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2133706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85KB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
高二语文
出题、校对:
牛俐鱼王俊芳韩姝花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
“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
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
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
“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
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
”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
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
召之,惧不敢行。
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
“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
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
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
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
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
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
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
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
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
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
而全斌等皆引伏。
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
乃下诏曰:
“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①,犹委藩宣②。
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
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
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
赠中书令。
(选自《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
①旄钺:
节度使。
②藩宣:
藩镇宣政,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拒:
抵抗
B.不逾时而就就:
赴任
C.请准律处分准:
依照
D.特从宽贷贷:
宽恕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B.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C.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D.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B.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C.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
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D.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4分)
②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南宋)宇文虚中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注:
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下面“两朝”即指此事。
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身虽留而心不屈。
②西河馆:
春秋时期晋国扣留鲁国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地方的宾馆里。
③北海羊:
苏武牧羊。
④汝:
指金国。
8、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分)
9、此诗后三联怎样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
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
(2)鸟何萃兮苹中,----------------。
(3)回眸一笑百媚生,---------------。
(4)七月七日长生殿,-----------------。
(5)映阶碧草自春色,————————。
(6)———————,铁马秋风大散关。
(7)心非木石岂无感,————————!
(8)渔阳鼙鼓动地来,---------------。
(9)---------------,千载谁堪伯仲间!
(10)袅袅兮秋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7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
怎么就不见了?
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
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1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6分)
1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地震之后,这里迅速盖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B.新年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渐好转起来。
D.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成功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
A.诚信缺失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B.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如何防止个别公务员不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慷公家之慨,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C.滇池湖滨生态带修复是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预计投资高达9000万以上,在滇池沿岸部分撤除防浪堤,实施“退田还湖”,恢复原有消落区与湿地生物多样性。
D.希丁克认为,只要中国球员有正确的态度,并融入球员自身的特点和民族特性,
中国队一样可以取得希腊式的成功。
16.公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
为保持塘水清净,管理方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得体的话。
(3分)(不超过20个字)
五、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
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
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
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
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说明:
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一句中,“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因”,“短期变动”是“果”;“短期变动”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根据第三段“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可以知道造成“短期变动”的原因是“大气环流”。
)
2.C(第四段中“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一句可以证明C项说法有误。
)
3.A
4、B5、D6、C
7、
(1)这大概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您用我作为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
“盖”、“以----为”各1分,句意1分。
(2)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主持(执掌)府里事情,全斌只管理(主管)军队事务。
“知”、“典”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
其父奉事庄宗,任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庄宗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
当时全斌十二岁,对他的父亲说“:
这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
”他的父亲照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于是庄宗把全斌收用在军中。
到庄宗入洛时,历任宫内职务。
同光末年,国家有内难,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都弃甲逃走,只有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在宫中抵抗。
庄宗中了流箭,全斌等扶他到绛霄殿,全斌痛哭而去。
明宗即位,补任他为禁军列校。
之后,他多次立了战功,多次升任官职。
宋初,李筠占据潞州叛乱,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合大军进讨,因战功授任安国军节度。
诏令他修葺西山堡塞,不到限期就完成了。
建隆四年(963),与洛州防御使郭进等人率领军队攻入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964)冬天,又任忠武军节度。
当天朝廷下诏征伐蜀地,命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各州军队一万人由凤州路进讨。
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并且告诉他战略方针。
乾德四年,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主持府事,全斌只管理军队事务。
正遇有人告发全斌及彦进攻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全斌与诸将一起都召回来。
太祖认为全斌等人初立功,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全斌等人都供认了。
太祖想含忍不究,但衔冤之人每日拥在国门告状,说他隐藏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
于是下令中书门下召他与告状者质证此事,而全斌等人都供认。
下令御史台在朝堂集合文武百官定他的罪。
于是百官议定,全斌等人罪当处斩,请求按律处理。
于是下诏说“:
尚且顾及以前的功劳,特别给予宽大,只停任节度,仍然委任藩镇宣政。
我不是没有恩惠,你们应当自己反省。
”
开宝末年,太祖到洛阳举行郊祀,召全斌侍候祭祀,任命为武宁军节度。
仍然赐给他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
全斌到镇后几个月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追赠中书令。
8、描写了在沉沉的长夜里,浓霜布满帐幕,身处异乡的诗人难得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祖国)的情景。
9、本诗颔联和颈联为间接抒情。
颔联借典故抒情,用了西河馆和北海羊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被金国软禁,但也要效法苏武守志不屈(不变节);颈联景、事抒情,诗人回想起徽、钦二帝遭俘虏离开朝廷,被金人抢占的祖国土地已经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借此来抒发对国耻的深沉悲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满怀仇恨,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情操。
10默写
1三顾频烦天下计
2罾何为兮木上
3六宫粉黛无颜色
4夜半无人私语时
5隔叶黄鹂空好音
6楼船雪夜瓜洲渡
7吞声踯躅不敢言
8惊破霓裳羽衣曲
9出师一表真名世
10.洞庭波兮木叶下
11、
(1)B3分,E2分,D1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
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
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1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
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
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1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14.D(A.“不堪设想”,“不堪”多用于不好或不愉快的方面。
B“忍俊不禁”与“笑”重复。
C“上行下效”用于坏的风气。
)
15.D(A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扭曲……心灵”;B否定不当,删掉“不”字;C搭配不当,“高达”与“以上”不能同用,删掉一处。
)3.C(A语序不当。
“作者以自述的方法”改为“以作者自述的方式”。
B结构混乱。
主语“晚年”不能支配“参加”的行为。
C多重否定句的理解。
16、参考例句:
(1)我和你一样需要洁净的脸庞。
(2)你追求的是绚丽多彩,我追求的是清澈见底。
(3)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鱼儿创造一个洁净的空间。
(1)B3分,E2分,D1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
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
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
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
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作文材料分析
1着眼于材料的前提,可以表述为“充分的沟通是合作的前提”;
2着眼于材料道德结果,可以表述为“在沟通的基础上各取所需”“事前充分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沟通、交流、双赢”“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
3着眼于材料中橙子的切分,可以表述为“看似公平的分配不一定能实现人或物的最大价值(最大利益)”“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公平”“不能只求公平,不求实效”;
4着眼于两个小孩的协商,可以表述为着“民主协商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缺乏充分的交流,常常不能使问题得到最完满的解决”;
5着眼于两个小孩的争执,可以表述为“盲目的相争常常会使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6着眼于材料中两个小孩的综合行为方式,可以表述为“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只要能够与沟通交流相联系,立意指向合作交流,均可视为一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 太原 中高 二月 月考 语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