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docx
- 文档编号:12125712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5.37KB
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docx
《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
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的探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5月22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前言……………………………………………………………2
正文:
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状况……………………………………………3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三阶段特征…………………………………………3
(二)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4
二、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应依照的指导理念…………………………………6
(一)社会工作价值伦理………………………………………………………6
(二)“文化敏感”……………………………………………………………6
三、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与未来发展………………………………………9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9
(二)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11
四、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与内容…………………………………………11
(一)民族地区文化挖掘和传承…………………………………………………11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4
(三)民族地区的增权与赋能…………………………………………………15
五、社会工作专业技法在民族社会工作的运用………………………………16
(一)个案工作……………………………………………………………………16
(二)小组工作……………………………………………………………………16
(三)社区工作……………………………………………………………………17
(四)社会工作行政……………………………………………………………20
结语…………………………………………………………………………21
参考文献………………………………………………………………………22
内容摘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政府和全社会面前,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创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方面,社会工作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进行初步探究:
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状况与面临挑战、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应依照的指导理念、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与未来发展、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与内容、社会工作专业技法在民族社会工作的运用。
关键词: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文化敏感社会工作专业技法
前言:
民族地区工作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行政区)的各项工作。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把它理解为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这里既包括面对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间内从事的面对非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
二是把它理解为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
相对上述概念,民族社会工作像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那样,指的是以少数民族群体(族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
由于在宏观上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民族地区,所以民族社会工作主要指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体和人士的社会工作。
当然,在非民族地区,也可能有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或专业领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族群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多样性。
正文:
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状况与面临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使命是植根于它的实务性之中的,如果不能进行恰当且充分的本土化,那么社会工作就会失去它的本源意义。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面临着比较大的特殊困难。
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三阶特征的根本原因。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三阶段特征
三阶特征是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层次性区别的一个整体概括,具体是指:
1.第一阶水平,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我国内陆的少数民族地区。
而这也是本文将进行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视角。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2.5%。
虽然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然而由于交通、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别,加上历史遗留的因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这种不平等不仅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条件、文化状况上,更是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公共服务配套上面。
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关注缺失可以从学术领域中反映出来,目前我国国内关于民族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还寥若晨星,就算是社会工作发展较为完善的香港地区也还尚未开设该科目,仅仅在社会工作起步尚早的台湾地区有原住民社会工作的提法。
正如王思斌所指出的,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那么对于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利益的忽视,可以说是对社会工作天职的一种亵渎。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低阶段特征是我国建设和谐民族、和谐社会时代主旋律上的一个不和谐之音。
2.第二阶水平,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中级阶段,主要指我国其他陆续开设了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的省份和地区。
在这些地区,社会工作已经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且开始朝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注意与传统民政工作的区别和脱离。
3.第三阶水平,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高级阶段,主要指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二战以后,香港在经济迅速腾飞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将各种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对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的凸显,香港政府对于社会工作的强调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使得现在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体系在中国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为我们发展内地社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经验。
(二)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
一是经济上仍面临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状况明显落后于非民族地区,呈现出人均收入低下,生活窘迫的现状。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地理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可耕种土地较少且分散,交通不便利;
(2)传统农业不具备竞争力,这些地区的农业基本处于一种靠天收的农耕时代,农业技术落后,灾害防护能力低下且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廉价,农作物市场竞争力不高,收入低下;(3)现代化带来的消极后果影响着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影响着这些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
主要表现在:
第一,领导班子不协调,村长和村支书各自为政。
有些村长认为党的事情不归自己管,因此对党的事务不闻不问,有些村支书认为自己就只用管几个党员就行了,其他行政事务都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
第二,农村党员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
党员结构不合理:
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等,使得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大大降低。
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有着负面影响。
三是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
主要体现为教育水平低下,经济落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
硬件上的问题表现为:
学校数量设置有限、学校设施不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弹性等;软件上的问题表现为:
教师人才流失严重、入学率低、升学率低、巩固率低、辍学率高等。
此外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总是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不思进取,对政府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新技术、新方法持观望怀疑态度。
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形成经济落后,制约教育水平,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是公共卫生方面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民族地区多处于偏远山区,导致乡镇卫生机构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人才严重匮乏、管理薄弱,因此出现管理松散、人浮于事、设备闲置、门可罗雀等现象。
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毒潮从西南民族地区的云南、广西涌入国内,由吸毒贩毒引发的艾滋病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恶劣使得艾滋病等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是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
针对民族地区的工作,很多地区仅仅是停留在对本地区居民的物质帮扶阶段,而对于社会工作所力求实现的增权赋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由是于民族地区组织管理观念陈旧,对于社会工作这样的泊来的理念,要实现在民族地区的本土化仍需要漫长的道路要走。
另一方面是当地民众缺乏有效地权利意识,而这正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其展能之处。
二、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依照的指导理念
(一)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1.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理念。
包括:
(1)接纳即社会工作者应对所有的服务对象,保持宽容、不排斥的态度,这是建立专业关系的首要前提。
(2)尊重即关怀、尊敬服务对象。
(3)个别化,即认为每个服务对象都具有独特的需要。
(4)自决,即社会工作者应当让服务对象自己做出决定。
(5)保密,即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6)不批判,即社会工作者不应当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等。
2.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
在实务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由于成长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可避免会出现价值观相异,甚至冲突的现象,这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客观地为案主服务,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案主,这样不利于案主的自我发展。
(二)“文化敏感”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文化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功能,并认知到所有文化的存在与力量,应具备对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并在提供服务时能分辨出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间的差异,应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文化的本质及民族压迫等问题。
当为从属于不同民族文化体系的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时,必然受到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也就必须考虑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提供方式与所介入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切合性,也就是要提供“文化敏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1.“文化敏感”的概念及范畴
“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就是要在提高民族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同时,以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基于充分的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调动本民族的主体参与,运用其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适切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满足各民族受助者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社会工作非常重视文化敏感性问题,但通行的“文化敏感”概念多指社会工作者能够体察并认识文化差异,或者将“文化敏感”看成是单纯的社会工作技巧问题。
如此,“文化敏感”在更大意义上就等同于一种价值观、态度或“文化嗅觉”,未真正与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务相融合,而“文化敏感”的具体内容和实践策略及方法也相当模糊。
同时,社会工作者对“文化敏感”问题的论述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文化敏感的问题主要针对异文化而言,缺乏对各个民族内部文化差异的充分关注,也缺乏对自身所处文化体系的理解和反思。
在推进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要强调“文化敏感”,主要是为了应对以下问题:
首先,是为了解决由于缺乏对所介入民族的文化知识的了解,而造成的文化误解甚至冲突。
其次,是为了解决由于未能意识到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不能提供差异化的、适切性服务的问题。
再次,是为了解决由于不重视所介入民族的文化体系和本土资源,而导致主体参与和本土资源利用不足的困难。
最后,是为了解决由于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上的“文化识盲”,而导致民族社会工作服务效能下降甚至是“文化压迫”问题。
具体而言,“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以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储备并不断增加对所介入民族的文化知识。
第二,把民族文化知识与助人过程整合起来,通过开发和应用“文化敏感”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确保提供具有文化适切性的专业服务,满足不同民族受助者的差异化需求。
第三,调动所介入民族的本土资源,促成民族主体的实际参与,将受助者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进入助人过程,采用文化适切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第四,通过持续的自我反省,明确并警惕社会工作者自身文化知识体系的特征及其局限性,以提升文化敏感性。
2.“文化敏感”的实践策略
正如前文所言,“文化敏感”并不单是一种外在知识,也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来轻易获取,而且,也并非只是针对异文化而言。
“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要求我们对于专业训练所赋予的文化或理论负载——信念、价值观、理论、技巧要自觉、自省,更要求我们发展出文化适切的工作方法及技巧来提供有效服务,并最终确保社会工作实务能以一种案主能接受、愿意参与、擅长掌握以及本土资源能够支撑的模式得以完成。
而要推进“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则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社会工作者要从价值观和意识层面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省,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反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并在不同文化脉络下提供适合各民族民众需求的服务。
民族社会工作者应反思自我的角色位置以及所承载的专业知识,本着尊重与开放的态度,努力从与案主的民族文化视角出发,反省自身文化的限制,寻找社会工作者和少数民族价值的结合点、主流价值和非主流价值的结合点。
第二,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只是空谈一些抽象的专业价值理念,而无视所介入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现实处境,那我们的实务工作就只是一种盲动。
相应地,“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就要求我们不仅认识到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而且还要融入受助者的日常生活世界,积累有关民族的文化知识,并与其建立互信互赖关系。
当然,我们还需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需求,明确“案主”所要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并有选择性地使用文化适切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第三,虽然各民族的诸多需求和发展问题都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民族用以满足这些需求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却各不相同。
只有认识、理解和妥善利用这些差异化的需求满足手段或问题解决模式,才能实践“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
遗憾的是,国内社会工作者对所介入民族的文化体系构成、需求、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还缺乏足够认识,尤其是缺乏对于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基础性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研究,而要完成这样的研究,民族志和田野调查方法的价值不可替代。
第四,要大力强化“文化敏感”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
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文化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利用小组讨论、情景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下的专业能力,并根据教学和实践需要,开展专项的民族语言学习和民族文化知识培训。
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专业实习为平台,构建高校民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实务领域的人才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文化敏感”素质的专业民族社会工作者。
第五,作为助人自助的学科和职业体系,社会工作注重受助者及其周围支持系统的主动参与。
相应地,要实践“文化敏感”的民族社会工作,我们可以从优势理论视角,重点加强少数民族的主体参与和专业能力提升,并善于利用各民族的自身文化资源。
我们既要为各民族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吸纳更多的本民族成员进入民族社会工作领域,激发起他们自身的潜能,还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所介入民族的助人传统等文化资源,整合多主体全过程参与。
此外,还要注重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充分调动“案主系统”的参与。
三、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与未来发展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复杂和尖锐的,社会工作应该找准自己的介入点。
发展民族社会工作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特征,用其所长,在多种工作的协同努力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多元的,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如下结构:
在上图中,把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持守作为民族社会工作的两个基本的、重要任务。
目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经济贫困或相对贫困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都相对落后,同时经济落后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考虑了发展的社会效果、考虑了对人的影响的经济增长,也可以说是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一致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民族文化,这既包括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包括在现代化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适应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有十分复杂内涵的概念,这里的文化持守至少指的是要立足于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保护少数民族基本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那些有积极意义、适应人类进步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教育。
经济发展和文化持守的任务可以表现在个体(家庭)和群体(族群、社区)两个层面。
于是就形成了四大方面的任务:
在族群、社区层次上看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要发展地区经济、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群体就业,经济上的包容性发展是核心任务。
在个体(家庭)层次上看经济发展,就是要促进民族家庭的生计,而其深层关怀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能力的发展。
在族群(社区)层次上看文化问题,就要保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族群之间的交往,增进族群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在个体(家庭)层次上审视文化持守,就是要促进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信仰。
为了表述的方便,以上把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实际上这些内容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说明的是,上面我们对民族社会工作结构的划分并不是完备的,是一个大致框架。
实际上,有许多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家庭和个体正常生活、健康发展的问题,比如吸毒问题,儿童流浪问题,残疾人和老人问题等,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对这些既与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又有自己特殊原因的问题,因宏观框架之限而没有列入,但不表明它们不重要。
此外,上述任务并不都是社会工作可以直接完成的任务,在不少方面,社会工作可能发挥辅助性作用。
比如在发展经济方面,在促进文化持守和现代适应方面都是如此。
社会工作可以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促进家庭生计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在这里社会工作注重的是人们能力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
民族文化的保持和适应发展也是社会工作得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社会工作通过脚踏实地的、持久的工作,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许多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并不是独自开展工作,而是要与其他方面工作者一起努力,这也是民族问题整体性特征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与其他方面的人士一起合作,特别是要与人类学、经济学、发展学界合作,共同推动民族群体、民族地区问题的解决,促进少数民族(族群)生活的改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性,少数民族群体走出生存困境的期望和要求,民族地区发展和问题解决的主体性再确认,要求我们积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少数民族群体生计问题、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发展能力的增强,也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协助。
(二)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少数民族群体走出生存困境的期望和要求,民族地区发展和问题解决的主体性再确认,要求我们积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少数民族群体生计问题、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发展能力的增强,也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协助。
前文初步指出了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说明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视角,最后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性特征。
所谓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性是指在民族地区、面对民族群体的社会工作,始终要把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
要树立民族群体的主体性意识,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中张扬他们的主体性,要注意发展服务对象的内在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走向发展。
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队伍。
培养一大批训练有素、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将是解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民生问题、促进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社会工作仍然是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和学科。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各种与少数民族人士、群体、社区相关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需要民族社会工作有一个较快发展。
在解决上述问题,改善民生,促进民族进步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也会得到较快发展。
四、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与内容
(一)民族地区文化挖掘和传承
(1)民族地区文化挖掘和传承现状:
民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民俗文化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挖掘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
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
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甚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这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的退场,留下我们慨然叹息。
当我们从现代化的大潮中迷茫的抬头之时,那美丽的一切已不复存在,面对曾经的瑰丽文化,内心一片恐慌。
为什么情况会如此糟糕?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第一,主流文化的冲击。
当21世纪来临之时,现代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也享受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然而由于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民族文化被忽视和日益边缘化。
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之下,已现衰微、淡化趋势。
“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题民族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
”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带入现代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却不曾倾听少数民族成员的心声。
第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然为之。
人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动机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向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的一种心理动力。
当人们处于某种缺失状态之时,他的内心便会有种强烈的渴望,不顾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
但是有时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种缺失状态,但是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物挑起了人的欲望,那动机便产生了。
同样,当现代化的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的趋利性,归根到底一句话即:
自身利益的驱使,促成了人们的行为。
第三,学校寄宿制对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学生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不得不选择寄宿于学校的时候,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应的减弱。
殊不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传承下去,家庭当仁不让的作为首要环境,现在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削弱,成为孩子离本族文化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2)民族地区文化挖掘和传承策略:
第一,内在动机——文化自觉极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地区 开展 社会工作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