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docx
- 文档编号:12110731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9.91KB
《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docx
《《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
《电子政务》复习纲要(强化版)
检索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⒈信息产业:
指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产业。
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生产加工、信息服务、信息软件研制开发四个部分。
⒉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
⒊信息化:
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⒋国家信息化:
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⒌企业信息化:
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
⒍家庭信息化:
是家庭生活智能化,家庭生活智能系统是智能小区系统。
⒎电子政务:
广义的电子政务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
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活动。
⒏电子政府:
是通过在网上建立政府网站而构建的虚拟政府。
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建立的。
⒐政府上网:
就是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成立一个虚拟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
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特殊情况除外)。
⒑政府上网工程:
是电信总局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策划发动和统一规划布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局作为主要支持落实单位,联合信息产业界的各方面力量,推动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网上建立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的应用工程,构建我国的电子政府。
⒒电子政务安全:
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系统连续正常运行。
⒓决策支持系统:
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第二部分专题梳理
专题一信息网络社会
一、网络化对传统经济造成的冲击及相互关系
第一、资源模式的冲击。
会引起整个社会在各领域的财富、人才、权力等各种资源的重新分配。
主要包括对传统经济的价值链重构、商业基础削弱、产业界限融合、运作模式改变以及新的数字鸿沟出现。
第二、定价模式的冲击。
传统零售产品正在向网上销售转移,转移销售产品量的增加,便会使传统零售业的利润率下降。
网络经济的低价策略模式,必然会对传统企业定价模式造成冲击。
第三、服务模式的冲击。
在产品品牌和商誉的影响上转变巨大,且不受时空限制。
第四、竞争模式的冲击。
第五、相互关系:
以互联网为工具的新经济模式的作用在于整合传统资源和改造传统经济,而不是取代传统经济。
网络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行者按:
以模式化形式总结,凭借“资源—价格—服务—竞争”内在联系记忆)
二、中国网络化的步骤
1.中国互联网的建设的三个阶段
①网络规划;②网络管理;③网络发展战略。
2.中国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步骤
①第一步:
政府上网工程;②第二步:
企业上网工程;③第三步:
家庭上网工程。
三、网络化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第一、政治方面:
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安全;个人安全。
第二、经济方面:
商业法则;经济发展。
第三、社会方面:
信息基础结构;教育事业;灾难防治;环境保护等。
附录:
网络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1)突出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2)缩短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距离,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网络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促进了行政改革。
(4)政治家和官员受到前所未有的舆论和法律监督,也更加平民化。
(行者按:
以政府职能角度归纳总结记忆)
四、国家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
(一)国家信息化
1.基本概念:
见基本术语
2.四层含义:
①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现代化;②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③各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④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行者按“时代—国家—领域—过程”关键词而记)
(二)企业信息化
1.基本含义:
见基本术语
2.主要目的:
①人、财与物的优化配置;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的融合与统一;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值利润中的信息含量;④提高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
(三)家庭信息化
1.基本含义:
是家庭生活智能化,家庭生活智能系统是智能小区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安保智能化;②消防报警;③电器(设备)控制管理;④厨房智能化;⑤家庭保健护理系统。
五、信息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1.基本含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2.六大要素:
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人才、政策法规和标准。
3.完整内涵:
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社会运行环境、效用积累过程。
4.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①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产业化;②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的发展;③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
(行者按:
按“技术”到“产业”再到“社会”的扩散记忆法)
六、网络对文化的影响
(1)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
首先,网络是新形势下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响力的一条途径。
其次,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动攻击而呈现明显的不适应。
造成了对我国信息网络“跑洋车”、“送洋货”的局面。
第三,新闻宣传媒体舆论的导向控制能力不强。
(2)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
其一,网络化可以使异质文化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
我们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语言的冲突。
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目前还不到1%。
(3)思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其一,信息网络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导致各种思潮滚滚而来。
其二,网络世界互助关系的虚拟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大了人们思想的波动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开始淡化。
其三,被人们称作第四媒体的网络孕育了一代网络传播者,网络化生存造就的一代人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深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人类的思想和财富在网上多维集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面积散发和频频创新。
(行者按:
以“交流途径”—“文化冲击”—“思想变化”的递进思路而记)
专题二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三大目的
⒈内部而言:
政府个部门首先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提高效率;
⒉外部而言:
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⒊社会而言:
是以政府的信息化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二、电子政务的实质
⒈内涵实质:
电子政务外在表现为行政手段的改变,其实质却是行政内涵的深化,是一场革命。
推行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建立起电子化的政府管理体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⒉两个转变:
加快推进政府在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转换。
三、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和主要内容
⒈服务对象:
本机关内部、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
⒉主要内容:
①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②二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
③为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服务等等。
(行者按:
结合电子政务三大目的记忆)
四、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
①部门内部:
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②部门之间: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③内外之间:
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社会和民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行者按:
以电子政务主体角度理解记忆)
五、电子政府及其核心
电子政府是通过在网上建立政府网站而构建的虚拟政府。
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建立的。
其核心是大量行政管理和日常事物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实施,其决策权下放到团体和个人。
专题三电子政务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从服务、管理和消费三方面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⒈在服务方面:
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
做好为公民生活、出行、购物、娱乐等小方面的信息支持服务,以及提供国家政策、经济动态及文化活动等大方面的信息服务。
⒉在管理方面:
打破政府原有的按区域、级别、行业划分的科层式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变成平面化、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
改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
满足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需求,提高对突发重大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联系,加强政府信息服务于民众的意识。
⒊消费方面:
实行网上采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二、电子政务如何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⒈调控含义:
是指政府以各种方式来管理社会的经济活动,以保证经济有序、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⒉基本思路:
①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②其次,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引导和调控市场;③再次,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及经济团体信息的互动行,保证上传下达的流畅性。
(行者按:
线索记忆法)
三、电子政务如何帮助中小企业的成长
⒈政策上:
实行政策优惠;提供法律法规保障等。
⒉经济上:
从市场、价格等方面为小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⒊资源上:
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行者按:
角度归纳法记忆)
专题四政府上网工程
一、政府上网的必要性和意义
“政府上网工程”通过政府对信息产业界主要力量的引导和组织,促使政府在短时期内上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引导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群落的发展,营造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速我国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产业—新增长点—产业群—国家信息化)
(一)必要性
⒈时代要求:
政府上网是顺应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要求(必要性)。
⒉政府要求:
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机构,承担大量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更应适时上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⒊社会要求:
实现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二)重要意义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对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⒈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便于树立中国各级政府的网上形象,组织和规范各级政府的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勤政、廉政建设,同时大幅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⒉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效率)
将各级政府站点建设成为便民服务的“窗口”,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最终构建“电子政府”打下坚实基础。
⒊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廉正建设)政府上网后,通过公开政府部门的机构组成、职能、办事程序等,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方便公众行使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权利,推动我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⒋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
信息网络正在成长为“第四媒体”,将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实现社会多种功能的主要载体,因而抓住时机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可以改变我国信息化建设领域长期以来的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资上的严重比例失调状况,极大地丰富网上的中文信息资源。
二、政府上网工程的主要问题
⒈观念上的问题:
一是传输载体大多仍为纸介质的影响;二是年龄心理因素的影响;三是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影响。
⒉网络信息资源的问题:
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主题和内容等因素。
⒊网络安全的问题:
技术安全;信息安全等。
⒋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问题:
信息素养;品德修养;知识能力等。
⒌标准的问题:
网站建设标准;内容质量标准;服务程度标准等。
专题五电子政务的安全防范
一、电子政务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⒈内容角度:
电子政务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设计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
⒉方式角度:
电子政务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有效决策、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必然会遇到各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捣乱分子的破坏和攻击。
⒊技术角度:
作为技术基础的互联网是开放的平台,自身缺少设防和安全隐患很多。
⒋法律角度:
对互联网犯罪尚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大量的跨国网络犯罪给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使电子政务本身又容易遭到攻击。
二、电子政务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有哪几种
主要技术包括:
访问控制、识别和鉴别、密码技术、完整性控制、审计和恢复、防火墙系统、计算机病毒防护、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抗抵赖协议等。
⒈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权限控制;目录级别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服务器安全控制。
⒉识别和鉴别:
口令机制;数字签名;鉴别设备。
(行者按:
以修复电脑的流程法而记)
三、电子政务安全稽核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稽核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主要内容,人们常用安全稽核来验证系统安全方面的脆弱性,评价风险程度(损失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
计算机安全稽核分内部稽核和外部稽核两类。
▲内部稽核:
主要靠系统内部提供的功能来实现,其主要任务是稽核系统内部数据处理情况和系统运行情况。
▲外部稽核:
主要是对各种安全规章和措施的进行稽核。
从程序和时间上看,安全稽核又分三种:
△一是预先稽核,即对正在建立的系统或新的应用开发工程进行稽核或检查,检验系统或开发工程的每一步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加强过程安全控制;
△二是事后稽核,即系统建成后或应用开发工程完成后的稽核,也可以叫验收稽核;
△三是系统生存稽核,即对系统数据处理过程和系统安全措施的效力进行稽核。
安全稽核的目的是保持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可使用性,识别系统内部正在发生的活动变化,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
计算机安全稽核在防止计算机犯罪、威慑计算机犯罪分子、侦破案件、检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原因、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专题六决策支持系统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⒈基本含义:
见基本术语
⒉主要特点
①决策本质:
决策是对未来实践的方向、原则、目标和方法等所作的决定,所以决策从本质上说乃是对应于未来的。
为了避免远期可能出现的破坏造成的亏损抵消甚至超过近期的利益,要求战略决策在时域上向更遥远的未来延伸。
②决策范围:
问题的范围很广,包括计划、调度命令、政策、法规、发展战略、体制结构、系统目标等都属于决策范畴。
③决策结构:
决策问题虽光,但它们的结构化程度不同。
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划分为三种类型:
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二、决策过程的三个阶段
⒈一是问题分析阶段。
该阶段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达到明确求解问题的目标;
⒉二是可行性研究阶段。
依据前一阶段的分析,从实际系统开发在技术方面、可能性方面、方案的有效性方面,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来研究确定系统开发的可能性;
⒊三是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的确定阶段。
该阶段要明确系统开发的组织问题和采用何种开发方式进行,并且明确在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方法、手段和具体实现的途径。
包括DSS结构的确定、建立数据模型知识方法的结构、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运行结果分析方法,实际效果的信息反馈数据的采集等。
三、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过程
决策系统运行的具体步骤是:
1、智囊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制定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
2、智囊系统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平台将决策方案上报给决策系统(一般由负有决策责任的领导担任)。
3、决策系统将根据信息系统生成的决策信息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并生成必要的决策指令。
4、决策系统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把决策指令下发给决策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
5、在监督系统的监督下,由决策执行系统负责贯彻执行决策指令。
6、决策指令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将通过信息系统反馈给智囊系统。
7、智囊系统将根据具体情况向决策系统提供反馈信息或决策修正方案。
8、决策系统针对反馈信息或修正方案确定新的决策,并下发执行。
通过把电子政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适应性。
(行者按:
按流程图梳理记忆)
四、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内容
⒈决策建模技术
模型就是对实际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建模技术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
在探索像政府决策这样复杂系统的规律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简化模型,并加以描述。
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其本质规律,分析各种因素对科学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最终确立正确的决策模型提供科学的依据。
⒉模型库系统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决策模型也将越来越多。
如何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⒊接口技术(接口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决策支持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接口。
主要针对决策模型和数据库之间接口进行研究。
二是决策系统与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接口。
主要研究如何把现有的决策支持系统与电子政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⒋知识表示及推理技术
知识表示和推理是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知识表示是把用自然语言形式描述的信息通过形式化的方法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使用的形式。
由于政府机关会面临大量的模糊决策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通过精确推理来得到唯一解,这就要求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应用模糊推理技术和不确定推理技术,以辅助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决策。
⒌系统集成技术
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及时反映社会的变化,因此需要着重研究如何把“模型、数据、知识、新技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系统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反映当前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⒍系统开发技术
需要大量使用一些技术和工具来实现系统的快速、高效开发。
⒎国产化产品
由于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就成为系统建设的前提。
必须开展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国产化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
专题七MPA电子政务
一、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地区)
思路提要:
⑴主体角度:
从国家机构、民族区域、社会组织和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实施者角度入手。
⑵内容要素:
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实现内容角度入手。
⑶手段技术:
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及信息化(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等手段入手。
⑷服务方式:
从政策法规、人文素养、工作、生活及娱乐等服务方式入手。
二、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一)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理解
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它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就丧失了必需的凝聚力量。
文化认同的最高表现形态就是体现于民族整体行为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正是这种决定着一个民族所有的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存在,构成了一个民族全部的文化凝聚力,或者说这种民族文化凝聚力产生于规定了它的全部合理性的合法性存在。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精神来源,民族文化凝聚力又推动和深化了文化认同的现代性,从而使民族精神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始终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保持着一致性。
(二)网络措施例举
⒈文献提取:
①大力加强网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②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优秀民族文化;③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构筑信息安全战略的紧迫感;④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⑤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建设。
⒉思路角度:
⑴网络建设内容角度:
如上述要点;⑵网络建设主体角度:
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
或行政文教部门体系、教育体系、新闻媒体体系等角度;⑶层次角度:
思想意识、制度规章、政策措施、实施办法等;⑷过程角度:
文化源的建设;文化传输渠道控制;文化接收归宿管理等。
三、个人信息安全与政府责任
思路节要:
⒈个人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中所讲个人信息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而言,其隐患如信息获取截获或盗取;信息篡改;信息假冒;交易抵赖;信息损毁等等。
⒉个人防范措施
一是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二是充分运用安全防范技术手段,如访问控制、识别和鉴别、密码技术、完整性控制、审计和恢复、防火墙系统、计算机病毒防护、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抗抵赖协议等等;三是树立信息道德法规意识,一方面主动寻求法律法规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得任意侵犯他人个人信息安全。
⒊政府防范措施
⑴内容角度:
①安全法规体系的完善;②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③安全教育普及和宣传;④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吸取和改善等。
⑵课件思路:
区分网络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培养论坛“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加强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倡导文明上网;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力争建立健全网络法制;
四、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
思路提要
⒈引导目的角度而言
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
网络舆论应当服务于国家和民髟族的整体利益,应当反映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基本诉求。
从这个及意义上说,网络舆论的引导就是要以“五个有利于”为目标形成良喜好的舆论氛围:
其一,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形成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氛围;其二,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形型成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化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其三,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谐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其四,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形成有利于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其五,网络舆论引导应衰当形成有利于推行和平外交,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良好氛围。
⒉引导主体角度而言
①网络舆论引导的决策主体——执政党及其政府。
在互联网的公共话语空间,执政党及其政府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力量。
执政党及其政府是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一个国家的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在执政党及其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这其中,也包括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和公共政策。
网络舆论引导的决策主体理所当然是执政党及其政府。
党和政府作为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总设计师、总策划者、总控制者,其决策与态度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整体走向。
有鉴于此,我们的党委宣传部门,我们的政府互联网管理部门必须承担起网络舆论引导之责,按照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时时关注网络舆隋,并引导其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网络舆论引导的执行主体——网络媒体管理层。
在互联网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媒体管理层是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关键环节。
网站管理员和论坛版主作为网络媒体管理的实际操作者,他们是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情的发展息息相关。
网络媒体管理层应当恪尽职守,切实维护本网站公共空间的良好舆论氛围。
③网络舆论引导的参与主体——权威网民。
在互联网的公共话语空间,权威网民是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参与力量。
权威网民是指在一些网民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容易得到多数网民信任和认同,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说话有分量的特殊网民。
将权威网民纳入网络舆论引导主体的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⒊引导责任角度而言
①官方网站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并切实履行以下职责:
其一是宣传责任。
其二是沟通责任。
其三是监管责任。
其四是引导责任。
②民间网站象征着社会,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中也应发挥积极的配合作用,并履行以下责任:
其一是沟通责任。
二是自律责任。
三是倡导责任。
⒋引导具体方法而言
网络舆论的引导要抓住重点、讲究方法,只有适应网络公共话语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政务 复习 纲要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