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docx
- 文档编号:12123653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05KB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docx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2009-12-1517:
04:
00|By:
赵智奎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抚今追昔,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健康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
这一切都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新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实现了新的历史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正确的理论和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成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武装,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
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雄辩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思想史的发展,同时,思想的历史也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思想史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0年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00亿元人民币。
1986年,经过短短八年的努力,就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此后每年以万亿元位上升,2007年上升到了24.66万亿元。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人均GDP也在快速增长。
1978年,人均GDP不足100美元;1981年到1987年,还在300美元以下。
1988年到1994年,经过七年的努力,突破了300美元;1998年突破了800美元;2001年上升到1000美元以上;2006年达到2010美元;2007年上升到2200美元以上。
当然,与世界各国的人均GDP相比,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排序还比较靠后,但是,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这似乎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
但是,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就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一跃而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
“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巨大变化。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基本途径,前20多年的经济增长处于一种特殊环境之中:
优势因素得到充分发挥,推进改革取得共识,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强劲。
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已进入到经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
”[4]
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
无论是从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的比较看,中国经济实质上已经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从经济现代化理论看,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起飞,正在进入向成熟推进阶段。
中国的积累率达到30%左右,主导经济部门早已由食品、饮料、烟草和水泥工业等过渡到钢铁、机械、石化、汽车、制药、家用电器等行业。
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表现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
工业已经占有半壁江山,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彻底实现从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
中国工业经济的主导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外贸易结构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但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70483.5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4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
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大国,进入了从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这是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这一新的伟大历史飞跃,是名副其实的。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逐步推进并不断深化的,是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
这也正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所在。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掌握了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继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
是“走自己的路”的最伟大政治成果。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条道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这一最伟大政治成果,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阶段的水准和高度。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基本特征。
三大特征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反映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性,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其中,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了过去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的中国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由毛泽东奠定的,更凝聚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实践,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充实,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政府民主和司法民主全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写入新党章。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胡锦涛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开创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始终以其特有的政治魅力,在世界民主政治中独放异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就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0年12月,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6]
1982年9月,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
1986年9月26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89年6月24日,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
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江泽民强调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江泽民还具体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等重要论断。
200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他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阐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与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胡锦涛号召全党: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重要思想。
并特别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使我们加深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
认识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它涵盖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全部内容。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普遍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历史过程。
推动这个发展过程的,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逻辑地再现了这一前进的发展过程,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力量。
在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中,这种印证会更加充分。
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所交相辉映的,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当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前推进,社会建设的任务,日益突显,现实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思想和决策,这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共产党将社会建设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提出社会建设思想和决策,是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的。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社会建设的展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具有清醒的认识,对改革开放发展态势具有准确的判断,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
按照国际社会的经验,人均GDP发展到1000至3000美元时,在这个阶段,原有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生产要素等都比较低廉的优势,会显著降低;而有无知识产权、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发展的关键。
人们的消费开始升级,生活的要求出现多样化。
原以温饱为主,现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的要求,明显提高。
人的差别逐渐显现,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出现不同利益的集团,容易导致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
在民主政治方面,人们对参政、议政的要求相应提高,要求政策透明、廉政建设,对政府行政监督和惩治腐败的呼声提高。
上述纷繁复杂的问题,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需要妥善处理。
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社会贫富悬殊过大,形成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
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教训,引起中国共产党的足够警觉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反思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虽然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委、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件。
要求各级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社会建设已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从十六大起至今,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实践孕育和呼唤着伟大理论的产生,伟大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先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已经开创出崭新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建设将以其丰硕的成果,日益彰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之所以成功地形成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新的伟大工程与毛泽东奠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一脉相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30 年中 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