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090954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1KB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08-10-07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
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
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板书课题)
-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
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
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
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
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
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
‘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
2、对这位父亲说:
“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
3、对阿曼达说:
“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
“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
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
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
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
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严 佶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
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白玫瑰花背景图片,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音乐,音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第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
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课件出示:
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
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二、复习引入
师:
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请同学们浏览并回忆课文,简单说说。
(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回答:
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
师:
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
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
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
三、新课学习
师: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
咱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验感受。
(一)重点一:
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
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
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
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
快读一读书。
(生自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应找到:
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这里,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营救儿子;学生读到消防队长说这里很危险,随时会发生大爆炸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
这时到底有多危险?
我们看一看。
(课件出示:
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
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
自己试试。
谁来劝?
(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
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
师:
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
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
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
(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
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
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
都读读这句话。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
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
地震)
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师:
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
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
自己再读一读。
师:
不论发生什么──
(生接着读)
师:
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
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
挖)12小时呢──(生:
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
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
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
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
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
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
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
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
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二)重点二:
第十六自然段
师:
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
爸爸,是你吗?
)
师:
儿子是怎么喊的?
(学生朗读)
师:
为什么这么读?
(师生对读至最后一段)
师:
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
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
(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
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
师:
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
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
会说什么,做什么?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笔)
师:
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
师:
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
(三)重点三:
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
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师:
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
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
四、小结
师(展示课文插图):
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
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
(读最后一段)
师:
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
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
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
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
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设计思路】
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
为使学生入情入境,我选取我国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导入新课。
为突破重难点,制作了展现地震场面的视频短片。
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
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
有人说:
“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
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有层次的朗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
叶老主张,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逐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领会到它。
因此在教学时,我依据学生思维导向,引领他们穿梭于语言文字中,想象联想,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
【点评】
这是一节成功的、不露指导痕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体的、语文味很浓的课。
整堂课流淌着父子深情,但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而是始终依托文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
教师使用教材时都是直扑重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没有情节的干瘪叙述,而是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伟大的父爱能给父子两人巨大的勇气,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当教师以真挚、真情的语言、语调渲染令人撕心裂肺的地震现场,再设计激发学生真情互动的对读,师生已经如临其境,而且走进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特别是教师设计的导语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则随着文字的品读步步升温。
在父爱的伟大精神感召下,学生的读与说都是声情并茂,甚至以形体语言助口头表达,使学生沉浸其中。
结尾的小练笔也是水到渠成,学生不费力气写出阿曼达的所思、所想、所做。
课外延伸介绍《感恩》一书,这既是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整节课没有听到教师空洞的说教和强调要求怎么练习读书、表达等,但听说读写始终贯穿其中。
而且正是因为紧紧凭借语言文字又紧紧依托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加以整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中的 教案