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已阅.docx
- 文档编号:12153185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1.64KB
企业培训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已阅.docx
《企业培训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已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培训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已阅.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培训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已阅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1.道德:
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2.道德的性质、作用、和发展变化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
核心:
为人民服务。
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
社会主义道德:
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
4.职业道德:
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5.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
1)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2)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3)赢得职业声誉。
职业道德的重大作用:
它能激发培训师履行职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责任心和敬业意识。
6.职业态度:
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7.职业态度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
1)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2)端正职业态度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能力的提高
8.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培养:
1)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培训师的职业态度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9.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10.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十个基本内容: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培训师最基本的要求。
11.敬业是一种对职业培训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行为,是一种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强烈事业心和忘我精神。
12.精益求精:
要求培训师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不固步自封,认真钻研,不断进取,把业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好上加好。
13.积极进取:
是一种对工作、对事业永不满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14.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1)可以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
2)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师以法律和职业纪律对自身的约束力
3)可以增强培训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可以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
1.宪法的基本含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并颁布实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它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基本依据.
2.《宪法》第19条规定:
“国家举办和发展各种学校和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
第4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同时还规定: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第46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3.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性文件。
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4.《劳动法》第一次将职业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法律条款中,并首次明确提出“开发劳动者技能”的概念。
5.《劳动法》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第8章):
规定了职业培训发展的目标、职责、原则和制度。
1)目标第66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一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基本目标。
2)职责第67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3)原则第68条: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的法律原则。
4)制度第68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第69条还规定:
“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意义:
《劳动法》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促进了职业培训与劳动管理的其它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结合。
6.《职业教育法》包括总则、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调节和负责五部分,它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体系结构、方针原则、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作了原则规定。
1)基本作用: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2)适用范围:
第2条规定:
“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机关实施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
3)意义:
《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职业教育法》从职业教育本身的角度,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责等,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的内涵,而且细化了职业培训的形式,强化了职业培训的思想。
7.《职业教育法》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
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职业学校教育:
初、中、高
2)职业培训:
从业前、在岗、转岗、其他
3)其它培训
二、主要职责:
1)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
2)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
3)职业培训实体的职责
三、保障条件。
在《职业教育法》中还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经济来源2)师资建设3)设施服务
8.《民办教育促进法》内容包括:
总则、设立、学校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扶持与奖励、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和附则。
9.《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确立了一个方阵: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树立了一面旗帜:
高举公平就业的旗帜
明确了六大责任:
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
建立了五项制度:
一是建立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的政府责任制度;二是建立对劳动者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制度;三是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行为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加强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度;五是就业加强事业治理的事业保险与预防制度。
制定了十大政策:
一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三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四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五是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六是有利于区域统筹的就业政策;七是有利于全体统筹的就业政策;八是有利于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九是对困难全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十是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政策。
10.《就业促进法》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明确了国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方针。
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三个主体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
③按照《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对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并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规定了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1.职业培训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制定颁布的各种职业培训方面的行政法规,其法律效力具有普遍性,是我国当前职业培训的重要依据。
如《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
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比例。
企业的教经费是职工工资总额的1.5%
12.规章制度:
分为行政制度和企事业规章制度。
行政规章提国务院行政职能部门单独或会同其它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或其它领域的相关规定。
企事业规章指企事业单位针对某项工作需要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13.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第一个提到弹性学习制度。
第一个提到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提取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
14.《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我国人才管理方案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现行的人才评定标准:
品德、知识、能力、业绩。
1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职业能力包括:
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16.《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
提出五项计划和一个行动。
五项行动:
1)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2)技能再就业计划3)能力促创业计划4)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5)国家资格导航计划。
一个行动指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
17.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8.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
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证件。
是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凭证,是职业标准在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
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19.《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从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使用、流动、交流、保障八个环节入手,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第三章、经济学基本常识
1.市场:
商品交换的场所。
现代的解释为:
一种商品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市场的特点:
1)具有商品的需求方即买方
2)具有商品的供给方即卖方
3)凡在市场中买卖的商品均具有其自身的价格和买卖的数量
2.需求:
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
决定个人需求的因素:
1)价格因素2)收入因素3)相关物品的价格4)个人嗜好5)消费费者的未来预期
正常商品:
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该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
低档商品:
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该商品的需求反而增加。
3.供给:
商家提供某种消费物品的愿望和能力。
影响供给的因素:
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因素
价格越高、投入越小,供给量越多。
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提高可以降低成本,供给量增加。
预期与当期销售量呈负关系。
4.市场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5.市场经济的优点(与计划经济):
1)突出了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使社会经济充满活力。
2)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选择与评价,较好的与供需变化中的效用和效率相联系,可实现资源配置的较高效益和价值
3)市场经济从本质上倡导自由、平等,提倡公平竞争,这种指导思想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经济上说:
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政治上说:
以共产党为领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6.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1)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
2)互利性的等价交换-
3)资源主体的自主性-
4)反垄断的自由竞争-
5)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
6)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
7)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
8)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
9)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
10)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
11)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规律
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具体包括4个公开:
公开投标、公开拍卖、公开信息、公开竞争。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包括:
信息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准入性资源。
7.市场经济对职业培训的影响:
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
由直接转变为间接
2)由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呆板,向培训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化转化。
3)市场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被引入职业培训工作中。
4)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
5)企业行业在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培训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运行机制两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社会的职业培训活动应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就职前景为转移。
8.劳动经济学:
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基本领域:
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和结果;对现在的和预期的劳动参与的决策;与劳动力资源报酬和就业相关的公共政策。
9.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与其他资源的稀缺性相比,共同属性在于:
1)对社会和个人无限需求和愿望而言的相对性
2)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绝对性
3)本质表现:
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手段的稀缺性
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
指主体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
劳动力市场:
通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运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0.劳动力的需求弹性:
指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减对其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指劳动力的供给量的增减对对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11.失业:
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即劳动者失去维持生活的岗位。
失业的四类形式:
1)摩擦性失业:
找工作耗费时间2)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调整3)周期性失业:
经济周期变动4)季节性失业
12.失业者失去工作四周以上被认同为失业。
劳动者总数=就业者+失业者
13.自然失业率:
在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量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
控制在(5%)以内
充分就业:
不是指所有劳动力都就业,而是指在自然失业率范围之内的就业水平,其内涵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充分就业。
职业培训是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最重要手段。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向失业者提供免费得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
14.外部性:
指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对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造成的影响。
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
指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对商品了解程度不均等的现象。
也称为信息不全。
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直接的是对产品市场的影响。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建立第三方质量监督和认证机构;政府用法律手段监管;运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5.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道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主要特征:
1)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的配置;
2)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3)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第四章、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1.教育:
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改善人的态度和品质的活动。
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期望。
2.教育的基本特点: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3.现代教育培训特征与发展趋势
1)教育培训从单一传授知识、技能,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
2)教育培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产训研结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科学、有序。
3)教育培训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公共性日益突出,公正性和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培训决策及其行为的基本准则
4)教育培训技术手段日益提升,教育培训的弹性制度和开放性不断强化。
5)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开发,更加与时俱进和创新。
6)教育培训的法制化、国际化、终身化趋势日益强化。
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概括为五化:
教育终身化、法制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
教育培训的四大支柱:
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素质教育培训: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训活动。
素质教育培训的育人目标:
坚持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努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展的新型劳动者。
素质教育培训有以下四个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
2)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
3)贯穿于教育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
4)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规律2)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3)与受教育培训者相互制约的规律。
6.职业培训:
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旨在把一般的人培养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活动。
7.职业培训的5个特点:
1)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
2)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
3)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
4)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
5)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职业培训的目的不是使学生获得某种学历证书,而是获得某种技能。
8.职业培训体系的内容:
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劳动监察。
职业培训的类型:
就业前培训、学徒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培训。
9.教育和培训的联系:
1)都是一种传授人类生产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社会活动2)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做教育还是培训,都必须在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教育培训活动的科学性3)都是一种由教育者发起和主导的活动4)都需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训其综合素质。
10.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为培训是“消费”,培训部门是花钱的部门
2)培训部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
3)培训课程和培训手段没有建立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精确分析的基础上。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11.终生教育培训的基本理念:
一是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二是更加重视就业者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12.教育培训统计:
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研究运用各种教育、心理、经济的测量和统计手段和工具,对人才素质、培训效益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探求教育培训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科学方法。
分为:
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主要是研究解决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简缩和概括,进而描述数据的全貌。
推断统计是指在描述统计基础上,研究利用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对全局情况做出推断或判断。
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指标:
1)人力资源预测方面的指标2)教育培训总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3)学员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指标4)人才素质综合测评指标5)教育培训经济效益指标。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人才需求预测的标准和工具。
预测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
专家调查法(特尔斐法)、趋势外推法、因果关系法、投入产出法)四个方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标:
1)未来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质量指标;2)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吻合程度指标;3)员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指标;4)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指标。
13.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
14.培训统计的基础工作:
1)搜集整理原始记录2)建立统计台帐3)制作统计报表。
15.统计工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
1)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工作2)支持开展教育培训评价3)支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和综合素质测评4)支持开展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
16.教育经济学:
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和收益等的学科。
内容包括:
观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推算教育培训对象的分类数量;控索把各种教育形式组成有效结构的计划方法,使其内部均衡并对其它部门的需要取得协调;分析影响教育人员的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因素;总结教育发展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等。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一般性理论问题2)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和成果3)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4)教育与经济5)教育投资6)教育成本7)教育投资率8)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沃尔什写了《人力的资本观》文章。
第一次提到人力资本的论著。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论的创建者,丹尼森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中,并从人力因素中找出教育因素,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17.培训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培训领域内的特殊运用。
可以视为教育经济学的一种特殊形态。
企业培训师要特别关注和研究企业培训投资、培训成本、培训投资效率、培训投资经济效益的问题。
18.培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1)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思想。
具体包括: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说、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教育、劳动价值学说等2)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具体包括: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内容包括:
一是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二是医疗卫生保健费用;
三是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
四是用于国外移民、智力引进、国际人才交流的费用。
五是用于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增加竞争实力的费用。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培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经济:
一是指社会性生产方式;二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指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培训:
根据现代生产和科技能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专业的培养和训练。
培训投入:
又称为培训投资、培训资本、培训经费。
指向培训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的表现形式。
按投资对象分为:
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投资;成人教育投资。
按投资主体分为:
国家投资、企事来单位投资和个人投资。
企业教育培训投资:
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投资。
培训成本:
培养每名学员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培训直接成本+培训间接成本)
培训的经济效益:
又称为经济收益和办学效益,指培训的劳动耗费同所得的经济效益,在数量上的比值或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包括:
专职教职工人员工资、脱产学习职工工资、职工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折旧率、职工教育经费等。
培训收益率:
培训经济收益额/培训成本总量*100%
培训经济学的主要指标:
1)培训办学的条件指标2)受培训者的数量和质量指标3)培训的微观管理水平指标4)培训的经济效益指标
受培训者的数量和质量指标:
参培人数、参培率、毕业率、培训后合理使用率等。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1.人力资源指: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的总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培训 二级 基础知识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