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12122241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73.19KB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16日恩施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
第三章指导思想
第四章基本原则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三篇改善基础设施
第六章构建快捷交通运输网络
第七章加强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第八章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四篇发展特色产业
第九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第十章突破性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
第十一章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第十二章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三章加快开发区建设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四章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十五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六章促进州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建设生态文明
第十七章加强生态建设
第十八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十九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七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二十章深化改革
第二十一章扩大开放
第八篇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十二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第二十三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十四章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第二十五章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十七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二十八章强化社会管理
第二十九章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第九篇保障规划实施
第三十章强化政策措施
第三十一章加强规划管理
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共恩施州委关于制定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351.1亿元,年均增长10.6%,比“十五”增幅提高4.5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年均增长2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年均增长19.3%。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1∶23∶36调整为30.7∶28.7∶40.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加到556户,工业增加值由23.1亿元增加到73.5亿元。
旅游业迅猛发展,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106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6亿元。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新跨越,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4.4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5.6%,五年累计投资超过76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
一大批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得以加快推进,有的已建成发挥效益,办成了许多多年来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实事。
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机场一期扩建等项目相继建成,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施,电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水利、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有序开展。
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以钱养事”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外贸出口突破1.08亿美元,是2005年的3.78倍,年均增长30.6%;五年累计利用外资6186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18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倍。
——社会事业建设成效显著。
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增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校财局管”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格局。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站房建设基本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州8个县市,参合率达到94.8%。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5万人,参保率达95%;农村卫生设施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计生服务工作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州新增退耕还林31.3万亩,累计完成200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7%。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5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县县建成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建成沼气池49万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市低保提标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低保扩大到26.2万人。
“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14.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1万人;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由157万下降到120万人。
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06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年均增长14.6%。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
指标值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亿元)
180.7
259.4
8
351.1
10.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8.34
11.7
7
22.2
2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8.1
122
10
244.4
2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4.7
84.2
9
132
19.3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2835
4565
10
10779
30.6
直接利用外资(万美元)
283
[2200]
1584
[6186]
城镇化率(%)
21.3
30
30.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2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2.5
95
9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0
73.8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覆盖乡镇
94.8
总人口(万人)
384.7
396.4
397.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
[2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9.9
50
5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063
9015
5
11406
10.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643
1900
3
3255
14.6
注:
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GDP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二章发展环境
进入“十二五”时期,恩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发展的新机遇
“十二五”将是我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从政策层面上看,主要是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支持我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等诸多机遇,有利于我州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从自身层面上看,一是“两路”开通的机遇。
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建成通车后,长期以来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渝利铁路、宜巴高速等重点项目仍处于投资高峰期,恩来高速、恩黔高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重点项目将有力地拉动全州经济发展;三是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我州在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好这些重大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将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我州还处于打基础、谋长远、调结构、增后劲的攻坚时期,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州刚刚迈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也才相当于全国的一半左右。
二是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压力较大,在武陵山6个地区中,我州的排名也不领先。
三是从自身发展来看,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转变发展方式、调优经济结构的任务很重。
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饮水难等突出民生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社会事业发展与全国全省差距明显,扶贫攻坚任务很重,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加强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艰巨。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
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发展不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三、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判断,恩施州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十二五”时期,恩施州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是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入推进“四个转变”(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导向城市经济为主导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的调整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
第三章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推进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导向城市经济为主导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提升工业的主导地位,落实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正确处理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
加快城镇化步伐,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经济,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大局。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争创发展的新优势。
把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推进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努力形成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开放为动力,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局面。
第五章发展目标
按照在全国民族自治州中争先进、全省进位次、武陵山区有地位的要求,以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武陵山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全州生产总值达到620亿元(2010年价),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7%、14%,工业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
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合理幅度内。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华中地区重要洁净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矿产工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明显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富民兴州的重要支柱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20∶35∶45左右。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全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
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累计直接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
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到2015年,总人口控制在41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8%,森林蓄积量达到0.6亿立方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城镇化率(%)
351.1
22.2
132
244.4
40.6
30.5
620
39
313
608
45
38
12
12
18
20
[7.5]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8.33
67
0.5
38
68
0.6
完成省定目标
完成省定目标
完成省定目标
[1]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
总人口(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97.6
93
73.8
20
[14]
4.2
11406
3255
<413
>93
87
23.1
>80
95
<4.3
18370
5240
<7.5‰
[13.2]
[3.1]
[15]
[4]
10
10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注:
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2015年GDP按2010年价格计算。
第三篇改善基础设施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以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农村条件、推进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第六章构建快捷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县县通铁路、高速公路,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油路”的目标,逐步建成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八个县市至州城“两小时交通圈”及与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连通,确立恩施州在中西结合部和武陵山区交通枢纽中的战略地位。
加快铁路建设。
加快铁路通道和枢纽建设,建成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加快推进安恩张铁路建设,加大恩黔铁路、郑渝铁路过境恩施的前期工作力度,铁路总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完善高速公路网。
建成沪蓉高速巴东段、恩施至来凤、恩施至黔江、利川至万州、恩施至奉节高速公路,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力争开工建设五峰至来凤高速,积极推进神农架至张家界、利川至来凤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为实现县县通高速,构建全州“三横三纵一支”高速公路网奠定基础。
畅通州内循环线。
调整国道、省道网布局,加大干线公路、重点旅游公路等改造升等力度,建成恩施、利川环线快速通道,巴东、建始、咸丰、来凤绕城线,鹤峰大垭隧道、巴东至野三关、鹤峰城区至宣恩当阳坪、巴东长岭至泗淌、利川至彭水等重点工程和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神农溪等旅游公路。
实现8县市通二级以上国道,100%建制乡镇通国省道二级公路,重点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公路高等级化。
打造农村公路网。
建设农村公路23000公里,进一步打通乡与乡、村与村及区域间重要循环线,完善农村公路网结构,力争实现拆并建制村通公路,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打造安全舒适、畅洁绿美的农村公路网。
着力建设航空港。
积极推进航空一类口岸建设。
完成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增加营运单位、开辟新航线、增开航班、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扩大航空运输量,增强保障能力,满足扩大对外开放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
加强港口及水运体系建设。
推进长江巴东港及清江恩施港航运工程建设,加快三峡库区长江支流航道和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建设,提升内河航运功能。
实施农村公路渡口渡船改造和渡改桥工程,基本形成设施完善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努力构建综合运输枢纽。
着力打造恩施主枢纽和利川、来凤等8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城际、城市和城乡交通相互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专栏3: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机场——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
铁路——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郑渝铁路,恩施铁路物资专用线。
高速公路 建成沪蓉高速巴东段、恩施至来凤、恩施至黔江、利川至万州、恩施至奉节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五峰至来凤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神农架至张家界、利川至来凤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州内循环线 建成恩施、利川二市环城线等3个一级公路项目,巴东县城至野三关等国省干线二级公路、重点旅游公路和农村重要二级公路项目。
通达通畅工程 建设农村公路23000公里,力争实现拆并建制村通公路,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港口及水运以长江巴东港、恩施清江港为龙头,配套完善巴东港长江三个港区,推进三峡库区巴东沿渡河、鳊鱼溪等五条长江支流航道工程,完善长江巴东港口功能;以清江恩施组合港为重点,建成清江沿线旅游、综合码头,推进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提高内河航道通航能力。
客货运站场力争建成6个一级客运站、8个二级客运站、6个三级客运站、35个乡镇五级客运站和5个一级货运站、8个二级货运站共68个客货运站场。
第七章加强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防洪减灾。
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小
(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推进清江干流治理工程建设。
二是民生水利建设。
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我州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比例;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标准;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加大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启动农村塘坝环境整治工程,美化农村生活、生产环境。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恩施市、咸丰县等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步伐,提高水源应急保障能力;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增加供水能力。
四是水资源节约保护。
加强恩施市、利川市等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五是水土保持。
继续大力推进长江上中游、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石漠化治理和利用外资项目。
六是水生态修复。
加强城区主要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重点水库水生态环境。
七是水利水产行业能力建设。
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电网建设。
优化电网建设结构,完善电力外送主通道,实施渝利铁路、黔张常铁路、安恩张铁路配套供电工程以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区域性电网,建成武陵山区重要电网中心,城乡用电条件明显改善。
专栏4: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143座三类小
(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全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2013年前解决规划内138.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完成17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任务。
灌区建设与节水灌溉 完成15个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新建宣恩县、鹤峰县共12个小型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实施云龙河等22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水源工程 建设州城应急备用水源,实施车坝河水库备用供水工程、带水河右源一级支流清水河应急水源工程;实施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鹤峰县重点水源工程;实施乡镇饮水水源工程。
城市防洪 实施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城区防洪工程和巴东县重点乡集镇防洪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 基本完成全州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目标。
水土保持 全面启动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进一步推进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石漠化治理项目。
山洪灾害治理实施全州山洪灾害治理非工程措施项目。
第八章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化进程,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强化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对有线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发展移动宽带通信,建设“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框架。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恩施 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