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docx
- 文档编号:121294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23.10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
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人民版
时空坐标
专题主旨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
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③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是指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史料二:
百家争鸣具体辩论内容
③“三场大辩论”反映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提示】 历史背景:
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历史使命:
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提示】 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2.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
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
④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⑤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①“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是指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凶年免于死亡”“驱而之善”→是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是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
史料二:
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④“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体现了加强自我修养
⑤“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体现了加强法治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 主张:
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提示】 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海口调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B [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的情况,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
]
2.(2017·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D[孔子认同尧舜言论,“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
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D [A项是墨家的主张,排除;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
考点2汉代儒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实质:
是一种文化专制。
(3)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2.罢黜百家
(1)背景
①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②儒家学说经董仲舒改造成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的方略。
(2)内容:
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3)影响
①积极: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易混辨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3.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的传播。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
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轻巧识记] 汉代儒学
N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2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化 23 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21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