学生讲一讲他在教室里的位置并讨论这位置是如何确定。
*归纳:
一条条马路把整个城市划成大小不一同的区域;每一区域都有不同的建筑物因些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区域很快地确定自己的位置。
*思考:
要确定每个黑点的位置的办法
*归纳:
人们把天空中的星星想象成由不同的图形组成的星座,有了星座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认识星星的位置。
*讨论:
人们把天空中这些星星想象成什么图形?
*交流:
认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方法。
*辨认:
北斗七星、北极星。
*实验:
转出特定日期、特定时间的星空图。
*模拟: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交流:
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思考“八万人的体育场的位置观众是
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站在
马路上你能否说出你所处在的位置。
”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一条条马路把整个城市划成大小
不一同的区域;寻找每一区域都有不同的
建筑物,来不同的区域,可以很快地确定
自己的位置。
*介绍:
凭你的想象可以将这些黑点组成哪些图形?
根据图形再来确定每个黑点的位置是否方便些?
*讲解:
天蝎、大熊、小熊、大犬等星座。
*介绍:
旋转星图的使用方法。
说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日期、特定的时间星空的变化。
*示范: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活动二:
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天体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七仙女星座和三角座星云。
*讨论:
人类认识宇宙探索活动的进
程。
*介绍:
类认识宇宙探索活动的过程:
肉眼观察——古代望远镜——天文望远镜观察——近代发射火箭、观测卫星、航天飞机等。
*阅读:
哈勃望远镜以及哈勃望远镜中的天体。
*交流:
慧星的认识。
*交流:
流星和陨石的认识。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卫星、慧星、流星和陨石等宇宙天体现象。
这是自然现象的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
不要认为慧星的遇见就会倒霉。
因为这只是水蒸气蒸发的样子而已。
如果获得“陨石”应及时上交国家以待研究。
*介绍:
银河是天空中一条由1500亿颗恒星组成的星河,人们叫它为银河系。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星系,做作河外星系。
现在已经发现的约有10亿多个,地球最远的达360亿光年。
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开展探索宇宙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宇宙中的奥秘将被一个个揭开。
同学们,王老师期待着你们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具大贡献。
慧:
汉字字面解释是扫帚的意思。
因此,人们常把慧星称为“扫帚星”。
慧星:
在接近太阳时会出现一条长长的尾巴,形如扫帚。
著名慧星——哈雷慧星。
有时晚上能在天空中看到有烧亮的物体,闯入地球大气层。
这就是“流星”。
如果这颗“流星”的体积大,在大气层里来不及烧毁。
遗留下来的残骸,就是“陨石”。
板书设计:
望星空
有了星座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认识星星的位置。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2-1微观世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2.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3.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4.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5.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组成。
6.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7.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了解显微镜。
活动目的:
1.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2.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3.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活动器材:
显微镜
活动二:
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
活动目的:
1.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2.发现黑藻叶子由许多“小格子”组成。
活动器材:
显微镜、黑藻叶子
活动三:
了解细胞的发现
活动目的:
1.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2.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3.初步了解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必须基于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
活动器材:
《细胞》的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显微镜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肉眼看到的头发、用10倍放大镜看到的头发、用100倍显微镜看到的头发、用1000倍显微镜看到的头发的不同。
*交流:
比较的结果。
*观察书本上的显微镜,了解组成部分。
*可以准备一些显微镜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先进的显微技术。
教师可以示范使用简易显微镜的方法,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还可以示范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简易显微镜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镜头、反光镜、通光孔。
活动二:
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记录:
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夹取叶片:
用镊子轻轻夹取一片黑藻叶子。
平展叶片:
用镊子小心地把叶片平展在载波片上。
*交流:
黑藻叶子有许多“小格子”。
*示范:
观察记录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视导
*可以告诉学生这一个个“小格子”就是细胞。
而“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提出可留待阅读完小资料以后。
活动三:
了解细胞的发现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阅读:
罗伯特·胡克、自制的显微镜、绘制的软木薄片图。
*比较:
罗伯特·胡克的描述和小资料的最后一句概括性结论。
*交流:
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科学史、逸闻趣事、有价值的网站信息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描述性话语和概括性结论的不同,包括表达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基础不同等。
从而,认识到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
板书设计:
微观世界
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教学反思:
2-2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2.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微生物分布很广。
3.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
4.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5.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6.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
7.培养学生发现、比较、交流等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观察显微镜下小生物在的样子
活动目的:
1.进一步熟悉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
活动器材:
显微镜
活动二:
观察显微镜下霉斑的样子
活动目的:
1.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2.初步知道微生物个体很小、有不同种类等特征。
3.初步知道有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类,有的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活动器材:
显微镜、霉菌标本
活动三:
了解列文·虎克
活动目的:
1.了解相关科学史。
2.认识到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成为科学探究者甚至成为科学家。
3.了解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不懈努力。
活动器材:
列文·虎克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显微镜下小生物在的样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用吸管吸取水蚤和一些水,滴载玻片上观察、记录,完成《活动手册》p8。
*交流:
各自的发现。
*指导:
取样、观察、记录的过程。
*可以提示学生观察水蚤跳动的心脏,指示出水蚤心脏的位置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使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二:
观察显微镜下霉斑的样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显微镜下的霉斑。
*比较:
显微镜下霉菌的异同。
*阅读:
从小博士的话中初步了解微生物及其主要特征。
*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选择使用合适的显微镜,教师可以事先调试的显微镜,让学生观察面包上的霉菌。
或者提供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供学生观察、比较、交流。
*介绍这两种霉菌对人类有益或有害之处。
引导学生注意到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
活动三:
了解列文·虎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阅读:
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当年画的细菌。
*交流:
对小资料题目的认识和感想。
*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科学史、逸闻趣事、有价值的网站信息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不只是象牙塔上的工作,普通人一样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细胞
参考资料:
在自然界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个体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繁殖速度惊人。
在自然人的肉眼一般不能观察到微生物,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生物由一格一格的小格子组成,这些一格一格的小格子就是一个个细胞,也就是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教学反思:
2-3微生物与人类
一.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有害于人类。
2.知道有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发现一些防霉的办法,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
4.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一些生活技能。
5.初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等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的:
1.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有害于人类。
2.关注身边的科学。
活动器材:
微生物的图片
活动二:
防止食品发霉
活动目的:
1.初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等实验的能力。
2.探究、发现一些生活中防霉的办法。
3.知道有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活动器材:
馒头标本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图片:
腌菜、干酪、豆酱和酱油、面包、青霉素、疫苗、水痘、食物中毒、结核病、手足癣、食物发霉、衣物发霉……。
*交流:
说说其它实例。
*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食物、药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一些疾病的病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剪贴图,让学生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分类准则分
分类。
活动二:
防止食品发霉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生活经验:
馒头在怎样的环境下易发霉。
*设计对比实验:
一个馒头放在潮湿的塑料袋里,另一个放在干燥的塑料袋里
(潮湿)一个馒头(在潮湿的塑料袋里)
放在冷藏室,另一个(在潮湿的塑料袋里)放在冰箱外面(温度)。
*交流记录实验方案:
完成《活动手册》
p9。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完成《活动手册》p9。
*拓展:
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酸奶。
*因为有光照、没光照和通风状况是否良好一样对微生物的影响没有典型意义,而且其中缘由比较复杂,不易解释。
所以即使可能是学生的探究意向,教师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是否选用《活动手册》p9相关项目。
*教师可以准备呈现实验过程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分析。
也可以组织好后续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习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有时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参考资料:
危害人体健康(如:
食物变质都是由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食品的保质期)。
而有的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
酸奶)。
教学反思:
自由探究1——制作“水透镜”
一.教学目标:
1.制作简易“水透镜”,利用“水透镜”观察物体。
2.比较观察的物体,归纳特点。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制作“水透镜”
活动目的:
制作简易“水透镜”,利用“水透镜”观察物体。
活动器材:
回形针、水
活动二:
利用“水透镜”观察物体
活动目的:
比较观察的物体,归纳特点。
活动器材:
“水透镜”、书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制作“水透镜”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制作:
简易“水透镜”。
*利用回形针、水制作“水透镜”。
*找出延长“水透镜”的方法。
活动二:
利用“水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比较:
利用“水透镜”物体
*归纳:
观察物体的特点。
*提示可以叠加水透镜。
板书设计:
制作“水透镜”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生态平衡
3-1食物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各种生态环境中都存在着食物链。
2.知道大自然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求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一条食物链,当一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就会形成食物网。
二.教学设计:
活动一:
认识食物链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海洋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食物链。
2.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知道食物链的特点。
活动器材:
海洋中生物食物链的图片
活动二:
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食物链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森林、草原等几种典型生态环境,让学生知道各种生态环境中都存在
着食物链。
2.通过寻找这些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让学生知道各种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特点。
活动器材:
池塘、森林、草原等几种典型生态环境的图片
活动三:
探索食物网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复杂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求关系。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小学 自然 学科 科教 备课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