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标准.docx
- 文档编号:12102143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80KB
校本课程标准.docx
《校本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标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以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为总目标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诗歌、典故、史实、传说、古迹等为载体,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基本理念
(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优秀载体。
尤其是《三字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既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和名物,还讲中国历史和发愤求知的典故,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自古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有“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的说法,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学生启蒙读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学生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校本课程的核心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使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密切相关,同时又为以后学习中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结构框架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基础,用四条轴线和六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四条轴线是:
1.学生与家庭
2.学生与社会
3.学生与家乡
4.学生与自然
六个方面是:
1.使学生懂得教育和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要学会礼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亲师择友;
3.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阅读顺序,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5.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革,感知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面貌;
6.使学生懂得要端正学习态度,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孝亲敬长、友爱伙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
3.自信、诚实、追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能够遵规守纪。
3.培养谦让、宽容、合作等意识,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教育、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初步了解相关的自然、家乡、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诵读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和实践导行活动。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使学生懂得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只有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之材,因而,学生要乐于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导。
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就。
二、使学生懂得要学会礼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亲师择友。
学生应该特别重视重视礼仪修养,注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注重亲近良师和益友。
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更应该是文明的使者和化身,要习礼仪,懂规矩。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自己的骨肉至亲,所以必须无条件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明白孝悌之道,是接受教育的基础。
师长以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教育智慧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亲师敬长。
朋友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道德追求、共同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朋友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交友不可不慎,一定要慎重择友。
三、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
校本课程要把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教育、乡土等知识与人文观念和哲学思想巧妙结合在一起,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体现教育智慧,
四、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阅读顺序,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五、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革,感知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面貌。
六、使学生懂得要端正学习态度,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
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报答亲人和家庭,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避免出现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学生展开活动。
学习活动教案和学习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静海本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相关内容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学习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学生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学生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2.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3.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和访问
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家长和老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也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或与知情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考察活动中,要指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帮助学生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家乡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乡贤名人、物产名胜,受到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与教学游戏
这类活动是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获得体验。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5.欣赏与练习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可以欣赏与教材相关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等。
练习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帮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学生的活动方式。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
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学生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7.结合其它学科和教育活动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它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评价建议
校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1.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
2.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一)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化
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化
(1)主体多样化
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角度多样化
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3)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重视质性评价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学生在“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等。
1.观察: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
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3.问卷:
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校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校本课程的资源
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1.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学生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2.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等。
3.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本地物产、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等。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例
教材中所提示的经典原文、老师解说、中华典故、静海乡贤、静海古迹等,都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
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班的具体情况选择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学生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学习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四、课程管理建议
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
建立民主与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因为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学校还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学校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
帮助教师做好校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校本课程优势的同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五、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精神,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都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学生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全部标注汉语拼音;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现实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
4.综合性原则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
内容要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注意学习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
5.其它原则
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突出活动性,教材设计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