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Word最新版.docx
- 文档编号:12102379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7KB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Word最新版.docx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Word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Word最新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Word最新版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通过整理的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
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活着没意思!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
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
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
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
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
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
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
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
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
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
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
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
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
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
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记者:
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
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
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
有过……记者:
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
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
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
暂时不会了。
记者:
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
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
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
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记者:
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
我真不知道……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
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
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
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
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
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
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
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
“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
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
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
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
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
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
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
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
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
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
“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
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
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
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
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
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
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
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
“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
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
”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
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
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
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
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
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
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
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
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
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
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
“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
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
他们说:
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星一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想表现自我,他们想探索不同的自我是什么样的。
可是学校把他们禁锢住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自杀 案例 分析 Word 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